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成功与否,与语文教材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及教学技能密不可分。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中学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那么教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流连忘返。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像导游一样,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使学生的性格、气质得到完善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从而不断地去创造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发现“亮点”,激活审美意识。
常听一些老师诉苦: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现美。实际上,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型。只要稍做思考,总能找出它的“亮点”,以“亮点”为切入点,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春》时,引导学生体味春草的“嫩绿”、春花的“争相斗艳”;春风的“温馨”、“鸣唱”;春雨的“轻柔”、“湿润”。想象人们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景色中,“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兴趣。教学说明文或科普文就以趣味为切入口,让学生产生兴趣。
二、激发情感,培养审美趣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首先应“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的确定,形式的安排,特别是课堂语言的表达,都要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讲读李清照时,诵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读辛弃疾时,朗诵“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讲读李白时,朗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教师激昂则一室振奋,学生在吟咏中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眼前,情愁激奋发心中。
其次加强朗读训练,体会音乐之妙。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训练,对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直接指导学生体验语文教材,特别是文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以及爱憎褒贬等各种情感因素,并通过表情诵读、生动讲述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活动。从中感悟文中的情感美、音乐美。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从而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用深沉的语调朗读,描写霾雨、阴风、浊浪,不但使月星无光,山岳潜行,也使商旅不前的语句,同时想象并体会,“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阶,过往的“迁客骚人”的“去回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将学生的感情基调定位于一种悲凉的情境。朗读“春和景明”时登楼则用高亢嘹亮,明朗有力的格调,去朗读“春风和暢、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进而体会“登斯楼也”的心境变成了“荣辱偕去”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三、穿插活动,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赏美的常用做法就是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去检验学生的能力。如结合议论文开辩论会,结合话剧单元演课堂剧,结合诗歌单元举行朗诵比赛,结合文学作品自编小品等。目前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的应用,则更可以突破教学上的“时”、“空”限制,扩展教学规模,增强教学效果,将文学与音乐、美术相结合,全面展示语文课的艺术魅力。
实践证明,美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能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借助文本活动所表示的审美因素,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感悟和体会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那份情感、那种精神、那种快感,从中体会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高尚的、伟大的,哪些是应该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和审美艺术天地中,使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层次得到提高,使他们超越了人的局限,超越现实功利的束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教师即生活教育,他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语文课程標准明确强调要“重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人常说:文以载道。所以不管是传统的教材,还是新课改的教材,没有一篇是仅做表面教学的。不管是古时的诗词歌赋,还是今日的美文小品,均注意了语言的典雅、结构的精心、情感的真挚、文理的晓畅和道理的阐释,处处蕴含着美育的元素。
切实把握语文教学和美育的关系,把握教材提炼美点,是进行美的教育的途径;提升学生的美感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是最终的目的。这既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事美育教学及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三个层次。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教育非常重要,必须贯穿始终。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鉴赏美、理解美、评价美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人格魅力,实现语文教学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最终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成功与否,与语文教材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及教学技能密不可分。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中学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那么教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流连忘返。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像导游一样,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使学生的性格、气质得到完善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从而不断地去创造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发现“亮点”,激活审美意识。
常听一些老师诉苦: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现美。实际上,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型。只要稍做思考,总能找出它的“亮点”,以“亮点”为切入点,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春》时,引导学生体味春草的“嫩绿”、春花的“争相斗艳”;春风的“温馨”、“鸣唱”;春雨的“轻柔”、“湿润”。想象人们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景色中,“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兴趣。教学说明文或科普文就以趣味为切入口,让学生产生兴趣。
二、激发情感,培养审美趣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首先应“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的确定,形式的安排,特别是课堂语言的表达,都要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讲读李清照时,诵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读辛弃疾时,朗诵“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讲读李白时,朗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教师激昂则一室振奋,学生在吟咏中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眼前,情愁激奋发心中。
其次加强朗读训练,体会音乐之妙。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训练,对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直接指导学生体验语文教材,特别是文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以及爱憎褒贬等各种情感因素,并通过表情诵读、生动讲述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活动。从中感悟文中的情感美、音乐美。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从而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用深沉的语调朗读,描写霾雨、阴风、浊浪,不但使月星无光,山岳潜行,也使商旅不前的语句,同时想象并体会,“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阶,过往的“迁客骚人”的“去回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将学生的感情基调定位于一种悲凉的情境。朗读“春和景明”时登楼则用高亢嘹亮,明朗有力的格调,去朗读“春风和暢、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进而体会“登斯楼也”的心境变成了“荣辱偕去”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三、穿插活动,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赏美的常用做法就是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去检验学生的能力。如结合议论文开辩论会,结合话剧单元演课堂剧,结合诗歌单元举行朗诵比赛,结合文学作品自编小品等。目前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的应用,则更可以突破教学上的“时”、“空”限制,扩展教学规模,增强教学效果,将文学与音乐、美术相结合,全面展示语文课的艺术魅力。
实践证明,美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能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借助文本活动所表示的审美因素,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感悟和体会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那份情感、那种精神、那种快感,从中体会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高尚的、伟大的,哪些是应该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和审美艺术天地中,使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层次得到提高,使他们超越了人的局限,超越现实功利的束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教师即生活教育,他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语文课程標准明确强调要“重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人常说:文以载道。所以不管是传统的教材,还是新课改的教材,没有一篇是仅做表面教学的。不管是古时的诗词歌赋,还是今日的美文小品,均注意了语言的典雅、结构的精心、情感的真挚、文理的晓畅和道理的阐释,处处蕴含着美育的元素。
切实把握语文教学和美育的关系,把握教材提炼美点,是进行美的教育的途径;提升学生的美感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是最终的目的。这既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事美育教学及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三个层次。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教育非常重要,必须贯穿始终。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鉴赏美、理解美、评价美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人格魅力,实现语文教学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最终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