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近十几年以来,高等教育已经由所谓的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也从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分配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就业。面对高校急剧扩招和毕业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态势,毕业生就业仅仅依靠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面前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而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稳定而成为政治问题。
一、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扩招的急剧性与用人需求数量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世纪初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不断递增,从1999年到2010年10多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1万急剧增加到631万,增加了6倍;在校学生人数从742万迅速增加到3000万,扩大了4倍。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在2013年的基础上又增加28万人,增幅4%。[1]高校扩招的急剧性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的矛盾凸显。当然,首先笔者也要澄清,扩招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这是国高我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也不能就此撇清扩招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困难。笔者认为,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扩招的速度。近年来,已经有教育部的政府官员承认了高校扩招太过于急剧了。笔者了解到西方国家从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过渡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花费大概二三十年有些甚至更长,而我们国家完成这一过程仅仅才用了五六年。但与此大相径庭的是我国的社会用人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地转变。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转变、调整,从以前依靠人数取胜到目前更依赖科技进步来实现发展,这些改变都使得我们近年内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某些传统用人数量较多的单位还出现大量岗位削减的现象,例如,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近年来都实行了精兵简政,用人数量锐减。这样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数量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数量出现较大的差距,大量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短期内难以缓解。
(二)教育改革滞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相比较于我国经济改革的大刀阔斧,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存在着显著地滞后性。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学校学科建设特别是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校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单位根本没用,进入单位后都要重新学习,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再者,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外部发展规律表明其发展规模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紧密联系;而高等教育也有其内部自身的规律,据统计,1999年扩招之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平均每年递增8.9%,这一增长点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基本相一致,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并没有出现。但随后教育发展政策从平稳发展转换为积极发展,这场类似“大跃进”式的高校扩招是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经济发展是最后的受益者,但教育自身却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生源的扩招容易进行,但包括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却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不健全问题突出,从而最终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没有形成完善的传承体系,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更换频繁,并且前后工作人员间的传承指导较少。所以对于高校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来说,每一位就业指导者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可想而知,他们所开展的工作水平与效率是难以让人满意的。并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很少有学校就业部门会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真正掌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第一手资料,这也使得就业指导水平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
其次,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地白热化,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压力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规政策。例如:三支一扶,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预征入伍,特设岗位教师等。但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对这方面的了解很少。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解读以及分析国家的相关就业促进政策,很多毕业生对国家推动就业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即使知道一些,都是片面的,不够深入。因此毕业生大多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正因为如此,学生得不到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也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在职业选择与准备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学生虽然积极投递简历,但缺乏针对性,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了无影讯,即使一时成功,也很容易出现跳槽或是离职现象,难以实现稳定就业。
二、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工作经验传承
要想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解读,到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定位,再到琳琅满目的就业信息的选择,都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解分析能力。当然,学生能力的高低也能够充分反映出其所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能力的高低。如何能够提高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水平?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学校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最终检验,并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反过来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其次,高校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毕业生工作的重心,围绕着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开展与就业有关的相关管理工作,例如建立就业信息网,从国家政策到招聘信息都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再者,就业部门可以进一步细化工作,成立就业服务小组,多利用微信、QQ等学生熟悉的方式,为学生发布他们所需要的就业信息。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栏等传统宣传阵地,向学生做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宣传。 (二)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想要学生提高就业率,除了毕业前夕必不可少的就业指导,平时学生就业意识的养成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才是治本的方式。从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要着手开展这项工程。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与社会时代接轨,除了纯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要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指导进入单位后用处不大,一切要从新开始学习。其次,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多注重关于就业知识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人往往是因为有了清晰地目标才会更加有动力去学习。通过对职业发展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清晰地目标指导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以来,学生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学习,为日后成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再者,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作用,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建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社会接触。
(三)树立服务学生、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对象的核心是在校所有学生,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尽其所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一方面,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要掌握学生当前的状态,了解学生就业的理想,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笔者认为,开展问卷调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和就业倾向。并且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联系用人单位,开展招聘活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者需要用真心、细心和耐心,为学生就业提供最真诚的帮助,有时更需要动用全校的力量共同参与,开拓就业资源。
(四)鼓励大学生创业 开辟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创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高校应与政府共同努力,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是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就业离不开成功的创业,因为成功的创业解决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到更多的人。在当今社会,创新才是最鲜活的生命力,大学生具有知识、观念、信息、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大学生应当要有充分的自信心,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身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高校针对这种情况也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创业培训,培养出各个行业的创业者,这样以来不仅开辟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刘洪采.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2] 夏春胜.挑战与突围:浙江大学生就业创业对策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3] 王晓政.试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面前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而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稳定而成为政治问题。
一、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扩招的急剧性与用人需求数量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世纪初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不断递增,从1999年到2010年10多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1万急剧增加到631万,增加了6倍;在校学生人数从742万迅速增加到3000万,扩大了4倍。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在2013年的基础上又增加28万人,增幅4%。[1]高校扩招的急剧性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的矛盾凸显。当然,首先笔者也要澄清,扩招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这是国高我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也不能就此撇清扩招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困难。笔者认为,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扩招的速度。近年来,已经有教育部的政府官员承认了高校扩招太过于急剧了。笔者了解到西方国家从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过渡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花费大概二三十年有些甚至更长,而我们国家完成这一过程仅仅才用了五六年。但与此大相径庭的是我国的社会用人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地转变。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转变、调整,从以前依靠人数取胜到目前更依赖科技进步来实现发展,这些改变都使得我们近年内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某些传统用人数量较多的单位还出现大量岗位削减的现象,例如,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近年来都实行了精兵简政,用人数量锐减。这样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数量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数量出现较大的差距,大量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短期内难以缓解。
(二)教育改革滞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相比较于我国经济改革的大刀阔斧,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存在着显著地滞后性。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学校学科建设特别是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校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单位根本没用,进入单位后都要重新学习,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再者,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外部发展规律表明其发展规模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紧密联系;而高等教育也有其内部自身的规律,据统计,1999年扩招之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平均每年递增8.9%,这一增长点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基本相一致,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并没有出现。但随后教育发展政策从平稳发展转换为积极发展,这场类似“大跃进”式的高校扩招是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经济发展是最后的受益者,但教育自身却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生源的扩招容易进行,但包括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却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不健全问题突出,从而最终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没有形成完善的传承体系,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更换频繁,并且前后工作人员间的传承指导较少。所以对于高校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来说,每一位就业指导者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可想而知,他们所开展的工作水平与效率是难以让人满意的。并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很少有学校就业部门会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真正掌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第一手资料,这也使得就业指导水平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
其次,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地白热化,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压力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规政策。例如:三支一扶,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预征入伍,特设岗位教师等。但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对这方面的了解很少。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解读以及分析国家的相关就业促进政策,很多毕业生对国家推动就业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即使知道一些,都是片面的,不够深入。因此毕业生大多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正因为如此,学生得不到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也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在职业选择与准备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学生虽然积极投递简历,但缺乏针对性,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了无影讯,即使一时成功,也很容易出现跳槽或是离职现象,难以实现稳定就业。
二、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工作经验传承
要想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解读,到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定位,再到琳琅满目的就业信息的选择,都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解分析能力。当然,学生能力的高低也能够充分反映出其所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能力的高低。如何能够提高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水平?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学校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最终检验,并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反过来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其次,高校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毕业生工作的重心,围绕着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开展与就业有关的相关管理工作,例如建立就业信息网,从国家政策到招聘信息都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再者,就业部门可以进一步细化工作,成立就业服务小组,多利用微信、QQ等学生熟悉的方式,为学生发布他们所需要的就业信息。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栏等传统宣传阵地,向学生做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宣传。 (二)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想要学生提高就业率,除了毕业前夕必不可少的就业指导,平时学生就业意识的养成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才是治本的方式。从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要着手开展这项工程。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与社会时代接轨,除了纯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要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指导进入单位后用处不大,一切要从新开始学习。其次,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多注重关于就业知识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人往往是因为有了清晰地目标才会更加有动力去学习。通过对职业发展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清晰地目标指导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以来,学生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学习,为日后成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再者,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作用,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建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社会接触。
(三)树立服务学生、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对象的核心是在校所有学生,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尽其所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一方面,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要掌握学生当前的状态,了解学生就业的理想,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笔者认为,开展问卷调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和就业倾向。并且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联系用人单位,开展招聘活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者需要用真心、细心和耐心,为学生就业提供最真诚的帮助,有时更需要动用全校的力量共同参与,开拓就业资源。
(四)鼓励大学生创业 开辟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创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高校应与政府共同努力,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是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就业离不开成功的创业,因为成功的创业解决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到更多的人。在当今社会,创新才是最鲜活的生命力,大学生具有知识、观念、信息、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大学生应当要有充分的自信心,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身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高校针对这种情况也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创业培训,培养出各个行业的创业者,这样以来不仅开辟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刘洪采.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2] 夏春胜.挑战与突围:浙江大学生就业创业对策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3] 王晓政.试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