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奇崛的故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h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日本的村上春树说:“小说家就是讲故事的人,这是最基本的定义”。两位大家的话表明小说与故事联系甚紧。但是,故事并不等于小说,小说也不一定全都是讲故事,讲怎样的故事和怎样讲故事才是小说家用心探究的。朱山坡的小说《天色已晚》讲述的本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却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至于诸多中学都将其纳入试题中。那么,朱山坡是如何经营这个故事,才使得故事变得不平常呢?
   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双重匮乏的社会背景下,区区六元人民币既能让全家人肠胃沾点荤腥,又能让自己享受一次精神旅行,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天色已晚》却兼顾到了。在兼顾两难的同时,故事自然讲得比较奇崛。
   故事的起因是我携带六元钱奉严厉的母亲之命去买三斤肉。到镇上后,我并没有立即购肉,而是去听电影,读者会觉得不可思议。按理性逻辑推演,立马买肉回家大饱口腹才是明智之举,毕竟全家人三个月零十七天没吃肉了,包括卧病在床的老奶奶。
   为了让故事有奇崛之感,作者有意地将叙述转向,引向了另一种可能——我必须想办法耗时间,等到肉铺打烊时去买便宜货。届时,六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不少于三斤肉。如果朱山坡不这样转移读者注意力——从买肉这个中心事件转向听电影、看电影,故事很难出新。譬如按套路出牌,就会出现这样的格局:我买了肉回家,全家人一边欢实地吃着,一边高声地夸奖我……。如此运笔,很难道出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冲突。
   文学是情学,理所当然注重情感逻辑。我酷爱听电影,这次来镇上买肉自然不放过机会。当我像往常一样去听电影时,薰子诱人的声音让我下意识地走进电影院,结果被卢大耳抓了现行,一句“我早料到你是一个小偷,今天偷到电影院来了”,让我的人格尊严在众人面前荡然无存,何况卢大耳是当着心爱的薰子的面侮辱我。彼刻,深爱着电影的我沉浸到电影中去,已分不清现实与电影。也只有在这样的处境下,我才愤然掏出两元钱来买电影票。当时,我压根儿没想到花了两元钱之后怎么办,怎么买肉,怎么向全家人交待。原来人格尊严以及我对薰子的爱等情感因素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审美或文学创造说到底是“务虚”即“无用之用”,是对人类心灵的调剂、滋润或充盈,它让那些被“权力政治”湮没了的心理机能——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得以补偿性复苏、舒卷和挥洒,使每一个体的人格构成趋向健全。(吴子林《“重回叙拉古”——论文学“超轶政治”之可能》,2013年第3期《小说评论》)由此可见,是卢大耳唤醒了我的自尊,我才毫不吝啬地掏钱买票。电影结束,薰子消失,现实的物质问题又摆在我面前。“我惘然不知所措,一屁股坐在临街的长椅上,对着电影院嚎啕大哭。”当然,结尾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卢大耳转卖给我三斤肉,帮我解了围。此前,我是非常讨厌他。卢大耳是如何与肉贩们商量给我留下三斤肉的呢?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卢大耳及肉贩们之类的成年人是不是有意要成全一个小孩子的梦想呢?是不是还可以说精神与物质的较量中,精神战胜的物质?抑或精神与物质双丰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答案。
   小说中为什么反复提及日本电影《伊豆的舞女》中的薰子?我经常听这部电影,薰子这个人物耳熟能详,其声音听起来觉得亲切、自然。这个薰子不仅仅是线索人物,还是我的老朋友,甚至是我的梦中情人。到底她长得啥样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异性的吸引下,我必须去会会她。机会来了我就不会放过,购肉之事自然置之脑后。继而文本通过“直”“伸”“睁”“整理”“搓”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真实地描绘出了“我”即将与薰子见面时的那份激动、渴望和真诚,真挚且感人。
   如果说小说前部分还是在依赖经验写作,那么后来我要见薰子就是凭着感觉走,作者想拉我也拉不住,这是作者跟着人物(形象)走的又一佐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并不是托翁的主意,巴金也有言:“我的人物自己在生活。”的确,如果作家笔下的人物有生命力,人物活动及命运的描写也合乎情理,其文学意义也就充分彰显了。
   张友文,文学评论家。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已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
其他文献
语文来自生活,又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育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拓展教学思维,更好地提高初中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初中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深入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把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效融合在一起,建立起生活化的初中语文教育模式。   一、拓展教学思维、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初中
语文教学是美、和谐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牢牢地吸引着孩子,用跳动着音符的指挥棒,引导孩子进入知识的海洋,让每个孩子在语文的百花园里自由徜徉,充分领略语文的丰富多彩。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1.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大胆表现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享受语文,首先要让他们享受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
语文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这个识字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汉字如此之多,没有基础,不知规律,不会方法,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呢?教师要交给学生三把“钥匙”,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识字,开阔视野,提高识字能力。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教材上的字是有限的,虽然学生通过认、读和背诵的方式可以记住,但是脱离了语境,就会忘记这个字怎么读,也不会使用。教师要树立“大语
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样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朱自清的散文上。《荷塘月色》虽然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但作者突出了自己的空间转移轨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成一个圆浑完整的结构。将诗歌创作手法渗透在散文创作之中,文中处处是景致,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画面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美轮美奂的画面  例如,作者写荷叶,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因此,文言文也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几块园地中,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显得沉寂冷清,绿意难寻。“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和交流”中如是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对照这些写作要求,散文文体最为合适。然而散文写作在苏教版教材的写作指导中,零星琐屑;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往往语焉不详,任学生自由发挥。本文试图站在较高处俯瞰散文教学,让师生意识到散文写作升格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散文这种文体散发
语文学科思想方法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统帅与灵魂。近年来,中学语文界一直都在探讨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也都言人人殊。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然而,鉴于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人们又难以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科思想方法统领语文教学。据笔者所知,数学界、物理界等早已就其学科思想方法达成了共识,比如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充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可是很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没有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以写促读,有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经典的散文,这些篇目历来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些文本中,有很多含义隽永的“矛盾”,它们或是存在于一个单句中,或是存在于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中。这些矛盾,有的是作者身份多重性造成的,有的是词义多维性引发的,有的是前后细节描写的不一致导致的,有的是情理之间存在的悖论。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这些“矛盾”去点拨和化解,通过揣摩、推敲、咀嚼、研读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味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育也做出了适当改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整合教学实践课改。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领域逐渐引入并普及多媒体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和青睐。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制作课堂教学课件,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成为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主流。笔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顺应多媒体教育应用趋势,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把握多媒体技术应用技巧,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