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诚”变得“虚伪”
案例1.我要做一条狗
《我的理想》:爸爸在我小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科学家,妈妈却要我做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坏人,我也怕,但妈妈说,狗不怕,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妈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作文很短,字也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没有给成绩。说不定还会在班上严厉批评,并责令其重写,直至写出他心中崇高的理想。
的确,乍一看,天底下哪有谁要变成一只狗的?简直荒谬透顶,不可理喻。甚至你也会一时愤怒,狠狠地打上一个大红叉,并将之扔于一旁,等待这位学生的将是“暴风骤雨”。老师们,再次捧起这篇尚还稚嫩的文章细细咀嚼吧!你会为这样的理想而感动,为这样的理想而震撼,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理想!
案例2.农贸市场真臭
一节写参观记的习作指导课上,老师让学生说说参观农贸市场后总的感觉如何。“早晨,农贸市场真像一锅沸腾的水。”“还没进市场,就传来一阵喧哗声,真是热闹非凡啊!”“走在农贸市场里,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中”……美的现象,美的语言令老师频频点头。“老师,今天我到了那里,觉得环境比较差,一股股恶臭味迎面扑来。”老师一愣,忙说:“总的来讲,农贸市场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你说的我们可以忽略。”
孩子略显一丝惶恐,也让听课老师多少感觉有点失望和遗憾。也许这个孩子眼中的农贸市场是热闹非凡的,而在另一个孩子的眼中却是臭味冲天的——这样的现象在如今不是已司空见惯?老师一味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要求学生,学生写出的作文如出一辙,这样的作文训练只能磨灭纯洁的童真,泯灭学生的个性。
“孩子的话”变成“大人的话”
一名同学在描写运动会场面的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一声枪响,亮亮冲了出去,跑得比刀还要快……”老师毫不犹豫地在“刀”上画上一个大圈,并改为“离弦的箭”。
这样一改,约定俗成,看似顺理成章。可静下心来想想,古人有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那“离弦的箭”是真的快,但让你我之辈去拉,“离弦的箭”只会慢吞吞地飘落下来。更何况今天的孩子有多少见过箭,又有多少孩子玩过那个玩意。没有这样的体验,但他可能知道刀是锋利的,是“快”的,所以才有了“比刀跑得还快”。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他们的思维。在他们眼中,雨是不听话的娃娃,偏要从天上跑下来玩耍;秋叶是大树公公寄出的信;水上漂的蝌蚪是自己没收藏好的黑瓜籽……
如果教师以儿童的心态、蹲下来看学生,或许你会觉得这些都不足为奇,也不再苟同于“冰雪融化过后就是水”,不再认为小白兔的眼睛就是“红宝石”,而不可以说成是“红玛瑙”……
两种途径的解析
让独特个性自然彰显
习作是学生思想的自然流露,学生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
过多的苛刻和要求最后只能是千人一面,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这样的作文缺失个性,读了味同嚼蜡,谁还会欣赏?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让个性得到自然彰显。
让儿童语言随机生成
由于个性的差异,知识背景的不同,经历的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各具特色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的效果。教师不能习惯于凭自己主观的感受,以自身的好恶,用成人的哲学和经验,来要求和影响学生。
从儿童语言训练来看,教师不能过多关注文章结构、材料和语言是否流利,而忽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写作;从教师语言习惯来看,教师不要把自己对写作的理解用教师自己的语言习惯灌输给学生,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给他们语言运用的方法;对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借鉴优秀作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去理解,用儿童的语言去诠释。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案例1.我要做一条狗
《我的理想》:爸爸在我小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科学家,妈妈却要我做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坏人,我也怕,但妈妈说,狗不怕,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妈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作文很短,字也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没有给成绩。说不定还会在班上严厉批评,并责令其重写,直至写出他心中崇高的理想。
的确,乍一看,天底下哪有谁要变成一只狗的?简直荒谬透顶,不可理喻。甚至你也会一时愤怒,狠狠地打上一个大红叉,并将之扔于一旁,等待这位学生的将是“暴风骤雨”。老师们,再次捧起这篇尚还稚嫩的文章细细咀嚼吧!你会为这样的理想而感动,为这样的理想而震撼,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理想!
案例2.农贸市场真臭
一节写参观记的习作指导课上,老师让学生说说参观农贸市场后总的感觉如何。“早晨,农贸市场真像一锅沸腾的水。”“还没进市场,就传来一阵喧哗声,真是热闹非凡啊!”“走在农贸市场里,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中”……美的现象,美的语言令老师频频点头。“老师,今天我到了那里,觉得环境比较差,一股股恶臭味迎面扑来。”老师一愣,忙说:“总的来讲,农贸市场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你说的我们可以忽略。”
孩子略显一丝惶恐,也让听课老师多少感觉有点失望和遗憾。也许这个孩子眼中的农贸市场是热闹非凡的,而在另一个孩子的眼中却是臭味冲天的——这样的现象在如今不是已司空见惯?老师一味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要求学生,学生写出的作文如出一辙,这样的作文训练只能磨灭纯洁的童真,泯灭学生的个性。
“孩子的话”变成“大人的话”
一名同学在描写运动会场面的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一声枪响,亮亮冲了出去,跑得比刀还要快……”老师毫不犹豫地在“刀”上画上一个大圈,并改为“离弦的箭”。
这样一改,约定俗成,看似顺理成章。可静下心来想想,古人有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那“离弦的箭”是真的快,但让你我之辈去拉,“离弦的箭”只会慢吞吞地飘落下来。更何况今天的孩子有多少见过箭,又有多少孩子玩过那个玩意。没有这样的体验,但他可能知道刀是锋利的,是“快”的,所以才有了“比刀跑得还快”。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他们的思维。在他们眼中,雨是不听话的娃娃,偏要从天上跑下来玩耍;秋叶是大树公公寄出的信;水上漂的蝌蚪是自己没收藏好的黑瓜籽……
如果教师以儿童的心态、蹲下来看学生,或许你会觉得这些都不足为奇,也不再苟同于“冰雪融化过后就是水”,不再认为小白兔的眼睛就是“红宝石”,而不可以说成是“红玛瑙”……
两种途径的解析
让独特个性自然彰显
习作是学生思想的自然流露,学生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
过多的苛刻和要求最后只能是千人一面,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这样的作文缺失个性,读了味同嚼蜡,谁还会欣赏?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让个性得到自然彰显。
让儿童语言随机生成
由于个性的差异,知识背景的不同,经历的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各具特色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的效果。教师不能习惯于凭自己主观的感受,以自身的好恶,用成人的哲学和经验,来要求和影响学生。
从儿童语言训练来看,教师不能过多关注文章结构、材料和语言是否流利,而忽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写作;从教师语言习惯来看,教师不要把自己对写作的理解用教师自己的语言习惯灌输给学生,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给他们语言运用的方法;对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借鉴优秀作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去理解,用儿童的语言去诠释。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