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學所有学科中,学生抱怨最多的大概就是语文:压力大,学习方式枯燥,学而无用,没有成就感,师生普遍读书缺乏兴趣……语文教学总是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作文提高更是难上加难。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我觉得主要是我们的语文学习方式出了问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选文大多是经典名篇,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阅读兴趣,题材多样,但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材和丛书的学习,最大程度发挥丛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及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师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语文教材发挥好示例作用。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引领下,我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对课本进行了大胆增删,每学期只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处理教材内容。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方式,在每一单元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中精选一至两篇进行深入研究,把这几篇课文吃透、学透、感悟透,其余几篇学生依法自读自学,这样节约出的三分之二时间“海量同读,乐写共进”。
“语文主题学习”特别强调博览诵读;强调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强调积累——语言、思想情感、篇章样式积累等;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养成习惯……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中国传统的母语学习方法。课堂40分钟, 25分钟进行“鲸吞式”阅读,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看书;其余15分钟则让学生进行“牛嚼式”积累。当内心的阅读情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孩子们心底创作的灵感之泉就会自然而然地汩汩流出
使用教材和丛书,我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1+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尝试迁移运用到多篇丛书文章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形成一课带多课、一文牵整本的辐射式教学方法。比如,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大感兴趣,我趁机推荐丛书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学生读完还不过瘾,于是《三国演义》原著就在那一月中成了共读之书。
第二种是“X+1”模式:先选择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归一”。如丛书五年级下册《语妙天下》所选故事《能言善辩的纪晓岚》等文章学生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先学丛书再学教材。
第三种是“X+Y”模式: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丛书中的多篇文章。
贯穿于语文日常教学的还有一些做法,如以典型课文为点,向外辐射读书,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其一是读书心得。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好句后适时加上自己的体会或感受,让学生就感动的文章写下读后感。在同读交流课上,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伴、老师共享。例如读了《三国演义》,我要求他们选一个人物进行评价,并用书中故事例证。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学生的评价也不会一样。像曹操,有的写他的多疑,有的写他的礼贤下士;像关羽,有的读出他的忠义,也有的品出他的刚愎自用。据此,我们再进行作品鉴赏及写法指导,书中人物在孩子们心中就鲜活而立体起来。这样的读书交流调动了学生的深层思维、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提高了阅读的深度,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二是生活观察和感悟。内容、体裁、长短不限。只要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能吸引读者。学生写后,我们调动其他学生在作者文章后写“回帖”,老师也写回帖,回帖内容不是评语式的官话、套话,而是真诚地发表自己对文法和内容的看法,“楼主”也可以再回帖。这样有效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读者意识”,也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实际意义,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和与人交流的需要。
其他做法如确定同读书目,创办班级周报,制作读书手抄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亦常采用。
教师与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共同成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迅速增加。学生乐于阅读,阅读已经成为习惯。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了成功,收获了成长的喜悦,开启了创新思维的门扉。
操作中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撒手”而不“放手”,对一切教学活动要“胸有成竹”而不是“放任自流”。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到全体学生,不应只让少数学生唱主角。要关注读书过程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而非为了活动而读书,努力摈弃读书的功利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凤凰街道凤凰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email protected]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语文教材发挥好示例作用。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引领下,我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对课本进行了大胆增删,每学期只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处理教材内容。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方式,在每一单元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中精选一至两篇进行深入研究,把这几篇课文吃透、学透、感悟透,其余几篇学生依法自读自学,这样节约出的三分之二时间“海量同读,乐写共进”。
“语文主题学习”特别强调博览诵读;强调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强调积累——语言、思想情感、篇章样式积累等;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养成习惯……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中国传统的母语学习方法。课堂40分钟, 25分钟进行“鲸吞式”阅读,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看书;其余15分钟则让学生进行“牛嚼式”积累。当内心的阅读情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孩子们心底创作的灵感之泉就会自然而然地汩汩流出
使用教材和丛书,我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1+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尝试迁移运用到多篇丛书文章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形成一课带多课、一文牵整本的辐射式教学方法。比如,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大感兴趣,我趁机推荐丛书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学生读完还不过瘾,于是《三国演义》原著就在那一月中成了共读之书。
第二种是“X+1”模式:先选择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归一”。如丛书五年级下册《语妙天下》所选故事《能言善辩的纪晓岚》等文章学生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先学丛书再学教材。
第三种是“X+Y”模式: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丛书中的多篇文章。
贯穿于语文日常教学的还有一些做法,如以典型课文为点,向外辐射读书,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其一是读书心得。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好句后适时加上自己的体会或感受,让学生就感动的文章写下读后感。在同读交流课上,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伴、老师共享。例如读了《三国演义》,我要求他们选一个人物进行评价,并用书中故事例证。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学生的评价也不会一样。像曹操,有的写他的多疑,有的写他的礼贤下士;像关羽,有的读出他的忠义,也有的品出他的刚愎自用。据此,我们再进行作品鉴赏及写法指导,书中人物在孩子们心中就鲜活而立体起来。这样的读书交流调动了学生的深层思维、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提高了阅读的深度,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二是生活观察和感悟。内容、体裁、长短不限。只要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能吸引读者。学生写后,我们调动其他学生在作者文章后写“回帖”,老师也写回帖,回帖内容不是评语式的官话、套话,而是真诚地发表自己对文法和内容的看法,“楼主”也可以再回帖。这样有效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读者意识”,也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实际意义,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和与人交流的需要。
其他做法如确定同读书目,创办班级周报,制作读书手抄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亦常采用。
教师与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共同成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迅速增加。学生乐于阅读,阅读已经成为习惯。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了成功,收获了成长的喜悦,开启了创新思维的门扉。
操作中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撒手”而不“放手”,对一切教学活动要“胸有成竹”而不是“放任自流”。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到全体学生,不应只让少数学生唱主角。要关注读书过程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而非为了活动而读书,努力摈弃读书的功利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凤凰街道凤凰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