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When You Are Old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创作的经典爱情诗。叶芝在诗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而When You Are Old又是其作品中广为传颂的一篇,在世界受到颇多关注,目前仅中文译本就达十余种。本文选取仿古诗译本进行分析,透视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
【关键词】When You Are Old 仿古诗译本 诗歌翻译“再创作性”
一、叶芝生平及诗歌简析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是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立者之一。叶芝的诗风格独特,受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
When You Are Old选自叶芝1893年的诗集《玫瑰》,是叶芝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茅德·冈(Maud Gonne)。叶芝对茅德·冈一见钟情且一往情深。诗人创作本诗时,他爱恋的对象正当青春年少,容颜靓丽、风姿绰约。而诗人却遥想心上人垂暮之年白发苍苍的样子,以此独特的方式向她诉说自己不因岁月改变的爱情,表明自己并非肤浅地爱着她的容颜,更爱着她高贵的灵魂。
二、诗歌翻译的特性与方法
美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曾在其著作《诗歌与翻译》中提到:诗歌是对客观现实的“削减”(Venuti,2011:128)。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文学作品的“高于现实”性。墨西哥诗人、散文家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认为:诗歌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和不同的符号创作一首与原作相似的诗篇,译者的活动与诗人的活动相似,但有一个根本区别,即诗人开始写作时,不知道自己的诗会是什么样子;而译者在翻译时,已经知道他的诗应是原诗的再现。(奥克塔维奥·帕斯,2014:63)可以理解为诗人用文字描绘出意境,译者再将意境还原为文字。原作与译作间不同的是文字,共享的是意境。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徐芳,2009:25)。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来看,诗歌的译本应恰当体现诗歌的“高于现实”性,译者在营造与原作相同意境的同时,更自由地发挥创造性,创作出适合目的语读者的作品。翻译诗歌时不可机械地从词对应到词,而是应抓住共享的意境来进行再创作。
三、When You Are Old仿古诗译本评析
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致力于比较分析少数几个更为有名的译本,如冰心、傅浩、袁可嘉等人的译本。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译本也有其可取之处,甚至更有其独特的创造性,然而并未受到足够关注。在网络上流传的众多译本中,有大胆突破形式的束缚,采用仿中国古诗的形式进行再创作的。本文选取其中一个仿古诗译本进行分析,透视其所体现的诗歌翻译“再创作性”。
仿古诗译本:
君老时
待君老衰睡意沉,
炉旁打盹取书吟。
一汪秋水重入梦,
柔和宁静倒影深。
众生癫狂你靓影,
爱美之心假或真。
一人长悦沧桑脸,
独爱圣洁心求仁。
佝偻炽红壁炉边,
轻叹挚爱逸浮云。
缓穿慢越群山巅,
相望星空脸渐隐。
诗歌翻译的再创作,也必须基于原诗的内容与意境。从内容上讲,此译本以颇高的文笔水平描绘了诗人的心上人年老时的样貌,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不渝的爱意。意境的准确把握是诗歌翻译再创作的核心,再创作的方面更多体现在语言使用上。
语言形式方面,仿古诗译本可视为一种更好的本地化模板,是诗歌翻译“再创作性”比较大胆的体现。其模仿古诗的语言能给读者以阅读中国情诗的感受,而非阅读其它国家诗歌的译作,缩短了距离感,增强读者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是根植于中国读者的成长历程的:中国人从小学习唐诗宋词,朗诵古诗时的节奏与韵律,已深深刻在中国读者的记忆与心中。此译本用句十分整齐,内容结构更加紧凑,句内不中顿,更加朗朗上口,类似古诗的朗读效果能很直接地抓住读者的心。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就是为了服务目的语读者,仿古诗译本在形式上的再创作是一种大胆的突破,而这种突破能完美契合目的语读者的心理。
用词方面,仿古诗译本用词简练的特点格外突出。古诗的字数有限,网络译本仿古诗,必然在用词上格外凝练,为此有时也不免牺牲少部分内容,这是其劣势。比如,为追求语言的简练整齐,诗歌首句的“grey”和第三句的“slowly”都被牺牲了,没有出现在译本当中。“grey”是描绘诗中女子年老时外貌很重要的一个词,“grey”一出,画面感即出;“slowly”不仅是一种动作上的缓慢,也体现出一种诗人对心上人的期望,希望她慢慢地、仔仔细细地阅读他写给她的诗,体会诗中流出的不渝的真情。仿古诗的翻译与其他译本追求不同的语言形式,因而为追求用词简练而酌情省去少数几处细节也无可厚非。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应当是包容的。创作是随性的,而译者毕竟是“带着脚镣的舞者”,无法将创作发挥到极致,为了无限接近这个极致,译者有时不得不做出取舍。“再创作性”追求的是浑然天成的境界,不让读者觉察到任何翻译痕迹。因为对目的语读者而言,他们阅读的是作品,而不是某个杰作的复制品。翻译的“再创作性”就是避免让读者在读译作时心中有障碍,避免让读者有一种买了假货的感觉,这样来看,失去“再创作性”的翻译作品就是“假货”。
诗歌第七句的“pilgrim soul”是一些译本不同之处的典型体现。例如,陈黎将其直译为“朝圣者的心灵”,因为西方国家基督教的盛行,西方读者对“朝圣者”的概念非常熟悉。然而这样具有宗教色彩的表达显然不是中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单单“朝圣者”一个词,就足以把中国读者拉回自己读的是一篇翻译的境地中了,如此,译作的“再创作性”便没有得到发挥。仿古诗译本将其处理为“圣洁心”,这样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将原作中“pilgrim soul”这块坚冰融化为活水,并注入自己的“新作”之中。可以说是,翻译得不留痕迹,再创作得契合意境。 仿古诗译本中有一精彩之处是其他译本或远不能及的。叶芝在三四句描述心上人梦中回忆曾经柔和深邃的双眼,翻译此处时,对“眼睛”的选词,陈黎等人简单地用“眼”,傅浩选择了“双眸”,而仿古诗译本的译者独具匠心,使用了“一汪秋水”,这正是诗化的语言,完美至极。诗歌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1987:63)。“一汪秋水”是作者情感的满溢,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效果是“眼”、“眸”等词无法企及的。此处用词的斟酌不仅体现了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更证明了独具匠心的“再创作性”给作品带来的生机。另外,各种译本对“dream of”的翻译多为“梦见……”、“梦忆……”等以人为主语的结构,而仿古诗译本采用了“……重入梦”的说法,以物为主语,不含主观色彩,不会给读者一种“主观有意识地梦见”之感,而是年轻时富有魅力的眼波不自觉飘入梦中的感觉,这样的意境描绘清新自然,让人陷入这飘入的美丽中,无法抵挡。“一汪秋水重入梦”一句完美刻画了诗人心上人的魅力,也与上文的“打盹”无缝衔接,使译作不着翻译痕迹,非常自然,又十分动人。
以上列举了仿古诗译本的精彩再创作之处。然而,单就用词来讲,仿古诗的译本也有一些不足。譬如,第五句中的“你”,属现代用法,改为“尔”更为准确;第七句的“沧桑脸”,用“脸”过于直白,对意境造成了破坏,此处改为“沧桑颜”为佳。
仿古诗式的翻译是一种大胆的再创作,在用词等方面极难把握,网络上有译者做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然而,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即使优秀的仿古诗翻译也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即“翻译作品本身要是文学作品”(许渊冲,2003:100)。文学作品的创作是无止境的,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灵感,因此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也没有一个译本是完美到不可修改的。
四、总结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诗歌的翻译也应体现艺术性。因此,在翻译诗歌时,要紧紧把握诗歌的内容、意境,并发挥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在用词方面细细打磨,产出优秀的译作,既具整齐的形式,又不失诗化的语言,以更好地契合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诗歌译作是译者的作品,而非原诗的复制品。发挥“再创作性”是化“译作”为“作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Venuti.L.Poetry and translation[J].Translation Studies.Vol.4.No.2.127-132.
[2]奥克塔维奥·帕斯.论诗歌的翻译[J].诗刊.2014(3).60-64.
[3]徐芳.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J].考试周刊. 2009(29):25-27.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钟祥元(1991.3-),女,满族,辽宁岫岩人,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When You Are Old 仿古诗译本 诗歌翻译“再创作性”
一、叶芝生平及诗歌简析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是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立者之一。叶芝的诗风格独特,受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
When You Are Old选自叶芝1893年的诗集《玫瑰》,是叶芝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茅德·冈(Maud Gonne)。叶芝对茅德·冈一见钟情且一往情深。诗人创作本诗时,他爱恋的对象正当青春年少,容颜靓丽、风姿绰约。而诗人却遥想心上人垂暮之年白发苍苍的样子,以此独特的方式向她诉说自己不因岁月改变的爱情,表明自己并非肤浅地爱着她的容颜,更爱着她高贵的灵魂。
二、诗歌翻译的特性与方法
美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曾在其著作《诗歌与翻译》中提到:诗歌是对客观现实的“削减”(Venuti,2011:128)。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文学作品的“高于现实”性。墨西哥诗人、散文家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认为:诗歌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和不同的符号创作一首与原作相似的诗篇,译者的活动与诗人的活动相似,但有一个根本区别,即诗人开始写作时,不知道自己的诗会是什么样子;而译者在翻译时,已经知道他的诗应是原诗的再现。(奥克塔维奥·帕斯,2014:63)可以理解为诗人用文字描绘出意境,译者再将意境还原为文字。原作与译作间不同的是文字,共享的是意境。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徐芳,2009:25)。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来看,诗歌的译本应恰当体现诗歌的“高于现实”性,译者在营造与原作相同意境的同时,更自由地发挥创造性,创作出适合目的语读者的作品。翻译诗歌时不可机械地从词对应到词,而是应抓住共享的意境来进行再创作。
三、When You Are Old仿古诗译本评析
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致力于比较分析少数几个更为有名的译本,如冰心、傅浩、袁可嘉等人的译本。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译本也有其可取之处,甚至更有其独特的创造性,然而并未受到足够关注。在网络上流传的众多译本中,有大胆突破形式的束缚,采用仿中国古诗的形式进行再创作的。本文选取其中一个仿古诗译本进行分析,透视其所体现的诗歌翻译“再创作性”。
仿古诗译本:
君老时
待君老衰睡意沉,
炉旁打盹取书吟。
一汪秋水重入梦,
柔和宁静倒影深。
众生癫狂你靓影,
爱美之心假或真。
一人长悦沧桑脸,
独爱圣洁心求仁。
佝偻炽红壁炉边,
轻叹挚爱逸浮云。
缓穿慢越群山巅,
相望星空脸渐隐。
诗歌翻译的再创作,也必须基于原诗的内容与意境。从内容上讲,此译本以颇高的文笔水平描绘了诗人的心上人年老时的样貌,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不渝的爱意。意境的准确把握是诗歌翻译再创作的核心,再创作的方面更多体现在语言使用上。
语言形式方面,仿古诗译本可视为一种更好的本地化模板,是诗歌翻译“再创作性”比较大胆的体现。其模仿古诗的语言能给读者以阅读中国情诗的感受,而非阅读其它国家诗歌的译作,缩短了距离感,增强读者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是根植于中国读者的成长历程的:中国人从小学习唐诗宋词,朗诵古诗时的节奏与韵律,已深深刻在中国读者的记忆与心中。此译本用句十分整齐,内容结构更加紧凑,句内不中顿,更加朗朗上口,类似古诗的朗读效果能很直接地抓住读者的心。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就是为了服务目的语读者,仿古诗译本在形式上的再创作是一种大胆的突破,而这种突破能完美契合目的语读者的心理。
用词方面,仿古诗译本用词简练的特点格外突出。古诗的字数有限,网络译本仿古诗,必然在用词上格外凝练,为此有时也不免牺牲少部分内容,这是其劣势。比如,为追求语言的简练整齐,诗歌首句的“grey”和第三句的“slowly”都被牺牲了,没有出现在译本当中。“grey”是描绘诗中女子年老时外貌很重要的一个词,“grey”一出,画面感即出;“slowly”不仅是一种动作上的缓慢,也体现出一种诗人对心上人的期望,希望她慢慢地、仔仔细细地阅读他写给她的诗,体会诗中流出的不渝的真情。仿古诗的翻译与其他译本追求不同的语言形式,因而为追求用词简练而酌情省去少数几处细节也无可厚非。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应当是包容的。创作是随性的,而译者毕竟是“带着脚镣的舞者”,无法将创作发挥到极致,为了无限接近这个极致,译者有时不得不做出取舍。“再创作性”追求的是浑然天成的境界,不让读者觉察到任何翻译痕迹。因为对目的语读者而言,他们阅读的是作品,而不是某个杰作的复制品。翻译的“再创作性”就是避免让读者在读译作时心中有障碍,避免让读者有一种买了假货的感觉,这样来看,失去“再创作性”的翻译作品就是“假货”。
诗歌第七句的“pilgrim soul”是一些译本不同之处的典型体现。例如,陈黎将其直译为“朝圣者的心灵”,因为西方国家基督教的盛行,西方读者对“朝圣者”的概念非常熟悉。然而这样具有宗教色彩的表达显然不是中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单单“朝圣者”一个词,就足以把中国读者拉回自己读的是一篇翻译的境地中了,如此,译作的“再创作性”便没有得到发挥。仿古诗译本将其处理为“圣洁心”,这样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将原作中“pilgrim soul”这块坚冰融化为活水,并注入自己的“新作”之中。可以说是,翻译得不留痕迹,再创作得契合意境。 仿古诗译本中有一精彩之处是其他译本或远不能及的。叶芝在三四句描述心上人梦中回忆曾经柔和深邃的双眼,翻译此处时,对“眼睛”的选词,陈黎等人简单地用“眼”,傅浩选择了“双眸”,而仿古诗译本的译者独具匠心,使用了“一汪秋水”,这正是诗化的语言,完美至极。诗歌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1987:63)。“一汪秋水”是作者情感的满溢,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效果是“眼”、“眸”等词无法企及的。此处用词的斟酌不仅体现了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更证明了独具匠心的“再创作性”给作品带来的生机。另外,各种译本对“dream of”的翻译多为“梦见……”、“梦忆……”等以人为主语的结构,而仿古诗译本采用了“……重入梦”的说法,以物为主语,不含主观色彩,不会给读者一种“主观有意识地梦见”之感,而是年轻时富有魅力的眼波不自觉飘入梦中的感觉,这样的意境描绘清新自然,让人陷入这飘入的美丽中,无法抵挡。“一汪秋水重入梦”一句完美刻画了诗人心上人的魅力,也与上文的“打盹”无缝衔接,使译作不着翻译痕迹,非常自然,又十分动人。
以上列举了仿古诗译本的精彩再创作之处。然而,单就用词来讲,仿古诗的译本也有一些不足。譬如,第五句中的“你”,属现代用法,改为“尔”更为准确;第七句的“沧桑脸”,用“脸”过于直白,对意境造成了破坏,此处改为“沧桑颜”为佳。
仿古诗式的翻译是一种大胆的再创作,在用词等方面极难把握,网络上有译者做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然而,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即使优秀的仿古诗翻译也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即“翻译作品本身要是文学作品”(许渊冲,2003:100)。文学作品的创作是无止境的,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灵感,因此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也没有一个译本是完美到不可修改的。
四、总结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诗歌的翻译也应体现艺术性。因此,在翻译诗歌时,要紧紧把握诗歌的内容、意境,并发挥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在用词方面细细打磨,产出优秀的译作,既具整齐的形式,又不失诗化的语言,以更好地契合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诗歌译作是译者的作品,而非原诗的复制品。发挥“再创作性”是化“译作”为“作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Venuti.L.Poetry and translation[J].Translation Studies.Vol.4.No.2.127-132.
[2]奥克塔维奥·帕斯.论诗歌的翻译[J].诗刊.2014(3).60-64.
[3]徐芳.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J].考试周刊. 2009(29):25-27.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钟祥元(1991.3-),女,满族,辽宁岫岩人,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