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多,教学任务量大,教学内容繁杂且更新缓慢,未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优化教材和教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以下对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课堂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增长点,也是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平台。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质量,推动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发展。所以,在现阶段的信息技術课堂上,教师也应当主动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调整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育框架,以便在践行新模式中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更高效。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开始教师先提示学生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辨认方向的?以什么方法进行的?提示过后学生三三两两地陆续说出一些答案,但都不太准确,接下来我们给学生播放课件,学习的第一个模块是“东南西北”,该环节让学生意识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北斗星的朝向,以及指南针的方向朝向有什么科学依据,另外对于树的年轮问题等等,教会学生初步认识到方向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的部分的紧密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简单地辨认一些方向指标。接下来进入到第二个模块,即想做环节,让学生列举出一些周末想去干的事情,比如购物、去敬老院、去动物园等等,但是去这些地方一定要乘车,乘车路线怎么确认呢?是不是应该首先确认方向呢?经过一连串的询问练习之后,学生基本就可以辨别出路线的始发方向,对前面一个环节了解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地巩固。最后一个环节,教学生趣味性联想,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事物能和方向指标搭上边呢?例如,看地图,出行走路,商场里面楼层之间有方向标示,公路上有路标等等,可以教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也可以教学生几个人就近行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叫每个小组一个代表,陈述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教师再把他们讨论得到的结果在课件上面通过幻灯片进行演示确认,幻灯片能将实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综合起来,然后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大脑中联想的事物有一个动态化的确认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记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搭建一个由不同的资料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自然而然地,其学习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二、巧设课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环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科目有很多理论性知识,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但如果学生错过了课堂讲解,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合适的手段优化课堂导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浏览网站获知识”一课,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浏览网页、保存网页中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从实际探究中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合适的情境:小明喜欢看动画片,但不知道怎么保存网页,第二天再想看的时候就找不到了,同学们,你们能给小明出个主意,告诉他应该怎样保存网页吗?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网页保存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实现高效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实现寓教于乐。
三、利用微课,自主学习
预习活动是一项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会事先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伴随着自己的理解走进新课之中,认识新课的知识。然而,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预习资源有限,学生只能通过翻看教材的形式,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理解,显然,这样的预习方式并不能让学生获得理想中的预习结果。所以,在微课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后,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利用微课更新传统教育模式,丰富学生的预习形式。
结束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要建立在运用电脑的基础上,学生上课时既要面对教师这个教授者,又要主动利用计算机这个学习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独立学习的空间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才能紧跟教师的引领,进而领会知识、掌握技能。与此同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动手操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操作,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减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2]傅吉麟.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2021(13):3-4.
[3]郑晓丽,陈文真.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1):100-101+110.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课堂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增长点,也是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平台。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质量,推动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发展。所以,在现阶段的信息技術课堂上,教师也应当主动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调整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育框架,以便在践行新模式中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更高效。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开始教师先提示学生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辨认方向的?以什么方法进行的?提示过后学生三三两两地陆续说出一些答案,但都不太准确,接下来我们给学生播放课件,学习的第一个模块是“东南西北”,该环节让学生意识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北斗星的朝向,以及指南针的方向朝向有什么科学依据,另外对于树的年轮问题等等,教会学生初步认识到方向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的部分的紧密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简单地辨认一些方向指标。接下来进入到第二个模块,即想做环节,让学生列举出一些周末想去干的事情,比如购物、去敬老院、去动物园等等,但是去这些地方一定要乘车,乘车路线怎么确认呢?是不是应该首先确认方向呢?经过一连串的询问练习之后,学生基本就可以辨别出路线的始发方向,对前面一个环节了解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地巩固。最后一个环节,教学生趣味性联想,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事物能和方向指标搭上边呢?例如,看地图,出行走路,商场里面楼层之间有方向标示,公路上有路标等等,可以教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也可以教学生几个人就近行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叫每个小组一个代表,陈述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教师再把他们讨论得到的结果在课件上面通过幻灯片进行演示确认,幻灯片能将实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综合起来,然后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大脑中联想的事物有一个动态化的确认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记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搭建一个由不同的资料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自然而然地,其学习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二、巧设课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环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科目有很多理论性知识,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但如果学生错过了课堂讲解,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合适的手段优化课堂导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浏览网站获知识”一课,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浏览网页、保存网页中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从实际探究中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合适的情境:小明喜欢看动画片,但不知道怎么保存网页,第二天再想看的时候就找不到了,同学们,你们能给小明出个主意,告诉他应该怎样保存网页吗?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网页保存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实现高效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实现寓教于乐。
三、利用微课,自主学习
预习活动是一项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会事先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伴随着自己的理解走进新课之中,认识新课的知识。然而,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预习资源有限,学生只能通过翻看教材的形式,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理解,显然,这样的预习方式并不能让学生获得理想中的预习结果。所以,在微课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后,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利用微课更新传统教育模式,丰富学生的预习形式。
结束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要建立在运用电脑的基础上,学生上课时既要面对教师这个教授者,又要主动利用计算机这个学习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独立学习的空间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才能紧跟教师的引领,进而领会知识、掌握技能。与此同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动手操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操作,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减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2]傅吉麟.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2021(13):3-4.
[3]郑晓丽,陈文真.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1):10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