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取得可喜的成绩:其中数学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鉴于此,我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致力于寻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此方面谈一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一定效果的。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
我校在几年前就进行立项课题《提高小组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的研究工作。由于我是负责人,因此在课题开展前,就领着本组成员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当作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技能,还要把它当作一种学习习惯来养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教就会,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持久的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开学前不仅对本学期要讲授的内容有详细、周密的计划。
二、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只有组内交流充分了,全班的交流才有深度。因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避免课堂气氛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回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如果这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合作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我在讲《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时,我有意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班级学生小斌假期外出旅行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为84,小斌是几号回家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纷纷行动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解:设中间的那天是x号,则
(x-3)+(x-2)+(x-1)+x+(x+3)+(x+2)+(x+1)=84
解得:x=12
12+3=15
答:小斌是15号或16号回家的(注意对旅行一周的理解可以不同)。
接着教师又继续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在日历中圈出一个正方形,使正方形所圈出的4个数和为78吗?如果能,那么这4天分别是几号?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由于有了刚才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各小组学生纷纷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形成本节课知识的第二次冲突。由于本节课学生主动地进行计算、猜测、验证、交流与合作等数学活动,因此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和数学交流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三、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小组合作
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这种实验教学常用于与几何图形相关知识、定理、公式的探求或验证,操作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校正→验证或证明。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这节课时,我先按小组进行课前准备好刻度尺、量角器、纸板、剪刀等,课堂上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请各组学生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
(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个内角分别为50°,60°和70°,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组内交流,各组间交流(不一定全等)
(2)再画一个三角形,使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全等)
(3)小组长和组员猜想结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通过师生相互讨论、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
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学生认可即可,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不是把数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SAS、ASA、AAS公理,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旋转不变性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操作后,师生交流从而得到结论教学方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教师有效的学习和不断的指导来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从而加强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在长期的熏陶下,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
我校在几年前就进行立项课题《提高小组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的研究工作。由于我是负责人,因此在课题开展前,就领着本组成员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当作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技能,还要把它当作一种学习习惯来养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教就会,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持久的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开学前不仅对本学期要讲授的内容有详细、周密的计划。
二、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只有组内交流充分了,全班的交流才有深度。因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避免课堂气氛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回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如果这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合作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我在讲《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时,我有意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班级学生小斌假期外出旅行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为84,小斌是几号回家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纷纷行动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解:设中间的那天是x号,则
(x-3)+(x-2)+(x-1)+x+(x+3)+(x+2)+(x+1)=84
解得:x=12
12+3=15
答:小斌是15号或16号回家的(注意对旅行一周的理解可以不同)。
接着教师又继续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在日历中圈出一个正方形,使正方形所圈出的4个数和为78吗?如果能,那么这4天分别是几号?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由于有了刚才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各小组学生纷纷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形成本节课知识的第二次冲突。由于本节课学生主动地进行计算、猜测、验证、交流与合作等数学活动,因此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和数学交流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三、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小组合作
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这种实验教学常用于与几何图形相关知识、定理、公式的探求或验证,操作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校正→验证或证明。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这节课时,我先按小组进行课前准备好刻度尺、量角器、纸板、剪刀等,课堂上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请各组学生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
(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个内角分别为50°,60°和70°,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组内交流,各组间交流(不一定全等)
(2)再画一个三角形,使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全等)
(3)小组长和组员猜想结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通过师生相互讨论、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
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学生认可即可,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不是把数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SAS、ASA、AAS公理,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旋转不变性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操作后,师生交流从而得到结论教学方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教师有效的学习和不断的指导来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从而加强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在长期的熏陶下,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