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是“精英”吗?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文 现在,我们就可以夸奖加藤和他所做的事情,但10年或20年后,才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价值。——白岩松
  对于我永恒的母校——北京大学,感受很多,思考很深。
  2003年以来,北大给予我的太多,它是我的中国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我的在华生活和北大密不可分,没有北大,绝对没有今天的我。对于她,我永远抱着感恩之心,并激励自己一辈子做好“北大人”,以无愧其伟大的历史。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北大学子的观察与思考。
  “精英”(ELITE)一词无疑很好听。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社会还是哪一种行业,都有所谓“精英”,也都需要精英的支撐。精英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很重要。不过,对究竟什么是精英,我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我认为,“精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潜能。我说的潜能包括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面、思考力、分析能力、判断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与所谓的学历是没有直接对应或因果关系的。
  第二,公共意识。一个人生下来,为自己所在的、所生活的国家、社会做点事,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除了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同时还要想着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
  按照我的标准,我感到在今天的中国和日本,都缺乏真正的精英。有本领的人在两个社会里还是有的,而且数量不少。有本领的人可以称为“人才”,但“人才”和“精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才只不过是为自己归属的公司、单位、机构服务、贡献。而精英则可以超越自己归属的小空间,为更高的目标服务。
  在北京大学,我周围的很多学生很有能力,他们的聪明超出我的想象。但他们能称为精英吗?不能!他们中大多数人包括最优秀的学生普遍缺乏公共意识,他们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将来能赚多少钱,能谋取什么职位,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工作中能得到多大好处。当然,这些意识都有合理性,在一个物质时代,生存和发展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一个年轻人不可能完全不考虑这些。精英们也会考虑这些,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这些,他们还会替社会思考,并且尽可能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需求结合起来,把个人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结合起来。
  北大学子,99%以上的人的潜能不成问题。今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许是全世界最难进的大学。能考入北大的,绝对是人中精华。
  根据我的观察,北大最聪明而优秀的学生是本科生,高考进来的本科生才是真正的北大才子。从其他大学考进来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论天资远远不如从北大保送上去的研究生。至于那些在职的研究生或进修生,水平就更没可比性了。那些在职研究生或官员博士生都很愿意张扬自己的“北大人”身份。但我想,北大的师生内心深处也许从来不把这些“北大人”视为校友。因为来路不一样嘛!
  北大学子身上所缺乏的不是潜能,而是成为精英的第二个必备条件——公共意识。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教育!
  在中国的大学生,当然也包括北京大学在内,政治课的课时是得到充分保证的,不修这些课就不能毕业。我属于国际关系学院,对“国关”的学生来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专业必修课。除此之外,还要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政治课。这些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非常低,经常是要靠点名来维持上课人数。问题就出在这些课程的授课内容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脱节,这就造成了青年学生的疏离。
  而现实迫切需要的公共意识的培养,却没有相应的课程来担当。
  和所有女孩子一样,北大女生也迷恋打扮。我所观察到的女生,从大一到大四期间形象的改变是令人吃惊的。相比之下,北大男生并不十分注意外在形象,他们进入北大后,改变更多的是思想。可惜,没有人在公共意识上对他们多加提醒。这是北大政治课最失败的一个地方。在北大的氛围里,在各种知识交汇的背景下,北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种中外思潮。但问题是,思想归思想,行为归行为。知识、专业、能力都没有问题,观念也没有问题,但涉及到可以转化为行为的公共意识,始终是他们综合素质中的弱项,这影响了北大学子成大器。
  根据我的观察,北大学子的价值观念有两个极端(当然也不排除中间地带),一个是所谓“崇洋媚外”型。越了解西方的文化、制度、观念,越喜欢它们,就越排斥本国文化中那种落后的东西,进而彻底排斥本国文化,这批人绝大多数都渴望出国留学,留学不仅是为了求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早离开祖国。
  另一个是“遵从体制”型。这类人越了解西方的文化、制度、观念,就越觉得“中国模式”靠得住,有生命力,尤其当金融危机爆发,放任式的资本主义遭到怀疑之后。这批人希望能缘着国内体制的阶梯往上走。这些学生愿意在国内谋求发展,希望依托现有体制发展自己,但一旦希望落空,他们一样会转而向国外寻找发展机会。
  北大并无多少真正的精英,但几乎每个北大人都自认属于精英。那些应试教育的优胜者们进入到北大这样相对自由的环境后,加上了解了西方的东西后,心理所承受的冲击可想而知,许多人都经历了一个迷失方向的阶段。到了大三,面临选择毕业之后的出路,他们加速向现实低头,当然理想的选择也有两条,一个是靠体制吃饭,一是出国留学,再图长远发展或暂时委身外资企业赚几个钱。从这个角度看,被认为个人主义的北大学子实际上是最典型的从众主义者,他们很担心自己跟不上其他学生的成绩、就业、工资、地位等。北大学子们自以为是的精英意识不支持他们选择那种非常不稳定的、普普通通的单位,他们尽可能谋求走高端的、非凡的,无愧于北京大学这一招牌的人生之路。
  问题在于,从政的也好,赚钱的也好,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从谋生、私利、地位等角度去看待社会和自己。从小被舆论、教师、家长压抑,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的孩子们已经无法或无力真正开放心态和姿态,深思那种攸关国家与人民的大问题,如“为这个社会,我能做点什么?”“从我个人的优势看,从事什么行业最有利于社会进步?”这种深层而本质性的思考,在今天的北大学子,甚至老师中已很少能看到,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我看到的则是师生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地位、名声而不遗余力,乐此不疲。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曾说,他们上学的80年代,北大真的是充满着朝气,在开放和自由的氛围中,师生们碰撞思想,指点天下大事,当时著名的“三角地”,成为校园各种思潮、创意、思想火花、生活时尚的集散地。大家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他们的心中燃烧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不仅仅为了功名利禄、锅碗瓢盆。相比之下,今天的学生已变得很现实,很实用,很功利,很有城府,没有思想,没有理念,只关心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出路,才华都耗费在了这些方面,这可能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有关吧,生存变得严峻了,但不管怎样,这不是真正精英分子的思维状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三角地”被改造,学校给的原因似乎是为了把它电子化,让校园设施更加先进,环境更加优美。但令人沉思的是,当对北大来说具有标志意义、催生过一代代北大人思想的著名场所被改造、拆除的时候,学子们是漠然的,打开北大BBS,也有人发出几声唉声叹气,如此而已!我不是鼓励谁去做出过激的反应,我只是有感于一种对自己历史、对思想的冷漠,凸现出当今北大学子身上一种严重的精神缺失!
  说了这么些,能全怪学生吗?不能!今天的学生的各种行为也都是由多种力量所决定的。他们“被学习”、“被上进”、“被出国”、“被就业”;老师也“被上课”、“被教育”、“被考试”、“被老师”。在国家处于这样特殊的时期,生存问题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面对的。所以大家都提早上心,考证书,做兼职,一切为了将来发展。热情、精力甚至体力都已被耗尽,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热情去过问其他和个人生存无关的事?
  北大的精神,已经打上了实用主义的深深的烙印!
  我相信,绝不仅仅只有一所北大如此。
  (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作者:[日]加藤嘉一)
其他文献
一老一少,腹背相依。两个人,共用一双腿,从家到学校,跨过一级级台阶,走向辽宁行政学院2楼的多媒体教室。后面,几个男生抬着轮椅。把轮椅放到讲台上,再把老师轻轻放到轮椅上,男生们回到座位,仰起脸,认真听讲。这样的场景,已循环3年。  单希光,55岁,辽宁行政学院老师,教授工程制图,20多年教龄。10年前,因为脉管炎,他被锯掉一条腿。5年前,他的另一条腿也未能幸免,把他的人生也陡然锯成上下两截。  最初
期刊
盛世多出在二世。在中国历史中,最著名的五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都是以二世皇帝开头或为主的(“开元盛世”可以看作唐朝复国后的第二代),这不是偶然的现象。究其原因,简单地说,这些二世皇帝或者本身就是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一员,如李世民,或者如汉文帝从边区来吃过苦,多少知道点老百姓的疾苦,而且能从前朝的悲惨覆没或多或少地汲取教训,作为治国之鉴,使得他和大臣
期刊
引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说高房价加剧贫富分化,当然可以举出类似“泥瓦匠,住草房”的例子:农民工进城是进城了,可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你关注过吗?我知道南美、南非、东南亚的贫民区,都是政府通路、通电、通水,由进城农民自己搭建的。国内的农民工自己搭搭试试?拆你没商量。看到大地震后能为灾民组装起那么多活动板房,我感动之余又想到,要是各个城市平时也能为进城农民工装点板房多好
期刊
一人一票的选举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西方人研究政治,不说则已,一说就是选举。说来惭愧,中国人虽然从辛亥革命开始,就引进了西方民主制度,说到选举,基本上还是一笔糊涂账。  选举在中国的语汇里,是选拔官员的意思,多数时候意味着考试。各种正史里都有选举志,内容都是选拔官员的制度和相关事宜。这种选举,大体上是自上而下的。这跟西方所谓的选举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中西概念的互译,在此达到混乱的顶峰
期刊
自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建立ARPANET起,到1983年全INTERNET正式诞生,世界逐步进入网络信息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入INTERNET,改革开放的中国为同世界接轨,也开始了向互联网进军的步伐。  1972年,BBN公司的雷·汤姆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并很快流行起来。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人员了解到电子邮件在国外同行中的流行情况,一些单位开始争取早日使用互联网。1987年
期刊
近日,一张近万元的餐饮发票将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和红十字会系统推上风口浪尖。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作为一个非纯粹意义上的公益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的经费基本来自于政府,其接待费超标,严格意义上说属于行政违规,而非滥用捐款。(《京华时报》4月18日)  一顿“天价饭”,将卢湾区红十字会推上了舆论的烤架,陪绑的还有民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这两天的新闻都在澄清一个事实——这顿原本已经入账的天价饭,就算没有被微博曝
期刊
根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有50万人投资资产超过千万。千万富翁投资国内房地产的热情下降,投资移民意愿强烈,该报告受访者的亿万富翁中,约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新京报》4月21日)  自由迁徙是一项人权。联合国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和1966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都确认了“迁徙自由和居住自由”这项基本人权。作为缔约国,签署意味着承诺,承诺意味着
期刊
引文 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引发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等一系列错误,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全国展开的反“右倾”斗争更加剧了这种种错误,由此导致全国农村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河南信阳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农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信阳地区管辖有18个县市。  
期刊
如今很多的导演、影视编剧也加入到了影视类小说的创作队伍中来。往往为了配合一部电影的发行,编剧不仅要写出好的剧本,还要有将剧本改写为好小说的本领。这类图书究竟是片商新的盈利点,或只是电影的附属产品?    编剧“迷糊”成为作家  刚毕业不到两年的于传松或许在外界默默无闻,在编剧圈内也算不上有多大名气,但只要提及2010年底上映的《午夜心跳》,就不能忽视于传松的名字。《午夜心跳》作为内地第一部惊悚片,
期刊
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一名中学图书馆管理员,由于中学图书馆专职管理员少,所以我一个人承担了从图书采编到外借流通的一切工作。最近两年来,工作中的疑惑越来越多,很多的问题越来越不明白。  不明白一,随书的附带品为什么这么多,以前的图书就是单独的一本书,最多也就是书内附赠一枚书签,可后来封面、封底套上一层“外套”,再后来“外套”外还要再加一条“腰带“,然后再穿一层全封闭的塑料外衣,这是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