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于近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旨在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通过何种途径“走出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视角,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一般性策略和辅助性策略两个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整体经济的前进势头有所弱化,不再具备高速增长的特征,而是趋于稳健,大部分行业都将进入发展的稳定期,产业趋于成熟。供给侧改革正在进行,市场主体都积极地配合国家进行去产能工作,将落后的产业相继淘汰掉,对原有的产业模式进行集约化、数字化改造,提升科技含量。同时,更多国内企业开始开展对外服务贸易业务,增加其海外投资,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企业对外“走出去”的浪潮更加踊跃。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路径现状
1.国际贸易渠道
所谓国际贸易渠道,指的是一国的外向型企业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对外贸易,将国内的产品通过国际贸运输出口到国外,赚取国际利润,帮助国内企业甩掉过剩产能,输出难以消化的多余产品与服务,为一国“走出去”提供有利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该渠道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被普遍采用。
2.国际投资渠道
国际投资渠道也是一种可靠的途径。对外直接投资指外向型企业通过机器、厂房等实物资产的海外配置,就地取材进行生产经营,在当地销售,获取利润。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数额来看,该年我国境内企业对外进行投资的对象涉及160多个国家,交易对手企业几近8000家,投资总额达到1700美元之多,同比增长44.1%。
3.跨国并购渠道
跨国并购渠道是近年来愈发流行的企业“走出去”路径。所谓跨国并购,指的是国内企业进行国际兼并与收购,将外国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股权购买,之后将我国国内公司的资产注入被收购公司,使得被收购公司获得新的生命力,能够进行正常经营,但是经营业务会因收购方而定。如此一来,不仅壮大了收购方企业,更使得国外垂死企业获得新生,是一种双向利好。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路径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思维缺乏
大多数国内企业都采取落后、传统的经营思维,忽略了战略性导向的制定,企业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盈利,但在国际市场上,遵守国际章程往往比赚取利润更重要。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过于短视,把享受国家政策照顾作为其发展的方向,将精力集中于转移、淘汰废旧设备上,实则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了阻碍。
(2)企业国际化适应性差
国内企业在实施对外经济活动的同时,往往带着本国的行为印记,而诸多本国企业在国内生产经营时本来就缺乏国际化思维,其行为往往只能够符合本国的标准,难以适应国际化的经营条件。在出口产品的过程中,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频频遭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阻挡,究其原因,是其产品或服务不符合国际标准。尽管“绿色贸易壁垒”有贸易保护主义之嫌,但是本国产品质量问题必然是首要因素。
(3)境外投资过于盲目
市场配置资源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盲目性也是市场配置资源带来的一大问题。大多数企业都想抓住对外贸易的黄金政策,进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直接与间接投资,赚取收益。然而,众人的思维往往会形成盲目跟风的潮流,使得众多企业均进入相同的投资领域,最终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白热化,平均收益水平降低,金融套利空间缩小,最终被消除。
(4)产业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内地企业的产业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低下。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大多规模较小,没有高知名度的品牌,在市场上融资难度较大。。如下表所示,2008至2014年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虽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趋势不明显,且占比一直不高,表明我国企业的科研创新力度还不够。
2.我国企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缺乏长远管理理念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利润驱使下极容易产生“近视效应”。“一带一路”是個长期战略,其目的并不是谋取眼前利益,而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长久的经济基础,因此,企业应当调整其经营战略使之与国家战略一致,但目前诸多企业的管理层并不具备长远管理理念,导致企业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
(2)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经济主体与其交易对手在市场信息中知晓程度的不同,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发展阻碍。在国际经营过程中,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全面会导致企业对国际市场形势的把握不够准确,企业制定的“走出去”路径达到的效果往往会与预期出现偏离,导致其出现盲目投资,难以分辨出投资标的质量的好坏。
(4)政府缺乏配套法律政策的设计
当下企业需要提升时刻遵循相关国际政策的意识,这需要依靠政府的规范与引导。目前政府在对外贸易企业行为规范方面的立法力度尚低,缺乏配套的法律政策设计,例如,农产品出口不合乎卫生检疫制度的情况应当在法律上如何处理,涉及到价值观输出和输入的国际商务活动应当如何界定其法律边缘等等。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结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是个长久的问题。
(5)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当下我国负责企业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官方协会、机构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协会、各地区外经贸企业协会等,分别在对外贸易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作用。然而,不少协会都积极谋取国家战略发展的红利机会,却避开了一些应有的成本负担,拒绝项目资金的提供。国内行业协会本应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慷慨解囊,献计献策,助力企业高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但其最大的作用扔有开发空间。 五、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路径选择
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后,本文在传统路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路径,分别从常规性路径与辅助性路径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1.常规性路径选择
(1) 从参与到主导的路径
所谓“参与”,与国际业务外包有着紧密的联系。服务外包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企业管理策略,通过把自身的非核心业务打包给专门机构承办,企业可以节省很多人力资本和时间成本。我国企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优势,大量参与到国际外包企业的业务外包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经验、获得机遇,待到技术成熟后,通过合理并购或企业合作的方式,将自己的控制权扩大,最终变为企业的主导力量。这种从参与到主导的路径被国内民营企业广泛采用。
(2)基于积累的渐进式扩张路径
绝大部分的国内民营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或,在国际化进程中,靠自身的实力难以获得飞跃式的发展。因此,该类企业通常通过循序渐进的对外商业活动进行经济基础积累,形成体系之后实现“走出去”目标。以华为为例,该企业属于“渐进式”对外开放的典典型,其国际化思路起始于对外出口电子产品、建设基站等实体外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攒经验与客户资源,并将其暴露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实地解决,最终迈向企业国际化的高层次。
(3)基于高成长的跳跃式发展路径
跳跃式发展主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找准机会,在适合的时机通过投资或并购等方式,直接将资产触角扩展到海外。这种方式速度快,成本低,往往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一般采取该种途径进行“走出去”的企业往往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成长性企业或国家支持力度较大的资源类企业,该类企业资金要求高,项目多,大多数项目都有高新技术背景,经过跳跃式对外扩张,往往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4)以总部为立足点的扩张经济路径
该途径主张某地区利用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资源之便,将众多集团、企业的总部吸引到其领域内安置,并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移至相对优势明显的其他地区,而总部只负责宏观管理与调配,不再负责具体的生产与制造。之所以进行总部经济安排,是因为总部经济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税收优势、政策优惠、客户群体优势等众多发展便利。该模式具体步骤有三,首先,在国外开办科研所,利用实地考察的便利充分研究其市场状况,做出可行性分析;其次,在对应的国家或地区设置总部,负责该国家或地区具体的事务管理;最后,将企业的国际化生产链条连接起来,加大控制力度,将其制造、生产、销售全过程都纳入严格管控之下。
2.辅助性路径选择
(1)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一种有效的产业链打造途径,其主要形式是将核心企业的相关上下游企业都集合在地理相近、资源共享的某个区域,进行联合生产,如此一来可以节省成本,提升效率,还能获得最为便利的产业链讯息。该方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一种路径,是因为企业在与国际上其他行业的公司存在互补行为时,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跨国产业链的流通,达到国际化的目的。
(2)科技、人才转移
通过科学技术的对外交流,可以将本国技术对外延伸,也可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例如,我国的通讯企业将基站建设、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传播到西亚丝路沿线地区,为当地培养一批技术员工,不仅能够获得培训费收入,还能够吸取当地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同时,将其国内具备管理经验的核心人员派驻到国外子公司、分公司或合作企业的内部进行交换工作,加强不同单位之间的人员流通,使得本部的人力资源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对外经营管理控制权或信息持有权。该路径可以作为常规路径的一种有效补充。
六、总结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推出和实施,作为市场主体的外向型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许多企业来说,“走出去”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会面临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政局变动风险等,因此有必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企业应对利用我国驻外使馆、相关国际组织等以弥补自身的短板,整合资源,降低风险。我国的企业想要做好对外经营与投资,必须在把握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基础之上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不断努力,为自身创造更多发展的美好前景。(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整体经济的前进势头有所弱化,不再具备高速增长的特征,而是趋于稳健,大部分行业都将进入发展的稳定期,产业趋于成熟。供给侧改革正在进行,市场主体都积极地配合国家进行去产能工作,将落后的产业相继淘汰掉,对原有的产业模式进行集约化、数字化改造,提升科技含量。同时,更多国内企业开始开展对外服务贸易业务,增加其海外投资,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企业对外“走出去”的浪潮更加踊跃。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路径现状
1.国际贸易渠道
所谓国际贸易渠道,指的是一国的外向型企业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对外贸易,将国内的产品通过国际贸运输出口到国外,赚取国际利润,帮助国内企业甩掉过剩产能,输出难以消化的多余产品与服务,为一国“走出去”提供有利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该渠道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被普遍采用。
2.国际投资渠道
国际投资渠道也是一种可靠的途径。对外直接投资指外向型企业通过机器、厂房等实物资产的海外配置,就地取材进行生产经营,在当地销售,获取利润。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数额来看,该年我国境内企业对外进行投资的对象涉及160多个国家,交易对手企业几近8000家,投资总额达到1700美元之多,同比增长44.1%。
3.跨国并购渠道
跨国并购渠道是近年来愈发流行的企业“走出去”路径。所谓跨国并购,指的是国内企业进行国际兼并与收购,将外国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股权购买,之后将我国国内公司的资产注入被收购公司,使得被收购公司获得新的生命力,能够进行正常经营,但是经营业务会因收购方而定。如此一来,不仅壮大了收购方企业,更使得国外垂死企业获得新生,是一种双向利好。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路径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思维缺乏
大多数国内企业都采取落后、传统的经营思维,忽略了战略性导向的制定,企业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盈利,但在国际市场上,遵守国际章程往往比赚取利润更重要。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过于短视,把享受国家政策照顾作为其发展的方向,将精力集中于转移、淘汰废旧设备上,实则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了阻碍。
(2)企业国际化适应性差
国内企业在实施对外经济活动的同时,往往带着本国的行为印记,而诸多本国企业在国内生产经营时本来就缺乏国际化思维,其行为往往只能够符合本国的标准,难以适应国际化的经营条件。在出口产品的过程中,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频频遭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阻挡,究其原因,是其产品或服务不符合国际标准。尽管“绿色贸易壁垒”有贸易保护主义之嫌,但是本国产品质量问题必然是首要因素。
(3)境外投资过于盲目
市场配置资源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盲目性也是市场配置资源带来的一大问题。大多数企业都想抓住对外贸易的黄金政策,进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直接与间接投资,赚取收益。然而,众人的思维往往会形成盲目跟风的潮流,使得众多企业均进入相同的投资领域,最终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白热化,平均收益水平降低,金融套利空间缩小,最终被消除。
(4)产业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内地企业的产业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低下。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大多规模较小,没有高知名度的品牌,在市场上融资难度较大。。如下表所示,2008至2014年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虽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趋势不明显,且占比一直不高,表明我国企业的科研创新力度还不够。
2.我国企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缺乏长远管理理念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利润驱使下极容易产生“近视效应”。“一带一路”是個长期战略,其目的并不是谋取眼前利益,而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长久的经济基础,因此,企业应当调整其经营战略使之与国家战略一致,但目前诸多企业的管理层并不具备长远管理理念,导致企业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
(2)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经济主体与其交易对手在市场信息中知晓程度的不同,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发展阻碍。在国际经营过程中,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全面会导致企业对国际市场形势的把握不够准确,企业制定的“走出去”路径达到的效果往往会与预期出现偏离,导致其出现盲目投资,难以分辨出投资标的质量的好坏。
(4)政府缺乏配套法律政策的设计
当下企业需要提升时刻遵循相关国际政策的意识,这需要依靠政府的规范与引导。目前政府在对外贸易企业行为规范方面的立法力度尚低,缺乏配套的法律政策设计,例如,农产品出口不合乎卫生检疫制度的情况应当在法律上如何处理,涉及到价值观输出和输入的国际商务活动应当如何界定其法律边缘等等。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结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是个长久的问题。
(5)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当下我国负责企业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官方协会、机构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协会、各地区外经贸企业协会等,分别在对外贸易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作用。然而,不少协会都积极谋取国家战略发展的红利机会,却避开了一些应有的成本负担,拒绝项目资金的提供。国内行业协会本应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慷慨解囊,献计献策,助力企业高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但其最大的作用扔有开发空间。 五、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路径选择
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后,本文在传统路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路径,分别从常规性路径与辅助性路径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1.常规性路径选择
(1) 从参与到主导的路径
所谓“参与”,与国际业务外包有着紧密的联系。服务外包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企业管理策略,通过把自身的非核心业务打包给专门机构承办,企业可以节省很多人力资本和时间成本。我国企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优势,大量参与到国际外包企业的业务外包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经验、获得机遇,待到技术成熟后,通过合理并购或企业合作的方式,将自己的控制权扩大,最终变为企业的主导力量。这种从参与到主导的路径被国内民营企业广泛采用。
(2)基于积累的渐进式扩张路径
绝大部分的国内民营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或,在国际化进程中,靠自身的实力难以获得飞跃式的发展。因此,该类企业通常通过循序渐进的对外商业活动进行经济基础积累,形成体系之后实现“走出去”目标。以华为为例,该企业属于“渐进式”对外开放的典典型,其国际化思路起始于对外出口电子产品、建设基站等实体外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攒经验与客户资源,并将其暴露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实地解决,最终迈向企业国际化的高层次。
(3)基于高成长的跳跃式发展路径
跳跃式发展主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找准机会,在适合的时机通过投资或并购等方式,直接将资产触角扩展到海外。这种方式速度快,成本低,往往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一般采取该种途径进行“走出去”的企业往往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成长性企业或国家支持力度较大的资源类企业,该类企业资金要求高,项目多,大多数项目都有高新技术背景,经过跳跃式对外扩张,往往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4)以总部为立足点的扩张经济路径
该途径主张某地区利用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资源之便,将众多集团、企业的总部吸引到其领域内安置,并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移至相对优势明显的其他地区,而总部只负责宏观管理与调配,不再负责具体的生产与制造。之所以进行总部经济安排,是因为总部经济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税收优势、政策优惠、客户群体优势等众多发展便利。该模式具体步骤有三,首先,在国外开办科研所,利用实地考察的便利充分研究其市场状况,做出可行性分析;其次,在对应的国家或地区设置总部,负责该国家或地区具体的事务管理;最后,将企业的国际化生产链条连接起来,加大控制力度,将其制造、生产、销售全过程都纳入严格管控之下。
2.辅助性路径选择
(1)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一种有效的产业链打造途径,其主要形式是将核心企业的相关上下游企业都集合在地理相近、资源共享的某个区域,进行联合生产,如此一来可以节省成本,提升效率,还能获得最为便利的产业链讯息。该方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一种路径,是因为企业在与国际上其他行业的公司存在互补行为时,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跨国产业链的流通,达到国际化的目的。
(2)科技、人才转移
通过科学技术的对外交流,可以将本国技术对外延伸,也可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例如,我国的通讯企业将基站建设、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传播到西亚丝路沿线地区,为当地培养一批技术员工,不仅能够获得培训费收入,还能够吸取当地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同时,将其国内具备管理经验的核心人员派驻到国外子公司、分公司或合作企业的内部进行交换工作,加强不同单位之间的人员流通,使得本部的人力资源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对外经营管理控制权或信息持有权。该路径可以作为常规路径的一种有效补充。
六、总结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推出和实施,作为市场主体的外向型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许多企业来说,“走出去”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会面临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政局变动风险等,因此有必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企业应对利用我国驻外使馆、相关国际组织等以弥补自身的短板,整合资源,降低风险。我国的企业想要做好对外经营与投资,必须在把握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基础之上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不断努力,为自身创造更多发展的美好前景。(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