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自发表以来,感动了无数读者,真切感人、白描手法的妙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当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
关键词:真情;白描;朴实;生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最初发表在1943年4月的《半月文萃》第一卷第九、十期合刊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的这篇声情并茂的美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今天,我们抚卷读之,仍能给我们内心以强烈震撼。那么,是什么原因成就了它的无穷魅力呢?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自有人类以来,母爱就因其圣洁无私、深沉博大而激起古今中外的诗人的深情吟唱: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同上)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最著名的歌颂母爱的诗歌恐怕要数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了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更有那首经过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深情演绎的歌曲《母亲》,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十分感人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作家笔下生动的再现了那位可亲可敬、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父亲撒手人寰之后,丢下我们一大家子要吃要喝,这时,母亲要独立支撑起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家。老舍先生写道:“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一直到半夜。”作者的父亲死于1900年,当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彼时的北京可以说乱极了,惨极了,身处乱世的母亲又是怎样用她柔弱的身躯为一家大小伸出保护的羽翼的啊!作家满怀深情地写道:“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报考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却不但没有责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十元保证金!这是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啊,没有当年老舍先生母亲的这一义举,就没有后来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是母亲成就了作家老舍!“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只要儿子有出息。”为不耽误女儿的青春,母亲不得不含泪把帮自己撑持家门并相依为命的三女儿嫁出时,她的内心又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当至孝的老舍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让母亲一个人孤独凄凉的度过那个除夕之夜时,作者的内心煎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新年到了……,泪遮迷了我的眼。”母亲的这一声“去吧,小子”,听起来极平常,仔细品味,却不由得不让人潸然泪下:母亲是多么地渴望儿子与自己一起热热闹闹地度过一个春节啊!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她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在这平静的反应下,饱含着多少的理解,掩藏着多少的深情啊!老舍先生就是这样,在看似委婉平静的叙述中,蕴藏着巨大的笔底波澜l可以说,正是这份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深深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l
2、“于平淡中见神奇”——白描的手法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成功的白描运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将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以说深得其中的真义。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话是再通俗不过的了,但它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具有以少胜多的传神效果。“终年”两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充满了感情。“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她也给洗得雪白。”作者巧妙运用比喻和对照的手法,既写出了母亲的辛苦,更写出了母亲的做事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桌椅都是旧的……,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真是作家的神来之笔,还用多的语言吗?就一个细节,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母亲勤劳的性格和爱清洁的习惯。“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尽管家境不富裕,但母亲重礼数、有人情味的个性无形中给少年老舍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响了作家的一生,诚如先生在文章中所述,“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文字,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对母亲的无限深情。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正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3、“大辩若讷”——朴实的语言其实就是生动的语言
老舍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语言大师,《我的母亲》这篇作品也很好的体现了他的语言风格。“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这是一种淡远、清雅的美。先生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满纸生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没有丝毫的雕饰,更没有半点的做作,却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被文中所叙之事深深打动。请看:“母亲生在农家,……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地打个折扣了。”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晚间,她与三姐抱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直到半夜。”
“姑母常闹脾气……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文章中像这样的大白话、大实话可以说俯拾皆是,但你不会觉得它平淡寡味,相反,会觉得这是一种运用语言的很高妙的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写作时,老舍先生坚持“脱去了华艳的衣衫,而露出文字的裸体美来”(老舍《我的“话”》)。其实,朴实的语言与生动的语言没有截然的鸿沟,只要选择得当,普通的词语也会有光彩,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和唯一需要的位置。”
可以这样说,对母亲的真挚感情,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朴素生动的语言,成就了《我的母亲》的永恒魅力!
近代文学史上,大学问家胡适,新闻战线的战士、政论家邹韬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以及语言大师老舍先生,都先后写过与《我的母亲》同题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被不同时代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入过,应该说它们各有千秋,自成一家,其中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因其特别朴实自然,洗尽铅华,是我的最爱。
参考文献:
[1]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老舍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
[2]老舍,我的“话”,老舍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
[3]鲁迅,作文秘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4]褚斌杰,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7
[5]陈全林,《道德经》真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0
[6]孟郊,游子吟,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0,4,4179
[7]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全唐诗(卷一百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0,4
关键词:真情;白描;朴实;生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最初发表在1943年4月的《半月文萃》第一卷第九、十期合刊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的这篇声情并茂的美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今天,我们抚卷读之,仍能给我们内心以强烈震撼。那么,是什么原因成就了它的无穷魅力呢?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自有人类以来,母爱就因其圣洁无私、深沉博大而激起古今中外的诗人的深情吟唱: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同上)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最著名的歌颂母爱的诗歌恐怕要数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了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更有那首经过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深情演绎的歌曲《母亲》,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十分感人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作家笔下生动的再现了那位可亲可敬、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父亲撒手人寰之后,丢下我们一大家子要吃要喝,这时,母亲要独立支撑起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家。老舍先生写道:“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一直到半夜。”作者的父亲死于1900年,当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彼时的北京可以说乱极了,惨极了,身处乱世的母亲又是怎样用她柔弱的身躯为一家大小伸出保护的羽翼的啊!作家满怀深情地写道:“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报考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却不但没有责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十元保证金!这是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啊,没有当年老舍先生母亲的这一义举,就没有后来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是母亲成就了作家老舍!“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只要儿子有出息。”为不耽误女儿的青春,母亲不得不含泪把帮自己撑持家门并相依为命的三女儿嫁出时,她的内心又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当至孝的老舍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让母亲一个人孤独凄凉的度过那个除夕之夜时,作者的内心煎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新年到了……,泪遮迷了我的眼。”母亲的这一声“去吧,小子”,听起来极平常,仔细品味,却不由得不让人潸然泪下:母亲是多么地渴望儿子与自己一起热热闹闹地度过一个春节啊!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她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在这平静的反应下,饱含着多少的理解,掩藏着多少的深情啊!老舍先生就是这样,在看似委婉平静的叙述中,蕴藏着巨大的笔底波澜l可以说,正是这份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深深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l
2、“于平淡中见神奇”——白描的手法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成功的白描运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将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以说深得其中的真义。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话是再通俗不过的了,但它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具有以少胜多的传神效果。“终年”两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充满了感情。“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她也给洗得雪白。”作者巧妙运用比喻和对照的手法,既写出了母亲的辛苦,更写出了母亲的做事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桌椅都是旧的……,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真是作家的神来之笔,还用多的语言吗?就一个细节,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母亲勤劳的性格和爱清洁的习惯。“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尽管家境不富裕,但母亲重礼数、有人情味的个性无形中给少年老舍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响了作家的一生,诚如先生在文章中所述,“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文字,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对母亲的无限深情。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正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3、“大辩若讷”——朴实的语言其实就是生动的语言
老舍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语言大师,《我的母亲》这篇作品也很好的体现了他的语言风格。“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这是一种淡远、清雅的美。先生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满纸生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没有丝毫的雕饰,更没有半点的做作,却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被文中所叙之事深深打动。请看:“母亲生在农家,……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地打个折扣了。”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晚间,她与三姐抱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直到半夜。”
“姑母常闹脾气……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文章中像这样的大白话、大实话可以说俯拾皆是,但你不会觉得它平淡寡味,相反,会觉得这是一种运用语言的很高妙的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写作时,老舍先生坚持“脱去了华艳的衣衫,而露出文字的裸体美来”(老舍《我的“话”》)。其实,朴实的语言与生动的语言没有截然的鸿沟,只要选择得当,普通的词语也会有光彩,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和唯一需要的位置。”
可以这样说,对母亲的真挚感情,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朴素生动的语言,成就了《我的母亲》的永恒魅力!
近代文学史上,大学问家胡适,新闻战线的战士、政论家邹韬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以及语言大师老舍先生,都先后写过与《我的母亲》同题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被不同时代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入过,应该说它们各有千秋,自成一家,其中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因其特别朴实自然,洗尽铅华,是我的最爱。
参考文献:
[1]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老舍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
[2]老舍,我的“话”,老舍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
[3]鲁迅,作文秘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4]褚斌杰,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7
[5]陈全林,《道德经》真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0
[6]孟郊,游子吟,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0,4,4179
[7]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全唐诗(卷一百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