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者权益的保障问题研究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50304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摘 要:见义勇为泛指一切为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或公民个人权益的行为,是现代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近年来,由于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见义勇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影响到全体社会公民实施见义勇为活动的积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民法体系之中,针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的相关内容并不多。针对性也不强。为了保护见义勇为公民的合法权益,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的民法制度体系。
  关键词:见义勇为;民法;公民权利
  一、见义勇为行为概述
  (一)见义勇为的行为界定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见义勇为行为在我国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界定,但是在很多地方性立法中却有关于见义勇为的规定。自1991年青岛市的地方法律对见义勇为加以保护之后,我国其他地区也陆续将见义勇为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这种质的飞跃使得见义勇为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保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性的差异使得各地的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的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认定主体上,有的地方是将它限定为本国的公民,而有的地方则将对此不加限定;在行为认定上,有的地方将它限定于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而有的地方将抢险救灾行为也纳入其中。而从共性来看,我国各地区认为见义勇为的行为认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即见义勇为行为是行为主体在形势比较危急的情况下对他人所做出的无偿救助。
  (二)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以法律的视角来分析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行为主体为自然人,且不负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自然人是指排除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主体,法定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约定义务是指根据当事人的约定而产生的义务。行为主体只有同时符合以上条件,才能进行见义勇为的行为认定。第二,行为主体以利他作为行为目的。利他是相对于利己的概念,一切保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行为都是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者必须是出于利他的目的而做出行动。第三,行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受到救助。救助自己的利益并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只有在救助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主体的行为才构成见义勇为。第四,行为主体要承担一定的人身安全风险。这个安全风险并不一定要在行为主体身上得到验证,只要主体在做出救助行为的时候承担着风险,就可以将其行为认定为见义勇为。
  二、见义勇为民法保护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法律适用缺乏统一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术上对见义勇为的保护途径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见义勇为的保护应该适用枟民法通则枠中由受益人偿付的规定,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赔偿责任主要由侵权人承担,但是受益人也可以给予见义勇为者一定的补偿。以上两种观点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前者要求受益人偿还见义勇为者一定的补偿责任,主要的偿还责任由侵权人承担。由此可见两种观点是具有冲突性的。而这种冲突使得司法的统一性受到了影响,司法不公正的情况也可能由此产生。针对这种情况,在完善见义勇为的民法保护时,就要从以下方面对现行法律做出修订。
  首先,应当在《民法通则》中增加见义勇为的概念和表述,明确其法律地位和性质。其次,要明确提出见义勇为行为的补偿标准,按照无因管理的原则确定赔偿金额。笔者建议改变当前按照“受益人受益额”确定补偿金额的做法,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受益人的受益额很难得到确定。应当采取“受益人损失额”作为补偿标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改变现有民法法条的表述形式,提高法律约束力和强制性。最后,要在相关的民事法律中增加国家赔偿的相关内容,作为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最后救济途径,确保侵害人或受益人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赔偿的情况下,行为人能够获得合理的补偿。
  (二)受益人的补偿义务不具强制性
  《民法通则》对见义勇为者的损失是这样规定的,即受益人可以给予见义勇为者适当的补偿。从措辞上来看,这一规定将受益人的行为限定在授权性的范畴而非强制性。而一旦受益人不愿给予见义勇为者补偿,那么见义勇为者所损失的利益就无法得到补偿。这样一来,司法的公平正义原则就被破坏。虽然枟民通意见枠针对这一问题做了调整,规定法院可以责令受益人给予见义勇为者适当的补偿,但是仍然存在着法官自由裁量權过高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完善见义勇为的民法保护,就要借鉴无因管理制度,在法律中明确以下三点:在存在侵权人的情况下,见义勇为者有权向侵权人索取赔偿;而在侵权人不存在的情况下,见义勇为者有权向受益人索取赔偿;在侵权人和受益人都没有能力偿还见义勇为者的全部损失时,由国家承担剩余的救济义务。
  (三)见义勇为者致损的民事责任豁免不足
  《民法通则》对见义勇为者的民事责任是这样规定的,即如果见义勇为者的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则其必须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笔者认为,这个规定可能使得人们在应当出手救助他人时而持观望态度,不愿意冒承担民事责任的风险,所以在完善见义勇为的民法保护时,应该对此做一些修改,比如豁免见义勇为者致损的民事责任,使见义勇为者避免陷入不应有的诉讼纠纷中。另外建议相关部门将设立专门的见义勇为法律制度纳入立法计划之中,进行严密地立法论证和调研。制定专门的见义勇为保护法律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法律保护水平,提高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三、结语
  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容,值得在后世永久流传。而只有在对它加以保护的条件下,见义勇为才能得到传承。因此,我国要在民法的建设过程中突出对见义勇为的保护,从而使见义勇为的精神得到传扬,使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婷艳.关于对见义勇为民法保护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
  [2]王雷.见义勇为行为中的民法学问题研究[J].法学家,2012(5).
  [3]吴海.民法讲座(一)见义勇为之后[J].法律与生活东方消防,2015(8).
  作者简介:
  朱燕刚(1978~ )男,云南元谋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其他文献
(10008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  小说中所描述的这一看似荒诞的诉讼,实际上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机构关系,通过约瑟夫·K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法律机构时的态度,这里既包括在机构内工作的公职人员,也包括像约瑟夫·K这样有求于法律机构的被告。小说通过大段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人与机构的关系,这便是本篇文章将要分析的重点。  一、《诉讼》中法律机构的特点  法律机构的构成复杂,等
期刊
(400067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摘 要:大学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代表着国家发展方向,要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就要从大学生做起,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也就成为现代教育重点课题之一,通过实证研究得知,不少大学生存在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等,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犯罪的事件,尽管人数有限,但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危害却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将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理论界定入手
期刊
(550000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 贵州 贵阳)  摘 要:送达是民事诉讼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连接着法院审判工作和当事人应诉活动,送达的顺利进行对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重大意义。建立科学的服务机制,确保诉讼程序的公正与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基层法院的送达情况还存在很多不足,送而不达的情况仍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造成对同一案件的二审甚至再审以至于司法资源的浪费,当事人利益得不到及时的保障。  关
期刊
(710127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法学院 陕西 西安)  摘 要: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从道德规则向法律规则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体现了契约与伦理的结合过程。我国债权法和物权法中均有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适用。目前民法中仍存在概念缺乏、顺位滞后、保障缺乏等具体的不足且社会诚信现状十分不乐观。本文在分析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意义、理论及适用等问题阐述的基础之上,针对不足提出了提高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
期刊
(530000 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 广西 南宁)  摘 要:随着司法审判工作对审判人员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部分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的现状已无法跟上社会需要。改革后人民陪审员的选任要求平民化和非专业化,为使其参审达成实效,应通过构建法官指示制度,要求职业法官主动向人民陪审员做出指示,增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完成信息从强势方到弱势方的传递,适当减少人民陪审员服从权威的心理弱势,以达到一定的平衡。 
期刊
(813009 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 青海 海南)  摘 要:案例指导制度是一项在司法领域中以司法权力运行为起点的适用机制。它的价值在于对审判实践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疑难复杂案件且在无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解决同样的案件却产生了不同判决的问题,运用典型案例的方式予以规范指导,从而使司法得以统一适用,这是我国司法改革中的重点。  关键词:指导性;类推思维;运行机制  一、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概述  指导
期刊
(235000 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卧龙湖煤矿 安徽 淮北)  摘 要:本文从女职工心理健康和工作中劳动保护方面,简要阐述女职工身心健康对于企业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粗浅的看法,呼吁全社会重视女职工的身心健康问题。  关键词:企业;女职工;身心健康  女性是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女性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在我国经济建设和
期刊
(710100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摘 要:党的十八大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重要议题,提出要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我党在新时期改进领导理念、执政方式的战略性部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政府体制改革。自2004年起,河南省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探索已将近12个年头,此项改革取得了卓越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妥善解决改革中衍生的新问题,对于推进河南
期刊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市委党校 辽宁 朝阳)  摘 要:目前,朝阳市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社会风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以法治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是构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抓社区法治化建设,探索实践“六张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关键词:基层治理;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创新。
期刊
摘 要:清朝的民间慈善事业十分发达,大量的善会善堂出现,这些善会善堂通过善会规约规定了经营管理制度、资金运作制度和财务制度等维持自身的发展,以善会规约为代表的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制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清朝的民间慈善事业十分发达,当时民间的慈善机构有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和资金运作模式,对于我国当代的慈善机构的运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规约;善会规约;法律制度  一、善会规约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