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诀——记忆的妙法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去记忆。但有一些枯燥的知识和一些较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在记忆时,难度是相当大的,往往是靠机械记忆,不仅一时难以记住,而且暂时记住了,过一段时间,又会迅速遗忘。同时,如果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太多,会使学生对这门功课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会下降。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注意将一些不容易记住的枯燥、复杂的内容,引导学生编制成口诀,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较长,如果让学生全部记住,并不容易。我让学生整理成如下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一线居中,二角相等”,字头是“一、二、三”,比较好记。同时,学生对入射角、反射角是光线跟法线还是跟界面的夹角,容易混淆,就让学生记住口诀“违法乱国(角)”,“法”就是指“法线”,这样,当学生记忆模糊时,就通过回忆这四个字,就自然知道是跟法线的夹角了。
  
  光的折射规律更是啰嗦,学生要强记光线斜射时,从空气射到水或玻璃中,及从水或玻璃射入到空气中,这两种情况下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记忆的难度相当大,短时间记住还马马虎虎,时间一长,基本忘光。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时,错误百出。后来,我通过研究,想出了一个办法。首先,让学生根据规律,作出光垂直入射和斜射时的光路图,标出各自的入射角、折射角,如下图所示。
  然后对照所作光路进行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归纳。通过观察,总结得到,光的折射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垂直入射和斜射,当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重合在一起,折射角、反射角、入射角全部为零。当光斜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不相等,但是也有规律。即不管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只要它在空气中,则这个角必定大于在水中或玻璃中的那个角。我们把水或玻璃这一类物质称为透明物质,则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口诀:大气小透,“气”就是空气,“透”即透明物质——水或玻璃。通过这样整理归纳,学生记忆的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作光斜射的光路图时,对于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相比以往,作图的正确率大大提高,真正起到了化繁为简的作用。利用知识结构框图,光的折射规律归纳如下:
  
  通过这样归纳,学生记忆的量大大减小,降低了记忆的难度。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牵涉到的概念多、成像特点变化多,很不容易记忆。为此,我让学生先通过做实验,经历和体验凸透镜成像规律,再根据实验事实,把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成了几句简明、易记、实用的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内虚外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内大外小;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和像具有追赶性。实倒异,大等小,虚正同,只放大。
  “一倍焦距分虚实,内虚外实”,是说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分大小,内大外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2f)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二倍焦距处能成倒立的、等大的实像。即二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像或缩小像的分界处。
  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和像具有追赶性。这句口诀的意思分两层,(1)当u>f,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向凸透镜靠近,成的像会变大,像距也会变大,当然,反过来就是“物远像近像变小”。(2)当u  实倒异,大等小,虚正同,只放大。就是说,凸透镜成的实像,相对于物,总是倒立的,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有放大、等大、缩小三种情况;而凸透镜成的虚像,相对于物,总是正立的,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同侧,并且总是放大的。
  应用上面的口诀,就可以方便地解决相关问题了。
  【例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解法:由题意可知,凸透镜焦距为20cm,物距为50cm,u>2f,在2f的外面,属“外小”,同时又在一倍焦距的外面,属“外实”,再加上“实倒虚正”,故此题应选“B”。
  【例2】有一物体在凸透镜5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着主光轴逐渐移到1.5倍焦距处,像的变化是()
  A、从小变大
  B、从大变小
  C、不变
  D、从小变大,又从大变小
  解法:在一倍焦距的外面,属“外实”,成的是实像,应利用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故应选“A”。
  【例3】在凸透镜的成像现象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凡是实像必是倒立的
  B、凡是虚像必是正立的
  C、凡是放大的像必是虚像
  D、凡是缩小的像必是实像
  解法:由口诀“实倒异,大等小,虚正同,只放大”,马上可知应选“C”。
  
  三、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有六个过程,它们的名称以及每个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学生也是非常容易弄错的。在章节复习时,我也引导学生将这六个物态变化的内容整理成以下口诀:
  一固二华三化,
  凝固升华凝华,
  熔化汽化液化,
  吸(热)有熔升汽,(龙生气)
  放(热)有凝液凝。(拧一拧)
  其中,“熔升汽”这三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字,用谐音“龙生气”来帮助记忆,“凝液凝”则结合常熟方言,用“拧一拧”来记忆,并说,水龙头放水时,要“拧一拧”,就对应“放热”。通过这样一整理,学生兴趣较浓,也一下子把这些内容记住了,而且经历了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
  
  四、其他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可以用“大方点”。
  杠杆及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即指针偏向左侧,则平衡螺母统统向右调节;指针偏向右侧,则平衡螺母统统向左调节。
  四冲程汽油机和柴油机:一循环,四冲程,二来回,转二圈,一次功。即一个循环,有四个冲程,活塞在汽缸中来回2次,曲轴转动2圈,活塞对外做功一次。
  滑轮组绳子的绕法——“奇动偶定”,也就是说,当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为奇数时,绳子的固定端固定在动滑轮的钩子上;当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为偶数时,绳子的固定端固定在定滑轮的钩子上。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口诀来记忆知识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肯定还存在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挖掘、整理,编制成口诀。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平时要做有心人,时刻留意这方面的素材,适时进行再加工,供学生使用,从而能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来编制口诀,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学科产生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但是由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足,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现时成果的认同和吸纳不足,对我国的国情了解不够,以致缺乏厚实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依托和生动的教育实践的支撑。语文教学丧失了应有的意味,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那么,当前的语文课堂,究竟有哪些弊端呢?  一、语文教学仍
学生在毕业前夕,总要或多或少地违犯校纪,部分学生甚至还故意为之,以此来表现一下,这是青少年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有没有规律呢?为此,我们特地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使我们认识到,环境对学生道德的形成是有诱导作用的。  调查的数据显示,经过三年的学校教育,学生成熟多了。临近毕业,未来社会角色的诱导更使这种成熟速度加快,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独立处事能力都增强了。77%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成熟了,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小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方法分两次间隔1 h腹腔内注射L-精氨酸.注射后0、6、12、24、48和72 h检测其血清淀粉酶活性及观察胰腺病理
目的探讨护理作业人员职业性下背痛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本市规模相近的三所医院的75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下背痛病史、症状及其相关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大学生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其思想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我们除了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特别注重让他们在精神上成人,使他们一出校门即能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但是,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实在令人堪忧,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自省意识的缺失。笔者认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省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自省意识?    自省,即对自
中职体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学生,让学生掌握与体育的相关专业技能,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本文通过探析构建中职体育有效课堂的策略,以期提高中职体育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教师以讲为主,惯用填鸭式教学法;学生以听为主,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学生能力也得不到大幅度提高。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完全可以运用探究教学模式,精心创设情境、全面启发质疑、师生合作研究,大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实验能力。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快速转变,尤其重视知识传授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误区    1.泛人文主义导致语文本体的位移  本次课改一改传统、封建、单一的教育行走方式,强调教育中人的因素,把尊重人、发展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和终极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泛人文主义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对文本的解读动不动就提升到文化层次。殊不知,正如王尚文先生说的那样,“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