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教育的个性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精神物化的语文读本,它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导功能,在它的讲授和解读中,必定带着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差异。承认这种特点和差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鲜明的有充分个性特点的学生个体。
  语文知识的习得表现为作为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语文知识的双向建构关系。前者表现为知识的外化,后者表现为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内化表现为学生个体把语文资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心理、品质等的重新建构。知识的外化是指学生把习得的语文知识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语文知识的再加工。个性化的语文教育注重知识的外化,只强调知识的内化而忽视知识的外化的语文教育,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被动复制与简单接受,失去了光彩夺目的个性。
  个性化的语文教育既有理性的思辨,又有情感的碰撞:既遵循着的知识接受者的生理特点。又充分考虑其心理需求:既立足于现实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需求:既满足身心发展的个体需求,更由此促进社会群体各具特色的和谐发展。而非个性化的语文教育,则视学生群体为结构同一的部件,把学生的语言训练等同于机械加工,忽视其内心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的不同建构。
  个性化的语文教育首先必须有好的语文读本,它以语文学科知识为基点,遵循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构成规律,借助逻辑性、系统性的文本形式出现的。它包括必修课读本、选修课读本和扩展性读本三种形式。选修课读本是在必修课读本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谐发展的意愿和就业工作的特殊需求而开设的,它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内涵,顾及现代社会的规范诉求。分为文科类的选修课、理科类的选修课与就业类的选修课。扩展性读本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如乡土文学、民俗文学、中外文学评论、影视欣赏与评论等。它主要为进入高校相应系科服务的。选修课读本和扩展性读本有助于改变语文必修课读本内在的封闭结构。
  个性化的语文教育除语文知识能力建构的功能外,还有道德渗透与社会秩序认知的功能,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学所凭借的资源,涵盖中外古今,牵涉天文地理,浸透着作者个体的知情意理,喜怒哀乐,具有独特的作者个人情感的印痕,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熏陶着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文化浓缩的外化,既有利于人类历史熏陶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学生个体承继文明,对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融合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语文知识外化与内化的双向建构,实现了人与社会的积极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个性张扬式发展发展来实现社会状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正是个性化的语文教育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不同个体的学生以及学生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地域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实,学生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与技巧都有差异。所以,为了尽量拓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的空间,必须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切实可行的语文教育。
  学生个体的言语接受是个性化的过程,言语习得的过程是建立在对语文读本资源的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联系经验的情境进行信息的联结和扩延,获得新的言语意义的认知结构,然后把习得的知识进行强化,在语言的规范和积累中实现语言的接纳和内化。
  语文教育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听任学生“自由”地发展,视偏科为“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不能理解为教师在教学中有“我思故我在”的反社会的所谓个人的独特见解,语文个性化教育也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变得优秀,而是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个性张扬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发展。因而,要实现语文教育个性化,就必须关注个体的差异性。
  个性意味着活力,个性蕴育着创新。以个性发展为指向的人文精神,将我们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使学生的个性化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延展,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语文教育个性化是其终极归宿,个性化的语文教育必将奏出语文教育改革激越飞扬的乐章。
其他文献
一、审美素质是小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一是价值观。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文化观。《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三是生命观。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实证分析,提出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的假设,并通过商品房空置率研究反推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运用SPSS软件通过对房地产投资规模和其诸影响因素之
“古今诗词齐聚首,飞入寻常品社课。”诗歌,语言凝炼、节奏鲜明、内涵深刻、意境高远,为许多文人所爱。读诗歌,可以丰富想象,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课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将诗歌与世隔绝《品德与社会》教学联系起来,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诗意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一、诗词走进品社课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
期刊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设置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数学合作学习要做到“一个不能少”,开展中学数学合作学习并非是为培养少数数学尖子,更不是为个别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要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找准合作契机,准确把握时机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  案例1:在探索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时,需要进行许多次的试验,仅靠一个人那要花费很多时间,此时可开展合作学习完成。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取得可喜的成绩:其中数学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鉴于此,我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致力于寻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此方面谈一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一定效果的。  一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或引入的情境首先要符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展现给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以及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最终是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数学的美是内在的、隐性的,一般不能像语文那样绘生绘色,直接描绘。当然,数学有时候是枯燥的,我们需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也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但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从实际情境引入,有些也可以采取以旧引新或开门见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