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习上来。面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有效的教学举措,积极倡导学生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语文。
一、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们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目的就是为了将学习发展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更高地发展。凡是合于斯、利于斯的自主性,我们要尊重,要呵护,要助推;反之,则要及时而巧妙地“拨乱反正”,直至引向更好更高的层面。否则,自主性便成了随意性,甚至损害性。“更好、更高”的依据,一是大纲规定的语文素养(知、情、意兼融的全面发展目标),二是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三是学生的不同需求。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紧扣新的培养目标,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底,才能在施教时导引有方。
要有序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的体验过程当是:想学——在学——坚持学(深入持久)——学有获(认知、发现、建构)。长期经历这个过程,自主意识才能确立,自主精神才能培养,自主习惯才能养成,自主能力才会提升。没有过程性的自主(短暂的、平面的、无序的),必定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所以自主学习是有序的,自主的生成基础是倾听,学生在倾听文本的叙述当中,在倾听老师的点拨当中,有所知、有所启、自主之“行”由此促动、展开、延伸。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倾听与活动互动共进的,学生该静的要静,该动才动;教师该讲的要讲,该放才放,放了要收。活动便于自主,静读也可以自主;合作便于自主,独思也可以自主。自主不在形式(学生占有课堂时空的多少),而在内容(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收获了多少)。
还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教师提供的方法,要贵在点而不透,言而不明,让学生自己进入,去“透”去“明”,否则有悖“自主”的真谛。
所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自己支配了多少,发挥了多少,而在于他们实际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对此,我们教师时刻肩负着导、放、扶、收的重任。
三、倡导学生运用探究性方式去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的一场革命,旨在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改变单一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触及自然,真正把课堂教学这本“小书”融入到社会这本“大书”中去。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还可以促进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再者,对于语文来说,由于探究性学习找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大课堂,这就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至于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我们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操作。其实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并且不必拘泥于一种探究方式。同时要通过这一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合作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积极倡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责任编辑徐国坚
一、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们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目的就是为了将学习发展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更高地发展。凡是合于斯、利于斯的自主性,我们要尊重,要呵护,要助推;反之,则要及时而巧妙地“拨乱反正”,直至引向更好更高的层面。否则,自主性便成了随意性,甚至损害性。“更好、更高”的依据,一是大纲规定的语文素养(知、情、意兼融的全面发展目标),二是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三是学生的不同需求。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紧扣新的培养目标,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底,才能在施教时导引有方。
要有序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的体验过程当是:想学——在学——坚持学(深入持久)——学有获(认知、发现、建构)。长期经历这个过程,自主意识才能确立,自主精神才能培养,自主习惯才能养成,自主能力才会提升。没有过程性的自主(短暂的、平面的、无序的),必定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所以自主学习是有序的,自主的生成基础是倾听,学生在倾听文本的叙述当中,在倾听老师的点拨当中,有所知、有所启、自主之“行”由此促动、展开、延伸。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倾听与活动互动共进的,学生该静的要静,该动才动;教师该讲的要讲,该放才放,放了要收。活动便于自主,静读也可以自主;合作便于自主,独思也可以自主。自主不在形式(学生占有课堂时空的多少),而在内容(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收获了多少)。
还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教师提供的方法,要贵在点而不透,言而不明,让学生自己进入,去“透”去“明”,否则有悖“自主”的真谛。
所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自己支配了多少,发挥了多少,而在于他们实际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对此,我们教师时刻肩负着导、放、扶、收的重任。
三、倡导学生运用探究性方式去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的一场革命,旨在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改变单一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触及自然,真正把课堂教学这本“小书”融入到社会这本“大书”中去。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还可以促进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再者,对于语文来说,由于探究性学习找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大课堂,这就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至于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我们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操作。其实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并且不必拘泥于一种探究方式。同时要通过这一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合作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积极倡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