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服装摄影已逐渐成为,服装生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了解摄影的发展与应用,概括出摄影的诞生与发展。
关键词:服装摄影;摄影基础的发展;摄影基础的应用
1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直到16世纪的后半叶,欧洲人在墙壁上打孔并装上凸透镜,从另一侧的墙壁上观看室外的彩色图像。称为“暗室”。17世纪初,装有凸透镜的小型“暗箱”开始出现,用来作为绘画的工具。但300多年来始终没有办法把画面固定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摄影已逐渐成为,服装生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摄影术的发展主要是以下几个阶段:卡罗式摄影术——玻璃的使用——火棉胶的发明——从湿板到干板——从干板到胶卷——柯达公司的诞生。
2 摄影可分为六大类
第一,新闻摄影;第二,艺术摄影;第三,纪实摄影;第四,广告摄影;第五,科技摄影;第六,应用摄影。
3 人像摄影美姿技巧应用
第一,局部造型调节流程:首先调整脚、腿→调整腰臀部及送胯→调整手臂和手姿→调整头部胸部体块。第二,脚位与腿部造型:重心腿要直→人显得有精神→非重心腿通常前脚掌着地后脚跟提起→非重心腿变化位置。第三,腰部造型:腰部变化→将带动胸部体块→引起肩线变化→腰部常见变化→腰部线条应简洁流畅,不可复杂。第四,手臂手姿造型规律:手姿的意义→手姿的准备→手姿表达补充情感。第五,头部造型规律:头部造型意义→脖子应尽量向上拔起→肩部自然放松→头部基本姿态。
4 摄影用光技巧应用
4.1 正面光(顺光)
常用于人像摄影、新闻摄影、纪念照、翻拍。忠实地再现原景物的色调。没有明暗面,缺乏立体感。只适用于翻拍、新闻和某些人像(商业)。优点:简单(初学) ;缺点:影像平淡,没有阴影(平面光),缺乏明暗对比,缺少层次,缺乏立体感,缺少质感。
4.2 侧面光
常用于肖像、建筑、风光。第一,正侧光(45°角侧光)可以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形态中有丰富的影调、层次,可产生立体感,有利于表现表面粗糙的质感。符合人的观看习惯。是拍摄人物肖像的标准光线。也是拍摄建筑的理想光线,可表现建筑物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被称为“自然照明”。第二,全侧光(90°侧光)造成突出的明暗对比,影子修长,构利于表现凹凸不平的粗糙的质感。如月面、路面、浮雕、刻字、面包片、桔子皮、老人的脸等。被称为“质感照明”不利于拍摄人像(阴阳脸)。
4.3 侧逆光
常用于人像、风光、花卉。第一,有利于表现空气透视;第二,有利于表现半透明体(树叶、玉器、纱、绒毛、毛发);第三,有利于表现雨、雾、喷泉、阳光线;第四,有利于勾勒轮廓;第五,有利于营造气氛;第六,有利于主体与背景分离;第七,有利于表现空间层次。被称为“轮廓照明”是拍摄风光、人像(全身、群像),最讲究的一种光线(拍摄人像可避免阳光刺眼,使表情自然),被称为“专家用光”。拍摄方法:第一,防止镜头进光(用遮光罩);第二,按阴影曝光线或;第三,加辅助光(反光板、闪光灯);第四,背景色调要深。
4.4 逆光
常用于人像、建筑、树木、动物等。第一,有利于表现本身发光的物体和景物:如彩云、霞光、旭日、月亮、夜景、电影、电视画面等;第二,有利于表现剪影轮廓线条;第三,有利于表现透明体和半透明体的质感:如玻璃器皿、饮料、香水等;第四,有利于表现水面反光(波光粼粼)拍摄方法:拍摄风光、人像、广告、舞台等者经常用到。拍摄时注意按光源亮度测光后增大1~2级曝光。
4.5 顶光
顺光易造成眼窝处阴影,逆光可勾画轮廓,方可兼做发光(打头发)。
4.6 脚光
特殊效罩光(拍摄反面人物)有时用于局部加光或作装饰光。
5 摄影构图的技巧应用
5.4 构图三要素:方向、高度、距离
第一,拍摄方向(水平角度)。一是正面构图:面对观众,左右对称庄严、肃穆、稳定(白宫、天安门、天坛、金字塔)。二是侧面构图:表现某一侧面、建筑、人像面部轮廓、女人人体曲线。三是斜侧构图:绝大多数构图形式,有利于表达立体感、形状、结构透视、活泼、有动感。第二,拍摄高度(竖直角度)。一是平摄:接近人眼的视效果,真实感强。人像:全身胸部;半身:鼻子;特写:眼睛。二是仰摄:表现高大建筑、歌颂英雄人物、突出跳跃高度、蓝天白云做背景、表现胸怀(水平线在画面下方或出画面)。三是俯摄:表现广阔、深远、浩大(加强空气透视,线条透视)。表现反面人物(辅以脚光)、(水平线在画面上方或出画面)。第三,拍摄距离。同一镜头不同距离拍摄,或同一距离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可产生不同的景别。
5.2 构图五种景别
第一,远景(大全景):远距离拍摄或用超广角镜头拍摄(24mm)。表现广阔景物、交代环境、制造气氛、介绍全局、不利于表现细节。第二,全景:中远距离拍摄或用广角镜头(28~35mm)。反映对象全貌、建筑整体、完整形象、人物全身或数人。可表现部分环境,难于表现细节。第三,中景:中距离拍摄,用标准镜头拍摄(40~58mm)。表现被摄对象大部分主要特征(人像:大半身),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情上的交流、动作上的联系、表达局部环境。第四,近景:近距离拍摄,或用中长焦距镜头拍摄(80~135mm)。重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不利于表现环境(人像:胸像、头像)。第五,特写:从更近的距离拍摄或作用长焦距镜头(135~200mm)。表现被摄体某一局部特征,突出表现细节(人像:头像或眼睛)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无法表现环境。
5.3 构图主体、陪体与环境
第一,主体、陪体与环境的关系:主体:主要表现对象,调动一切手段:光线、线条、色彩、影调来突出主体,突出主题思想。陪体:帮助实出主体、烘托主体,形成对比与均衡,美化画面。环境:说明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场合);刻画人物性格、烘托内心世界(蓝天、白云、乌云、闪电、草原、海洋、红叶、火焰)。第二,主体、陪体和环境的画面配置:一是前景:一般是陪体,有时是环境(松枝、柳条、花朵、门框、近山);二是中景:(与景别的中景同名不同义)一般为主体及其相关部分。三是后景(背景):一般为环境
5.4 其他构图技巧
第一,多样与统一:一是不管画面里有多少被摄体,要服从:突出主体;二是统一布局;三是统一走势;四是统一节奏;五是统一色调。第二,变化与和谐:一是画面要富于变化,但要整体和谐:色彩和谐(近似色);二是影调和谐;三是线条和谐;四是内容和谐。第三,对比的几种形式:一是形式的对比:大小、黑白、远近、高低对比等;二是内容的对比:新与旧、美与丑、老与少、贫与富等。三是手法的对比:直射光与散射光、鲜艳色与柔和色、运用对比色(补色):红→青;绿→品;蓝→黄。第四,均衡:一是呼应的均衡;二是逻辑的均衡;三是面积的均衡;四是轻重的均衡;五是动静均衡;六是明暗的均衡;七是投影的均衡;八是点与线的均衡。第五,画面的空间分布(空白也是构图):一是人的前方留空白;二是动势方向留空间;三是伸展方向留空间;四是想象的余地;五是制造气氛。
参考文献:
[1] 丁婷.时装摄影拍摄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2] 苏梦婕. 《Vogue》美国版中时装摄影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
关键词:服装摄影;摄影基础的发展;摄影基础的应用
1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直到16世纪的后半叶,欧洲人在墙壁上打孔并装上凸透镜,从另一侧的墙壁上观看室外的彩色图像。称为“暗室”。17世纪初,装有凸透镜的小型“暗箱”开始出现,用来作为绘画的工具。但300多年来始终没有办法把画面固定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摄影已逐渐成为,服装生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摄影术的发展主要是以下几个阶段:卡罗式摄影术——玻璃的使用——火棉胶的发明——从湿板到干板——从干板到胶卷——柯达公司的诞生。
2 摄影可分为六大类
第一,新闻摄影;第二,艺术摄影;第三,纪实摄影;第四,广告摄影;第五,科技摄影;第六,应用摄影。
3 人像摄影美姿技巧应用
第一,局部造型调节流程:首先调整脚、腿→调整腰臀部及送胯→调整手臂和手姿→调整头部胸部体块。第二,脚位与腿部造型:重心腿要直→人显得有精神→非重心腿通常前脚掌着地后脚跟提起→非重心腿变化位置。第三,腰部造型:腰部变化→将带动胸部体块→引起肩线变化→腰部常见变化→腰部线条应简洁流畅,不可复杂。第四,手臂手姿造型规律:手姿的意义→手姿的准备→手姿表达补充情感。第五,头部造型规律:头部造型意义→脖子应尽量向上拔起→肩部自然放松→头部基本姿态。
4 摄影用光技巧应用
4.1 正面光(顺光)
常用于人像摄影、新闻摄影、纪念照、翻拍。忠实地再现原景物的色调。没有明暗面,缺乏立体感。只适用于翻拍、新闻和某些人像(商业)。优点:简单(初学) ;缺点:影像平淡,没有阴影(平面光),缺乏明暗对比,缺少层次,缺乏立体感,缺少质感。
4.2 侧面光
常用于肖像、建筑、风光。第一,正侧光(45°角侧光)可以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形态中有丰富的影调、层次,可产生立体感,有利于表现表面粗糙的质感。符合人的观看习惯。是拍摄人物肖像的标准光线。也是拍摄建筑的理想光线,可表现建筑物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被称为“自然照明”。第二,全侧光(90°侧光)造成突出的明暗对比,影子修长,构利于表现凹凸不平的粗糙的质感。如月面、路面、浮雕、刻字、面包片、桔子皮、老人的脸等。被称为“质感照明”不利于拍摄人像(阴阳脸)。
4.3 侧逆光
常用于人像、风光、花卉。第一,有利于表现空气透视;第二,有利于表现半透明体(树叶、玉器、纱、绒毛、毛发);第三,有利于表现雨、雾、喷泉、阳光线;第四,有利于勾勒轮廓;第五,有利于营造气氛;第六,有利于主体与背景分离;第七,有利于表现空间层次。被称为“轮廓照明”是拍摄风光、人像(全身、群像),最讲究的一种光线(拍摄人像可避免阳光刺眼,使表情自然),被称为“专家用光”。拍摄方法:第一,防止镜头进光(用遮光罩);第二,按阴影曝光线或;第三,加辅助光(反光板、闪光灯);第四,背景色调要深。
4.4 逆光
常用于人像、建筑、树木、动物等。第一,有利于表现本身发光的物体和景物:如彩云、霞光、旭日、月亮、夜景、电影、电视画面等;第二,有利于表现剪影轮廓线条;第三,有利于表现透明体和半透明体的质感:如玻璃器皿、饮料、香水等;第四,有利于表现水面反光(波光粼粼)拍摄方法:拍摄风光、人像、广告、舞台等者经常用到。拍摄时注意按光源亮度测光后增大1~2级曝光。
4.5 顶光
顺光易造成眼窝处阴影,逆光可勾画轮廓,方可兼做发光(打头发)。
4.6 脚光
特殊效罩光(拍摄反面人物)有时用于局部加光或作装饰光。
5 摄影构图的技巧应用
5.4 构图三要素:方向、高度、距离
第一,拍摄方向(水平角度)。一是正面构图:面对观众,左右对称庄严、肃穆、稳定(白宫、天安门、天坛、金字塔)。二是侧面构图:表现某一侧面、建筑、人像面部轮廓、女人人体曲线。三是斜侧构图:绝大多数构图形式,有利于表达立体感、形状、结构透视、活泼、有动感。第二,拍摄高度(竖直角度)。一是平摄:接近人眼的视效果,真实感强。人像:全身胸部;半身:鼻子;特写:眼睛。二是仰摄:表现高大建筑、歌颂英雄人物、突出跳跃高度、蓝天白云做背景、表现胸怀(水平线在画面下方或出画面)。三是俯摄:表现广阔、深远、浩大(加强空气透视,线条透视)。表现反面人物(辅以脚光)、(水平线在画面上方或出画面)。第三,拍摄距离。同一镜头不同距离拍摄,或同一距离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可产生不同的景别。
5.2 构图五种景别
第一,远景(大全景):远距离拍摄或用超广角镜头拍摄(24mm)。表现广阔景物、交代环境、制造气氛、介绍全局、不利于表现细节。第二,全景:中远距离拍摄或用广角镜头(28~35mm)。反映对象全貌、建筑整体、完整形象、人物全身或数人。可表现部分环境,难于表现细节。第三,中景:中距离拍摄,用标准镜头拍摄(40~58mm)。表现被摄对象大部分主要特征(人像:大半身),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情上的交流、动作上的联系、表达局部环境。第四,近景:近距离拍摄,或用中长焦距镜头拍摄(80~135mm)。重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不利于表现环境(人像:胸像、头像)。第五,特写:从更近的距离拍摄或作用长焦距镜头(135~200mm)。表现被摄体某一局部特征,突出表现细节(人像:头像或眼睛)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无法表现环境。
5.3 构图主体、陪体与环境
第一,主体、陪体与环境的关系:主体:主要表现对象,调动一切手段:光线、线条、色彩、影调来突出主体,突出主题思想。陪体:帮助实出主体、烘托主体,形成对比与均衡,美化画面。环境:说明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场合);刻画人物性格、烘托内心世界(蓝天、白云、乌云、闪电、草原、海洋、红叶、火焰)。第二,主体、陪体和环境的画面配置:一是前景:一般是陪体,有时是环境(松枝、柳条、花朵、门框、近山);二是中景:(与景别的中景同名不同义)一般为主体及其相关部分。三是后景(背景):一般为环境
5.4 其他构图技巧
第一,多样与统一:一是不管画面里有多少被摄体,要服从:突出主体;二是统一布局;三是统一走势;四是统一节奏;五是统一色调。第二,变化与和谐:一是画面要富于变化,但要整体和谐:色彩和谐(近似色);二是影调和谐;三是线条和谐;四是内容和谐。第三,对比的几种形式:一是形式的对比:大小、黑白、远近、高低对比等;二是内容的对比:新与旧、美与丑、老与少、贫与富等。三是手法的对比:直射光与散射光、鲜艳色与柔和色、运用对比色(补色):红→青;绿→品;蓝→黄。第四,均衡:一是呼应的均衡;二是逻辑的均衡;三是面积的均衡;四是轻重的均衡;五是动静均衡;六是明暗的均衡;七是投影的均衡;八是点与线的均衡。第五,画面的空间分布(空白也是构图):一是人的前方留空白;二是动势方向留空间;三是伸展方向留空间;四是想象的余地;五是制造气氛。
参考文献:
[1] 丁婷.时装摄影拍摄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2] 苏梦婕. 《Vogue》美国版中时装摄影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