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构建生命课堂,从而促使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
一、导课——激发生命热情
教师对新教材的讲授,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引入新课开始的。精彩的导语成为教学乐章的优美序曲,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探索的勇气,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拥有最佳的学习心境。这对于学生顺利掌握新课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应钻研教材,根据学生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利用录像等影视资料再现情境,导入新课。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教师可先播放配有优美旋律的维也纳风光幻灯片,然后提问:“维也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时,学生就会带着对维也纳的美好憧憬走进文本。
2.利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如,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爱如茉莉》,去体会其中与众不同的爱。”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但无论使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情感体验,做到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使其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使之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探究——进行生命体验
探究是人们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索其答案的欲望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它不仅是求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指向培养个性健全的、发展的人,将探究与发现视为人的本性,主张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每一个人独特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探究性学习可以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习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学习品质,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等。例如,《半截蜡烛》的教学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1: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2: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另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一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学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3: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灭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那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吗?
生1: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下形成的。
生2: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呢?
生1: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2: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的情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创新、在探究中发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只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探究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闸门才能充分打开,生命的体验才会精彩纷呈。
三、对话——彰显生命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实现学生、文本、教师等之间的有效对话呢?教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触摸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从而形成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
在《理想的风筝》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作家苏叔阳的启蒙老师——刘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这样说?放声读文后,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刘老师非常热爱生活。因为他虽然失去了左腿,可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每到春天,他还和平常人一样跑着放风筝,笑着面对生活。”有的说:“刘老师很乐观,很坚强。虽然他是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和正常人一样给学生上课,带学生放风筝,他的意志非常坚强。”还有的说:“刘老师的乐观还体现在他笑谈腿疾,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上。”……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处处充满着灵性,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闪现着智慧。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出个性化的理解,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此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多种视界的融合、精神的沟通、心灵的碰撞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
四、反思——提升生命意义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学会课堂反思,从而获取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技巧之所在。”反思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坚强不屈的性格,但文章题目却用“盗”字,这不是有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吗?对此,笔者随即在学生中开展了“题目中的‘盗’字到底妥不妥”的辩论活动。此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整个教学环节没有教者费力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空间里自主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使得他们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认识在思维的碰撞中、思想的交锋中从模糊走向清晰、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更充分体现。
实践证明,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生生命体验,才能真正使阅读教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
(责编 韦 雄)
一、导课——激发生命热情
教师对新教材的讲授,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引入新课开始的。精彩的导语成为教学乐章的优美序曲,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探索的勇气,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拥有最佳的学习心境。这对于学生顺利掌握新课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应钻研教材,根据学生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利用录像等影视资料再现情境,导入新课。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教师可先播放配有优美旋律的维也纳风光幻灯片,然后提问:“维也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时,学生就会带着对维也纳的美好憧憬走进文本。
2.利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如,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爱如茉莉》,去体会其中与众不同的爱。”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但无论使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情感体验,做到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使其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使之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探究——进行生命体验
探究是人们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索其答案的欲望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它不仅是求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指向培养个性健全的、发展的人,将探究与发现视为人的本性,主张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每一个人独特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探究性学习可以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习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学习品质,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等。例如,《半截蜡烛》的教学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1: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2: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另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一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学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3: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灭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那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吗?
生1: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下形成的。
生2: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呢?
生1: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2: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的情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创新、在探究中发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只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探究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闸门才能充分打开,生命的体验才会精彩纷呈。
三、对话——彰显生命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实现学生、文本、教师等之间的有效对话呢?教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触摸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从而形成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
在《理想的风筝》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作家苏叔阳的启蒙老师——刘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这样说?放声读文后,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刘老师非常热爱生活。因为他虽然失去了左腿,可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每到春天,他还和平常人一样跑着放风筝,笑着面对生活。”有的说:“刘老师很乐观,很坚强。虽然他是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和正常人一样给学生上课,带学生放风筝,他的意志非常坚强。”还有的说:“刘老师的乐观还体现在他笑谈腿疾,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上。”……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处处充满着灵性,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闪现着智慧。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出个性化的理解,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此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多种视界的融合、精神的沟通、心灵的碰撞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
四、反思——提升生命意义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学会课堂反思,从而获取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技巧之所在。”反思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坚强不屈的性格,但文章题目却用“盗”字,这不是有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吗?对此,笔者随即在学生中开展了“题目中的‘盗’字到底妥不妥”的辩论活动。此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整个教学环节没有教者费力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空间里自主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使得他们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认识在思维的碰撞中、思想的交锋中从模糊走向清晰、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更充分体现。
实践证明,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生生命体验,才能真正使阅读教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