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中外教育理念、教育传统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外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自身的专业课教学经验,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分析了中英两国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弥补专业课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安徽大学于2004年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在金融理论与实务、会计两个专业开展“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实施6年来。顺利出国学生数百名,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合作方的一致好评。随着双方合作办学的深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差异逐渐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给学生顺利适应国外学习生活造成了一些影响。以下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结合笔者自身的专业课教学经验和体会,对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指中国与英国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专业课教学差异问题进行探讨。
1、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目前安徽大学“3+1”项目学生去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可以选择的专业主要有三个:财务管理(Accounting and Fi-nancc)、银行业经济学(Economics With Banking)、商务研究(Business Studies)。从教学内容来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与格林威治大学的银行业经济学属于最接近的专业,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后可以直接插班就读银行业经济学的本科专业。通过比较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与银行业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中外专业课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1)国外专业课设置的特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国内专业课的设置更强调专业细分。英国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厚实的基础。就银行业经济学专业而言,开设了大量的经济类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经济、开放的宏观经济学等一系列经济类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才开设了部分与银行有关的专业课,如货币银行学、金融投资经济学、金融市场和体系等课程。另外英国专业课设置的口径也比较宽泛,就银行业经济学专业而言,除了设置与经济学、银行管理有关的课程之外,还设置了国际贸易、产业理论和政策、国际商务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储备。反观国内金融理论与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较多而且课程划分更为细致,为学生提供了与金融相关的全部专业知识储备。但是与国外的课程设置比较起来,缺少比较宽厚的经济学基础,在本科阶段就限定了学生的知识边界,制约了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2)国外课程设置方案更加有弹性,国内课程设置方案强调整齐划一。按照英国的课程方案,从二年级开始将为学生开设多个方向的专业课供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国内由于师资、教学资源的限制,部分学校尚未开始实行学分制。在这种条件下,学校往往给同一专业学生制定整齐划一的专业培养方案,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性。
(3)国外教学形式多样化,国内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相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英国大学传授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主要有lecture、tutorial、seminar、prescnta-tion、discussion等多种形式,如经济学与国际贸易课程则主要采取课题报告(presentation)的形式。而国内的教育方式则偏重讲授,学生以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为主,听课、做笔记、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此外,英国高校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经常有实践类课程,如国际商务及经济中的个人实践课程。国内的高等教育也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基本停留在实验室或者计算机模拟的阶段。
总体来说,英国的专业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选择性强、少而精、重实践;而国内的课程设置强调专业性、课程门类多、选择性弱、理论为主。
2、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差异
国外本科金融专业大多是与财会、经济或投资相结合的,很少有学校单独细分出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一般在经济学院设有类似于金融的专业,如格林威治大学的银行业经济学。到了硕士生及以上,作为一个微观研究领域,金融专业才被单独设置出来。在英国,一般来说金融与会计合称Accounting&Finance,它涉及到会计、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英国正统的金融学专业一般指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和投资。其中公司金融主要研究的是公司的股权设置、公司上市及并购的内容;金融市场和投资则介绍金融市场相关理论、金融工具,投资组合理论、CAPM以及APT模型等。
在我国,经济学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经济理论,如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专业分别介绍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金融学则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自本科阶段教学内容就集中在货币信用、金融机构业务与管理、投资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货币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等。
英国的本科专业没有将金融学单独细分出来,这导致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3+1”学生出国后很难找到与国内衔接更紧密的对口专业,同时国内强调专业性的课程设置也增加了学生适应国外相近专业的难度。
3、中外专业课教学融合的对策
由于中外双方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要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就需要中外双方首先要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方向上进行沟通、衔接、直至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国外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强调的是基础性、实践性。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在学成以后主要在国内就业的现状,应该在保留国内金融学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除了保留传统的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等专业课之外,进一步加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同时为了与国外的微观金融课程相衔接,可以开设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组合理论等选修课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传授,又要重视实务训练。无论从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是从更好就业的角度来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应该加强金融机构业务、金融市场交易的现场观摩、模拟实验的比重。
(2)制定弹性化的课程设置方案。由于教育传统和对学科理解的差异,中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考虑到学生适应国外教育和未来国内就业需要,应该制定更加有弹性化的专业课程方案。除了专业必修课之外,还应适当开设多个方向的选修课程,既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
(3)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知识背景、精通外语和本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应该大胆鼓励和支持教学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套既符合中国学生学习特点,又能与国外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新形式。
(4)加强中外师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视野。中外教师的定期常态化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外双方要有计划、经常性地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参观访问、学习,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交流、碰撞、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教育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专业课教学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在所难免。要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必须要深入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融合、弥补差异,才能夯实合作办学基础,将合作办学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黄英,英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特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2]任中夏,英国高等教育的若干特点与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8(3)
[3]杨爱英,中英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4]张云,赵连泽,中英两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5(1)
[5]赵海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2010(1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安徽大学于2004年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在金融理论与实务、会计两个专业开展“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实施6年来。顺利出国学生数百名,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合作方的一致好评。随着双方合作办学的深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差异逐渐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给学生顺利适应国外学习生活造成了一些影响。以下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结合笔者自身的专业课教学经验和体会,对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指中国与英国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专业课教学差异问题进行探讨。
1、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目前安徽大学“3+1”项目学生去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可以选择的专业主要有三个:财务管理(Accounting and Fi-nancc)、银行业经济学(Economics With Banking)、商务研究(Business Studies)。从教学内容来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与格林威治大学的银行业经济学属于最接近的专业,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后可以直接插班就读银行业经济学的本科专业。通过比较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与银行业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中外专业课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1)国外专业课设置的特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国内专业课的设置更强调专业细分。英国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厚实的基础。就银行业经济学专业而言,开设了大量的经济类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经济、开放的宏观经济学等一系列经济类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才开设了部分与银行有关的专业课,如货币银行学、金融投资经济学、金融市场和体系等课程。另外英国专业课设置的口径也比较宽泛,就银行业经济学专业而言,除了设置与经济学、银行管理有关的课程之外,还设置了国际贸易、产业理论和政策、国际商务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储备。反观国内金融理论与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较多而且课程划分更为细致,为学生提供了与金融相关的全部专业知识储备。但是与国外的课程设置比较起来,缺少比较宽厚的经济学基础,在本科阶段就限定了学生的知识边界,制约了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2)国外课程设置方案更加有弹性,国内课程设置方案强调整齐划一。按照英国的课程方案,从二年级开始将为学生开设多个方向的专业课供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国内由于师资、教学资源的限制,部分学校尚未开始实行学分制。在这种条件下,学校往往给同一专业学生制定整齐划一的专业培养方案,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性。
(3)国外教学形式多样化,国内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相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英国大学传授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主要有lecture、tutorial、seminar、prescnta-tion、discussion等多种形式,如经济学与国际贸易课程则主要采取课题报告(presentation)的形式。而国内的教育方式则偏重讲授,学生以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为主,听课、做笔记、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此外,英国高校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经常有实践类课程,如国际商务及经济中的个人实践课程。国内的高等教育也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基本停留在实验室或者计算机模拟的阶段。
总体来说,英国的专业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选择性强、少而精、重实践;而国内的课程设置强调专业性、课程门类多、选择性弱、理论为主。
2、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差异
国外本科金融专业大多是与财会、经济或投资相结合的,很少有学校单独细分出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一般在经济学院设有类似于金融的专业,如格林威治大学的银行业经济学。到了硕士生及以上,作为一个微观研究领域,金融专业才被单独设置出来。在英国,一般来说金融与会计合称Accounting&Finance,它涉及到会计、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英国正统的金融学专业一般指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和投资。其中公司金融主要研究的是公司的股权设置、公司上市及并购的内容;金融市场和投资则介绍金融市场相关理论、金融工具,投资组合理论、CAPM以及APT模型等。
在我国,经济学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经济理论,如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专业分别介绍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金融学则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自本科阶段教学内容就集中在货币信用、金融机构业务与管理、投资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货币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等。
英国的本科专业没有将金融学单独细分出来,这导致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3+1”学生出国后很难找到与国内衔接更紧密的对口专业,同时国内强调专业性的课程设置也增加了学生适应国外相近专业的难度。
3、中外专业课教学融合的对策
由于中外双方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要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就需要中外双方首先要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方向上进行沟通、衔接、直至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国外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强调的是基础性、实践性。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在学成以后主要在国内就业的现状,应该在保留国内金融学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除了保留传统的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等专业课之外,进一步加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同时为了与国外的微观金融课程相衔接,可以开设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组合理论等选修课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传授,又要重视实务训练。无论从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是从更好就业的角度来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应该加强金融机构业务、金融市场交易的现场观摩、模拟实验的比重。
(2)制定弹性化的课程设置方案。由于教育传统和对学科理解的差异,中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考虑到学生适应国外教育和未来国内就业需要,应该制定更加有弹性化的专业课程方案。除了专业必修课之外,还应适当开设多个方向的选修课程,既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
(3)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知识背景、精通外语和本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应该大胆鼓励和支持教学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套既符合中国学生学习特点,又能与国外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新形式。
(4)加强中外师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视野。中外教师的定期常态化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外双方要有计划、经常性地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参观访问、学习,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交流、碰撞、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教育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专业课教学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在所难免。要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必须要深入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融合、弥补差异,才能夯实合作办学基础,将合作办学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黄英,英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特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2]任中夏,英国高等教育的若干特点与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8(3)
[3]杨爱英,中英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4]张云,赵连泽,中英两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5(1)
[5]赵海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