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所谓“意识决定行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道德法治意识,才能自觉约束自身言行举止,做一个有道德、守法制的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各中学纷纷展开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阐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受到严重束缚,教师不得不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相关内容死记硬背,以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在这种错误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停留在较浅层次,先进的思想文化并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其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大刀阔斧地展开教学改革,重点聚焦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培养,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已经有了朦胧的认知,他们可以针对具体的生活现象明辨是非,但是却不能对事情的全貌展开系统而客观地分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取迂回教学的策略,为学生创设蕴含生活化元素的教学情境,构建起道德法治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做正确的事。事实上,学生成长和生活中道德法治的影子随处可见,《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暂且不谈,学生每天的上学出行需要遵守交通法规,景区游玩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定。所以 教师可以根据上述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确保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法规形成更细致的认识,提倡学生遵守规则,既要享受法律的保护,也要接受法律的约束。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
在中学生眼中,教材上密密麻麻的理论文字令人望而生畏,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在课堂上专注度不高。和其他主要学科的课堂状态相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讲台下各做各的事的局面十分普遍,这对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塑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适当转变教学思维,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工具。比如说,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本堂课主题相关的热门时政、新闻报道或动态影像等,抓住学生的眼球并引起他们的初步思考,在此基础下顺理成章的引入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具体事件展开分析。再比如说,考虑到初中生往往没有兴趣主动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社会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较低。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搜集大量的、以漫画形式呈现出的道德与法治宣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漫画阅读来分析现象问题,感受人生哲理,对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组织开展普法活动
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法治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遥远的名词,看不见而摸不着。所以,他们在接受道德法治知识学习时往往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如立足实际,根据学生所关注的事件主题组织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视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出组织开展普法活动的倡议,鼓励学生经讨论后选定普法活动主题,拟定活动流程,并于课下搜集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身组织和参与普法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四、创新教学实践活动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能受到中学生的青睐,而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实践性特征的课程,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践行“实践出真知”的教学主张,鼓励学生扎实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说,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比如说骑电瓶车不佩戴头盔、破坏花草树木等,在发现这些问题时进行劝阻,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在实践中夯实道德与法治意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必须高度注重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塑造。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通过多元化活动夯实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举止,遵纪守法,最终成长为高素质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学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关怀意识培养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1(25):76-77.
[2]陈慧颖.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以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养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24):159-160.
[3]汪梅琛.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J].考试周刊,2021(68):133-135.
[4]焦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探讨[J].天津教育,2021(24):22-23.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受到严重束缚,教师不得不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相关内容死记硬背,以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在这种错误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停留在较浅层次,先进的思想文化并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其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大刀阔斧地展开教学改革,重点聚焦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培养,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已经有了朦胧的认知,他们可以针对具体的生活现象明辨是非,但是却不能对事情的全貌展开系统而客观地分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取迂回教学的策略,为学生创设蕴含生活化元素的教学情境,构建起道德法治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做正确的事。事实上,学生成长和生活中道德法治的影子随处可见,《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暂且不谈,学生每天的上学出行需要遵守交通法规,景区游玩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定。所以 教师可以根据上述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确保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法规形成更细致的认识,提倡学生遵守规则,既要享受法律的保护,也要接受法律的约束。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
在中学生眼中,教材上密密麻麻的理论文字令人望而生畏,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在课堂上专注度不高。和其他主要学科的课堂状态相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讲台下各做各的事的局面十分普遍,这对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塑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适当转变教学思维,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工具。比如说,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本堂课主题相关的热门时政、新闻报道或动态影像等,抓住学生的眼球并引起他们的初步思考,在此基础下顺理成章的引入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具体事件展开分析。再比如说,考虑到初中生往往没有兴趣主动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社会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较低。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搜集大量的、以漫画形式呈现出的道德与法治宣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漫画阅读来分析现象问题,感受人生哲理,对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组织开展普法活动
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法治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遥远的名词,看不见而摸不着。所以,他们在接受道德法治知识学习时往往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如立足实际,根据学生所关注的事件主题组织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视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出组织开展普法活动的倡议,鼓励学生经讨论后选定普法活动主题,拟定活动流程,并于课下搜集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身组织和参与普法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四、创新教学实践活动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能受到中学生的青睐,而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实践性特征的课程,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践行“实践出真知”的教学主张,鼓励学生扎实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说,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比如说骑电瓶车不佩戴头盔、破坏花草树木等,在发现这些问题时进行劝阻,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在实践中夯实道德与法治意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必须高度注重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塑造。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通过多元化活动夯实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举止,遵纪守法,最终成长为高素质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学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关怀意识培养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1(25):76-77.
[2]陈慧颖.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以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养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24):159-160.
[3]汪梅琛.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J].考试周刊,2021(68):133-135.
[4]焦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探讨[J].天津教育,2021(2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