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强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教师和家长也提出了建议,指明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系统的、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都非常重要。笔者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以《库珀岛的秘密》这本书为例子,引导学生有策略地读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知识性文本 阅读策略 阅读思维
2019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全面投入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强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材在“和大人一起读” “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中,对教师和家长也提出了建议,指明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语文文化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巧,而是一种终身适用的综合文化素养。系统的、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且必要。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各种文本的阅读方法并迁移运用。
笔者发现,在平时生活中,大家接触到的文学性文本并不多,更多的是知识性读物。知识性文本是什么呢?笔者赞同《阅读力:知识读物的阅读策略》中作者的观点——“除故事以外我们阅读的任何文本”“非虚构类叙述、非童话、非民间传说”,都属于知识性文本。笔者所教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开始阅读不带拼音的各种读物,其中《神奇的校车》这套书成为学生的“宠儿”。笔者甚至听到有学生说,国内的科普读物没什么意思。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笔者以中国科普作者所写的课外读物为例,给学生们上了一系列课外阅读课,说说知识型文本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既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又能和课内的阅读方法相结合。
一、浩瀚书海中,如何选择
上课时选择哪位作家的哪本作品是困扰笔者的第一个问题。讲到知识性文本,笔者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然而中国当代儿童科普读物作家位梦华先生,虽不如雷贯耳,但却是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教授。他的科普作品有50多种,大多数都与南北两极有关。笔者试着从位梦华先生的作品中选择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读物。笔者陆续买了几本书做比较,《两极科学之谜》《站在地球极点的思索》都是知识性作品,内容精彩,文笔精妙,但是书中都没有插图和照片,对小学生的亲和力不够。《冰雪北极科学探险书系》是一套科普小说,作家把科考队员暑假在北极的经历写成了一长串故事,中间还偶尔夹一些科普童话。从作者的自序中知道他写作对象就是小朋友们。这套科普小说,介于文学性和知识性之间。相比较之后,笔者选择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的《冰雪北极科学探险书系》作为教学文本。当然,肯定还有更合适的,笔者权且以此为例,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整本书里,教什么、怎么教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一个单元让学生学习“推测”这一个策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生阅读文本时,从不同角度“提问”。阅读策略,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光靠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来学习、实践是不够,此时,课外阅读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持续阅读的动力和计划,是教师在阅读启动课上要做的。《库珀岛的秘密》这本书,笔者先由作者切入,从他个人经历讲起——他是“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泛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总领队”,这许多“纪录”引起学生们各种赞叹,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随后,笔者选取书中一些有趣的片段,设置悬念,然后和学生们在课堂上共读,比如这本书中说到的有关“雪鸮的生育之谜” “旅鼠自杀”的片段,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推进课上,笔者运用“责任的逐渐释放”这一学习模式来逐渐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策略。“责任的逐渐释放”即引入概念—教师示范—引导实践—独立练习。教师也可以从“提问/推测”这个策略入手,往更高级的“联结”迈进。阅读策略实际上是思考策略,但思考通常在脑袋里,是无声的,教师需要使思考变得形象、具体、可观测。笔者用上一个小工具——不同颜色的即时贴,把阅读时的思考、问题都写下来,贴在书本相应的位置上,展示给学生,学生写了即时贴既可以贴在书本上,也可以撕下来贴在作业表、研究单、阅读卡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上,形成更具象化的东西。教师可以从学生一次次“阅读/思考”的过程中看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比如,笔者先朗读一段书中的内容做示范:
边读,边出示相应的“气泡”,关键是向学生传达: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无声的对话。我们在阅读时,边读文本中的文字,边在头脑中进行联结(或提出问题,或做出推测),尽管是默读,但头脑中思考的声音仍然十分响亮!
接着,笔者让学生尝试自己阅读后面的内容,用即时贴记录自己想到的或有疑问的内容,有时甚至通过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自己的提问或思考。教师巡视的时候适当指导。
在随后的阅读推进课中,笔者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一些活动,比如:“成为书籍侦探”,教学生如何推测。
例如:
让学生了解推测的过程,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有根據的推理想象的过程。有时候,推测可能与文本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学生如果猜测得天马行空或对文本理解无效,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仍然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将思维过程收集起来,贴在一起,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思维脚印”。
推进课上笔者还设计了一些主题讨论。比如这本书有一段情节,是三个小伙伴在实验室不远的地方,发现野鸭正在孵蛋,孵出5只小野鸭之后,鸭妈妈就带领小鸭搬走了,丢下了快要孵出的一枚健康的野鸭蛋。笔者事先布置学生们阅读,然后针对“鸭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呢?”对这个题目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找文本依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推测出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讨论的目的不是争论出结果,而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边阅读边思考,向文本推进、提问、推测、连接、确定重点、转变思想。
三、读完这本书,教师还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经历了整本书的阅读的过程,这肯定不是阅读的终点,后续可以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报告,画一画思维导图,甚至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形式不限,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也可再推荐一些跟进读物,比如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相关读物,放在班级图书角中,让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继续自己的阅读之旅……除此以外,甚至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博物馆里,在博物馆里听讲解员给学生们上一堂现场课,也是挺美妙的一件乐事。
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说:“一个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家。”从国家级层面来说,倡导阅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语文教师们能够亲历这一过程,在统编版教材的引领下,陪伴孩子在优秀的精神食粮滋养下茁壮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强调文学性文本阅读策略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知识性文本的策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然后,让时光慢慢地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酝酿他们精彩的人生之旅……
【关键词】知识性文本 阅读策略 阅读思维
2019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全面投入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强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材在“和大人一起读” “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中,对教师和家长也提出了建议,指明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语文文化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巧,而是一种终身适用的综合文化素养。系统的、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且必要。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各种文本的阅读方法并迁移运用。
笔者发现,在平时生活中,大家接触到的文学性文本并不多,更多的是知识性读物。知识性文本是什么呢?笔者赞同《阅读力:知识读物的阅读策略》中作者的观点——“除故事以外我们阅读的任何文本”“非虚构类叙述、非童话、非民间传说”,都属于知识性文本。笔者所教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开始阅读不带拼音的各种读物,其中《神奇的校车》这套书成为学生的“宠儿”。笔者甚至听到有学生说,国内的科普读物没什么意思。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笔者以中国科普作者所写的课外读物为例,给学生们上了一系列课外阅读课,说说知识型文本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既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又能和课内的阅读方法相结合。
一、浩瀚书海中,如何选择
上课时选择哪位作家的哪本作品是困扰笔者的第一个问题。讲到知识性文本,笔者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然而中国当代儿童科普读物作家位梦华先生,虽不如雷贯耳,但却是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教授。他的科普作品有50多种,大多数都与南北两极有关。笔者试着从位梦华先生的作品中选择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读物。笔者陆续买了几本书做比较,《两极科学之谜》《站在地球极点的思索》都是知识性作品,内容精彩,文笔精妙,但是书中都没有插图和照片,对小学生的亲和力不够。《冰雪北极科学探险书系》是一套科普小说,作家把科考队员暑假在北极的经历写成了一长串故事,中间还偶尔夹一些科普童话。从作者的自序中知道他写作对象就是小朋友们。这套科普小说,介于文学性和知识性之间。相比较之后,笔者选择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的《冰雪北极科学探险书系》作为教学文本。当然,肯定还有更合适的,笔者权且以此为例,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整本书里,教什么、怎么教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一个单元让学生学习“推测”这一个策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生阅读文本时,从不同角度“提问”。阅读策略,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光靠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来学习、实践是不够,此时,课外阅读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持续阅读的动力和计划,是教师在阅读启动课上要做的。《库珀岛的秘密》这本书,笔者先由作者切入,从他个人经历讲起——他是“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泛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总领队”,这许多“纪录”引起学生们各种赞叹,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随后,笔者选取书中一些有趣的片段,设置悬念,然后和学生们在课堂上共读,比如这本书中说到的有关“雪鸮的生育之谜” “旅鼠自杀”的片段,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推进课上,笔者运用“责任的逐渐释放”这一学习模式来逐渐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策略。“责任的逐渐释放”即引入概念—教师示范—引导实践—独立练习。教师也可以从“提问/推测”这个策略入手,往更高级的“联结”迈进。阅读策略实际上是思考策略,但思考通常在脑袋里,是无声的,教师需要使思考变得形象、具体、可观测。笔者用上一个小工具——不同颜色的即时贴,把阅读时的思考、问题都写下来,贴在书本相应的位置上,展示给学生,学生写了即时贴既可以贴在书本上,也可以撕下来贴在作业表、研究单、阅读卡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上,形成更具象化的东西。教师可以从学生一次次“阅读/思考”的过程中看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比如,笔者先朗读一段书中的内容做示范:
边读,边出示相应的“气泡”,关键是向学生传达: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无声的对话。我们在阅读时,边读文本中的文字,边在头脑中进行联结(或提出问题,或做出推测),尽管是默读,但头脑中思考的声音仍然十分响亮!
接着,笔者让学生尝试自己阅读后面的内容,用即时贴记录自己想到的或有疑问的内容,有时甚至通过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自己的提问或思考。教师巡视的时候适当指导。
在随后的阅读推进课中,笔者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一些活动,比如:“成为书籍侦探”,教学生如何推测。
例如:
让学生了解推测的过程,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有根據的推理想象的过程。有时候,推测可能与文本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学生如果猜测得天马行空或对文本理解无效,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仍然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将思维过程收集起来,贴在一起,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思维脚印”。
推进课上笔者还设计了一些主题讨论。比如这本书有一段情节,是三个小伙伴在实验室不远的地方,发现野鸭正在孵蛋,孵出5只小野鸭之后,鸭妈妈就带领小鸭搬走了,丢下了快要孵出的一枚健康的野鸭蛋。笔者事先布置学生们阅读,然后针对“鸭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呢?”对这个题目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找文本依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推测出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讨论的目的不是争论出结果,而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边阅读边思考,向文本推进、提问、推测、连接、确定重点、转变思想。
三、读完这本书,教师还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经历了整本书的阅读的过程,这肯定不是阅读的终点,后续可以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报告,画一画思维导图,甚至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形式不限,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也可再推荐一些跟进读物,比如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相关读物,放在班级图书角中,让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继续自己的阅读之旅……除此以外,甚至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博物馆里,在博物馆里听讲解员给学生们上一堂现场课,也是挺美妙的一件乐事。
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说:“一个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家。”从国家级层面来说,倡导阅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语文教师们能够亲历这一过程,在统编版教材的引领下,陪伴孩子在优秀的精神食粮滋养下茁壮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强调文学性文本阅读策略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知识性文本的策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然后,让时光慢慢地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酝酿他们精彩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