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组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n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取得可喜的成绩:其中数学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鉴于此,我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致力于寻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此方面谈一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一定效果的。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
  我校在几年前就进行立项课题《提高小组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的研究工作。由于我是负责人,因此在课题开展前,就领着本组成员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当作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技能,还要把它当作一种学习习惯来养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教就会,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持久的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开学前不仅对本学期要讲授的内容有详细、周密的计划。
  二、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只有组内交流充分了,全班的交流才有深度。因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避免课堂气氛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回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如果这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合作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我在讲《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时,我有意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班级学生小斌假期外出旅行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为84,小斌是几号回家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纷纷行动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解:设中间的那天是x号,则
  (x-3)+(x-2)+(x-1)+x+(x+3)+(x+2)+(x+1)=84
  解得:x=12
  12+3=15
  答:小斌是15号或16号回家的(注意对旅行一周的理解可以不同)。
  接着教师又继续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在日历中圈出一个正方形,使正方形所圈出的4个数和为78吗?如果能,那么这4天分别是几号?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由于有了刚才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各小组学生纷纷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形成本节课知识的第二次冲突。由于本节课学生主动地进行计算、猜测、验证、交流与合作等数学活动,因此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和数学交流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三、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小组合作
  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这种实验教学常用于与几何图形相关知识、定理、公式的探求或验证,操作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校正→验证或证明。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这节课时,我先按小组进行课前准备好刻度尺、量角器、纸板、剪刀等,课堂上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请各组学生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
  (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个内角分别为50°,60°和70°,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组内交流,各组间交流(不一定全等)
  (2)再画一个三角形,使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全等)
  (3)小组长和组员猜想结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通过师生相互讨论、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
  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学生认可即可,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不是把数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SAS、ASA、AAS公理,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旋转不变性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操作后,师生交流从而得到结论教学方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教师有效的学习和不断的指导来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从而加强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在长期的熏陶下,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发言非常踊跃,总是高高的举起小手,越是到高年级研究者发现学生无论是对问题的理解或是难易程度都几乎表现出漠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应该说课堂提问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也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为什么教师似乎无法走出原有的桎梏,新课程实施至今,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教学活动,因此,研究
引言  前任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
一、审美素质是小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一是价值观。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文化观。《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三是生命观。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实证分析,提出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的假设,并通过商品房空置率研究反推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运用SPSS软件通过对房地产投资规模和其诸影响因素之
“古今诗词齐聚首,飞入寻常品社课。”诗歌,语言凝炼、节奏鲜明、内涵深刻、意境高远,为许多文人所爱。读诗歌,可以丰富想象,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课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将诗歌与世隔绝《品德与社会》教学联系起来,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诗意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一、诗词走进品社课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
期刊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设置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数学合作学习要做到“一个不能少”,开展中学数学合作学习并非是为培养少数数学尖子,更不是为个别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要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找准合作契机,准确把握时机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  案例1:在探索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时,需要进行许多次的试验,仅靠一个人那要花费很多时间,此时可开展合作学习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