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尽管时局动荡,却涌现出大批杰出学者、科学精英、教育大师。民国的教育呈现出开放、多元、生机勃勃的局面,这固然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关联,但课堂、教师却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带着好奇和疑惑,怀着对民国教育的景仰,我走进了福建省特级教师王木春老师编著的《过去的课堂》。
书中收入了50多位民国名家笔下精彩的课堂回忆,共分为小学课堂、中学课堂、大学课堂三个部分。书中百余位民国教师的言谈举止、神情风度、精神面貌、教育情怀,透过当年学生们的意绪濡染、文笔描摹,活脱脱地呈现了出来。细细咀嚼品味,我从《过去的课堂》里找到了好老师的样板。
[ 深厚的学养 精湛的技能 ]
书中的民国老师都是大家,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他们本身就是教材,学富五车,讲课或信马由缰,或诙谐幽默,无时不体现着博学和艺术。
吴大任先生回忆,南开大学的姜立夫教授,数学知识极为广博,一个人承担了数学系的八门功课。数学家陈省身因此说南开大学数学系是“一人系”。姜先生上课不用讲稿,不用课本,只带一页日历,写着提纲,讲起来层次分明,论证严谨,分析周密,深深吸引和感染着学生。
徐迟的英文老师李庆升,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是一个口才绝佳、机智幽默的律师兼教师,凭借渊博的学识、洋溢的热情、流畅的英语,征服了每一个学生。如此“神”一般的教师,如此游刃有余地跨界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业、人格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史学大家钱穆的历史、地理老师吕思勉先生,课上滔滔不绝却绝无半句废话,时有宏论高见。他在黑板上随手勾画出山脉、河流、物产,“五色粉笔缤纷如是。听者如历其境,永不忘怀。”读到这里,我不禁记起我读初二时的地理老师张文启先生,巧合的是,他在青州师范读书时就得到民国教师的真传。当年,他也是从不带课本,也不带挂图,他就是教材,也是地图。我们学得兴味盎然,对张文启老师自然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时的我们都成了他的“铁粉”,就像盼望过年一样盼望每周两节的地理课,盼望看到总是笑眯眯的张老师。
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教学技艺、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从教之基。事实证明,许多教师缺少的往往不是教法和技巧,而是文化底蕴和素养。深厚的学养加上鲜明的个人风格,我想,这也正是民国教师的魅力所在吧!
[ 坚定的初心 灵动的教法 ]
这些民国教师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理念和宝贵经验,并且他们的方法都独树一帜,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而自主教学,实践着当下热门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视校本课程”的理念。
袁微子的启蒙老师夏老师在作文课上通常会出示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还可以写其他自己想写的题目。如此宽松的写作教学方式,至少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至于胡编乱造、生拉硬扯,有利于学生自由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金克木的美术老师教自然课,把学生带到菜园里讲十字花科植物,“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学习,又做,又问,又讲。”真正落实了“行知结合”的教学理念,寓教育于生活,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进行开放式、生活化、探究性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求知精神与实践能力。反观当下,我们却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积重难返,难觅如此美好的教育踪影,痛哉!其实,这些教育的“老招术”,并没有安上如今所谓的“三三六”“二七一”“六加一”等令人迷惑的华丽标签,他们的课堂,无非是教师个性、才情与思想的自然展示,只是遵循着教育的常识,守住了教育的本真而已。
这样的课堂常识,难道不应该回归吗?这样的历史经验,难道不应该继承吗?反观当下课堂,着实令人倍感汗颜。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决不可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不可以搞形式主义,穿着“皇帝的新衣”招摇过市。
[ 高尚的师德 深挚的情怀 ]
这些民国教师除了学养深厚、教艺精湛外,亦有着高尚的品德、高古的情怀。力学家张维的高中数学老师程先生长着鹰钩鼻子,一个同学课前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程先生的漫画。程先生进教室,看到了这幅漫画。正当大家担心老师会大发雷霆时,程先生却一边端详一边笑着说:“嘴太小,鼻子太弯。”这让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下来,同学们哄堂大笑。程先生以宽容大度的心胸和自我解嘲的风度,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这是何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当今,我们身边有多少老师遇到学生如此这般的“戏弄”时,会心生怒气,心怀偏见,以至师生之间剑拔弩张?
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人格的感化力是超过一切的。李老师那种“学生犯错不立刻责备,而是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说完立起鞠躬”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每個老师去学习去效仿,他的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文明、尊重的种子。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胜于言传”“师严而后道尊”,李叔同先生不正是我们为师者最好的模范吗?
民国是一个动荡离乱的时代,那时期的不少教师忧国忧民,以朴素的家国情怀,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数学家苏步青的老师杨霁朝,留日归来后满腔热情地在第一堂课上慷慨陈词民族危亡的局势,让每一位在座的学生都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启发他们要通过学习实现使祖国强大的宏愿。这堂课使苏步青终身难忘,并立下了为国家强盛发奋学习的志向。
再三回味《过去的课堂》,民国教师的风采和美好的课堂景象穿越时空,萦回脑际,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联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四有好老师”和“做学生引路人”的讲话精神,我更坚定了这样一个认识:教育的质量,其实就是教师的质量;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课堂、好的教学;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学校、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寿光台头镇第一初中)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书中收入了50多位民国名家笔下精彩的课堂回忆,共分为小学课堂、中学课堂、大学课堂三个部分。书中百余位民国教师的言谈举止、神情风度、精神面貌、教育情怀,透过当年学生们的意绪濡染、文笔描摹,活脱脱地呈现了出来。细细咀嚼品味,我从《过去的课堂》里找到了好老师的样板。
[ 深厚的学养 精湛的技能 ]
书中的民国老师都是大家,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他们本身就是教材,学富五车,讲课或信马由缰,或诙谐幽默,无时不体现着博学和艺术。
吴大任先生回忆,南开大学的姜立夫教授,数学知识极为广博,一个人承担了数学系的八门功课。数学家陈省身因此说南开大学数学系是“一人系”。姜先生上课不用讲稿,不用课本,只带一页日历,写着提纲,讲起来层次分明,论证严谨,分析周密,深深吸引和感染着学生。
徐迟的英文老师李庆升,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是一个口才绝佳、机智幽默的律师兼教师,凭借渊博的学识、洋溢的热情、流畅的英语,征服了每一个学生。如此“神”一般的教师,如此游刃有余地跨界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业、人格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史学大家钱穆的历史、地理老师吕思勉先生,课上滔滔不绝却绝无半句废话,时有宏论高见。他在黑板上随手勾画出山脉、河流、物产,“五色粉笔缤纷如是。听者如历其境,永不忘怀。”读到这里,我不禁记起我读初二时的地理老师张文启先生,巧合的是,他在青州师范读书时就得到民国教师的真传。当年,他也是从不带课本,也不带挂图,他就是教材,也是地图。我们学得兴味盎然,对张文启老师自然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时的我们都成了他的“铁粉”,就像盼望过年一样盼望每周两节的地理课,盼望看到总是笑眯眯的张老师。
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教学技艺、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从教之基。事实证明,许多教师缺少的往往不是教法和技巧,而是文化底蕴和素养。深厚的学养加上鲜明的个人风格,我想,这也正是民国教师的魅力所在吧!
[ 坚定的初心 灵动的教法 ]
这些民国教师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理念和宝贵经验,并且他们的方法都独树一帜,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而自主教学,实践着当下热门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视校本课程”的理念。
袁微子的启蒙老师夏老师在作文课上通常会出示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还可以写其他自己想写的题目。如此宽松的写作教学方式,至少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至于胡编乱造、生拉硬扯,有利于学生自由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金克木的美术老师教自然课,把学生带到菜园里讲十字花科植物,“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学习,又做,又问,又讲。”真正落实了“行知结合”的教学理念,寓教育于生活,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进行开放式、生活化、探究性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求知精神与实践能力。反观当下,我们却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积重难返,难觅如此美好的教育踪影,痛哉!其实,这些教育的“老招术”,并没有安上如今所谓的“三三六”“二七一”“六加一”等令人迷惑的华丽标签,他们的课堂,无非是教师个性、才情与思想的自然展示,只是遵循着教育的常识,守住了教育的本真而已。
这样的课堂常识,难道不应该回归吗?这样的历史经验,难道不应该继承吗?反观当下课堂,着实令人倍感汗颜。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决不可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不可以搞形式主义,穿着“皇帝的新衣”招摇过市。
[ 高尚的师德 深挚的情怀 ]
这些民国教师除了学养深厚、教艺精湛外,亦有着高尚的品德、高古的情怀。力学家张维的高中数学老师程先生长着鹰钩鼻子,一个同学课前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程先生的漫画。程先生进教室,看到了这幅漫画。正当大家担心老师会大发雷霆时,程先生却一边端详一边笑着说:“嘴太小,鼻子太弯。”这让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下来,同学们哄堂大笑。程先生以宽容大度的心胸和自我解嘲的风度,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这是何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当今,我们身边有多少老师遇到学生如此这般的“戏弄”时,会心生怒气,心怀偏见,以至师生之间剑拔弩张?
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人格的感化力是超过一切的。李老师那种“学生犯错不立刻责备,而是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说完立起鞠躬”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每個老师去学习去效仿,他的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文明、尊重的种子。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胜于言传”“师严而后道尊”,李叔同先生不正是我们为师者最好的模范吗?
民国是一个动荡离乱的时代,那时期的不少教师忧国忧民,以朴素的家国情怀,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数学家苏步青的老师杨霁朝,留日归来后满腔热情地在第一堂课上慷慨陈词民族危亡的局势,让每一位在座的学生都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启发他们要通过学习实现使祖国强大的宏愿。这堂课使苏步青终身难忘,并立下了为国家强盛发奋学习的志向。
再三回味《过去的课堂》,民国教师的风采和美好的课堂景象穿越时空,萦回脑际,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联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四有好老师”和“做学生引路人”的讲话精神,我更坚定了这样一个认识:教育的质量,其实就是教师的质量;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课堂、好的教学;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学校、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寿光台头镇第一初中)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