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阅读:以游戏的方式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cm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阅读与游戏牵手,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涵咏文字,在语言感悟中发现、创造。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以完成作业单、设计跳棋、创编故事、看电影等形式,聚焦整体把握;通过“连环式”辩论等形式,关注细节打磨;以绘画、表演、书写等形式,实现形象重塑。
  关键词:班本阅读游戏的形式整体细节形象
  近些年流行的童玩课程关注儿童的动手动脑,突出儿童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启迪智慧和灵感,让儿童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我们的班本阅读汲取了童玩课程的精髓,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阅读与游戏牵手,让学生以游戲的方式涵咏文字,在语言感悟中发现、创造。以我所教班级近期所读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进行说明。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中,作者杨红缨向学生大力推荐了《鲁滨逊漂流记》一书。其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插图,深深吸引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本书的上榜理由“学会生存”,更挑动了每个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他们纷纷拿起这本书,一下课就爱不释手、津津有味地阅读着,兴致勃勃地交流着。阅读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将游戏的方式融入,带着学生走向了阅读深处……
  一、聚焦整体把握
  阅读进行到一阶段后,我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专门做了统计。从图1可以看出:全班48名学生中,读《鲁滨逊漂流记》一书达三遍以上的有17人,其中读了三遍的男生有6人,女生有4人;读了四遍的男生有2人,女生为零人;读五遍的男生有5人,女生也为零人。可见,男生对此书的喜爱程度远高于女生。
  对于该书如此吸引男生的原因,我认为应该不仅仅在于作者杨红缨的推荐,说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带着好奇,我又对此作了进一步调查,并做了统计图(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出于对故事情节的痴迷,对人物的喜爱,很多男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交流调研发现,62.5%的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比较感兴趣。《鲁滨逊漂流记》一书曲折的故事情节,是引发学生兴奋点的催化剂,也是他们课间生活津津乐道的谈资。为了让故事情节从书本走到学生心中,能够整体把握故事梗概,笔者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一份关于“男孩子的梦”的作业单(如图3)。
  这份作业单虽然简单,但能初步引导学生将鲁滨逊航海途中遭遇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一一罗列出来,进而明确他的航海梦想,并梳理出他为了实现梦想不断付出的努力,进而从整体上把握鲁滨逊怀揣梦想、不愿妥协与屈服的勇气与精神。在完成作业单的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作业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个性化阅读。
  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开动脑子,竟然创造性地设计出了“鲁滨逊漂流记”跳棋,将鲁滨逊航海途中的困难设置为滞行或后退的理由,将克服困难的办法变为前行或跳行的依据。他们自信地安排、经历鲁滨逊的冒险经历,并用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出来,体验自己创造的快乐。一二三的数字象征着航行的顺利,也寄托着人物梦想的追求。
  在自行设计的跳棋陪伴下,课间,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有因为骰子数字大的开心,有得意于顺利过关卡的喜悦,有恼怒于一次次的后退。喜也好,嗔也罢,都是学生因快乐阅读而起的由内而外的收获。他们享受着游戏的愉悦,经历着精神的洗礼。
  除此之外,我还和学生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视频再现、语言描述创设故事的情境,创编故事“和鲁滨逊一起去漂流”。在自创自编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深入领会“学会生存”的深刻意义。我还和学生一起看《鲁滨逊漂流记》的电影,随着鲁滨逊的脚印去漂流,寻找情感的共鸣,加深对他的认识与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这些蒙眬的认识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进而转化为激励自己前行的精神力量。
  二、关注细节打磨
  课间,在教室前面的走道上,偶尔听到两个女生在议论:“鲁滨逊生活的岛应该叫什么岛呢?”“我觉得应该叫‘绝望岛’”,其中一个发表意见。“我觉得应该叫‘幸福岛’”,另一个不服气地回应。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声音越来越高,争得面红耳赤。她们两人的分歧在于:一个认为鲁滨逊刚到岛上时,感到没有活下来的希望,所以叫绝望岛;另一个则认为鲁滨逊后来不但没有死,还在岛上开荒种地,做到了丰衣足食,还救了几个人,收了仆人,所以应该叫幸福岛。
  我读原著时并没有留意这个细节。两个学生的辩论引发了我的兴趣:同样一座岛,竟然会有不同的名字,其中的原因颇有探究价值。因此,我故意抛出关于“小岛名字”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讨论。有几个学生立刻手忙脚乱地开始翻书,教室里“沙沙沙”地响成一片。“同意叫绝望岛的同学请举手!”“唰!”小手如林。“同意叫幸福岛的同学请举手!”无人应答,只有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当然,不管学生意见如何,答案还要在书中找。于是,学生再次打磨细节,展开辩论,他们发现,鲁滨逊生存的小岛一开始可以叫绝望岛,后来可以叫幸福岛。于是,他们又将辩论转变为讨论:为什么先叫绝望岛,后来又改名叫幸福岛?通过再读交流,学生开始陈述事实依据,以自己的理解再现鲁滨逊当时的心境。的确,境由心生:因为孤独无助,所以绝望;因为心怀梦想,所以幸福。有了这样的认识,很快学生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辩论,话题为:面对同一座小岛,鲁滨逊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心情,到底是他改变了这座小岛还是这座小岛改变了他?经过“开荒种地”“饲养家畜”“智救野人”等多方论据的支撑与较量,学生更深层地体会到了鲁滨逊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张力。
  更有意思的是,在辩论过程中,男、女生还对鲁滨逊所住的小岛也做了探究。男生中有人说:“现在要买一座岛屿少则也要数千万元。鲁滨逊白白得到一座岛,并在这里开垦、种植、饲养,甚至还颁布了此岛的宪章和刑法,像国王一样,多好!”随即就有男生附和道:“是啊,白捡了一座价值连城的岛,还能享受海岛风情,这样的世外桃源,真让人羡慕!”女生则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她们认为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得很凄惨,并举出在岛上随时都有可能丧命等诸多案例进行说明。还有几个女生将鲁滨逊的悲惨生活列出了清单:第一,物质上缺衣少食,一切都必须自给自足;第二,精神上孤独寂寞,他很想念家人,常常不快乐;第三,岛上险象环生,天气状况不定,时常有吃人的野人出没……也有部分男生认为,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是“因祸得福”,这源于他肯主宰自己的命运,总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努力为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奋斗……虽然辩论双方意见想左,火药味十足,但大家最终还是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鲁滨逊的生活有值得开心的地方,他很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却也挺心酸,因为在各种看似丰富的生活表象之下,隐藏着鲁滨逊难以排解的孤独,虽然他以写日志的方式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试图改变自己的孤独状态,但某种程度上讲,他已经被飞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所抛弃,英雄情结让他成为一名悲剧式人物。   这场“连环式”的辩论,让我和学生在对细节的打磨与思维的持续生发中深入思考人物角色和人生,感受人性的真诚,可谓收获连连。
  三、追求形象重塑
  当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滨逊时,我便鼓励他们用绘画作品将他描绘出来。学生笔下的鲁滨逊,有皮肤黝黑、满脸络腮胡,但面带微笑、慈眉善目的;有衣衫褴褛、满身泥巴,但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的……虽然样貌各不相同,但不约而同地都面带微笑、斗志昂扬,俨然一个胜利者、一个英雄,甚至还会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在他温情的注视下,臂弯里可爱的婴儿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另外,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们还用表演的形式走近鲁滨逊。我建议学生选择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情节,想象和鲁滨逊一起去漂流的生活,并进行创造性的表演。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最喜欢了,他们有的展现了捕获时的兴奋,有的表现了遭遇野人侵犯时的惶恐,有的表现了他和朋友共餐时的大快朵颐……有的裹起了家里的被单,有的舞起了玩具手枪,有的跳起了印第安人的舞蹈,现场气氛热闹自由、无拘无束。笑过之后,我们又陷入了沉思。学生让想象静静地流淌,用心再造自己心中的荒岛世界,用文字重塑自己眼中的鲁滨逊——
  (1)在种菜过程中,鲁滨逊教了星期五许多知识,此时鲁滨逊并没有把星期五当成仆人,而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得到这种待遇,星期五既开心又感动。种完菜,俩人坐在一起看海上的风景,看美丽的夕阳。此时,他们都感到非常幸福。这样的岛上生活,温馨而又幸福。
  (2)鲁滨逊把星期五当作仆人,蔑视他,让他住在最外面,不教给他核心知识,而是给他灌输一些错误知识,为的是更好地统治他,就像当年俄国企图扼杀波兰文化一样。他害怕土著人,但他统治的念头却没有停止,鲁滨逊的岛屿其实就是一个帝国,他是君王,凌驾于一切法律和条约之上。
  (3)有一天,鲁滨逊要去捡战利品,发现了一只母山羊。在母山羊附近,蹲着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他没有理它,继续往前走,但小山羊却一直跟着他走,一直走到营地。对于这位突如其来的客人,鲁滨逊并没有残忍地杀害它,而是为它搭了一个羊圈,并且每天给它充足的食物。在一个和其他生物共生的孤岛上,鲁滨逊展现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4)鲁滨逊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一个人就能舒适地生活,他的自由是纯粹的,但也是冷酷的。他把摩尔人推下水,把佐立卖了,甚至让捕获的西班牙人监督、指挥星期五和他父亲工作。也许,在鲁滨逊的心里,始终有这样的想法:要想获得并保持这样的自由,就要有杀人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当后来在岛上发现了奇特的脚印,鲁滨逊以为是野人或魔鬼找到了岛上,便毫不犹豫地准备好火药,准备随时开枪射杀。可以说,鲁滨逊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悲剧代表。
  (5)在我心中,鲁滨逊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他果断地抛弃家庭、社會以及世俗的牵绊,毅然决然地做冒险者。当遇到困难时,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奋力与自然、与自我做斗争。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他创造了新的人生,也为他人创造了新的人生。这样的人生经历,堪称卓绝。
  (6)当我真正走进鲁滨逊时,忽然从心底萌生出一丝悲哀。生活在新世界里的我们,更多地被关爱包围着,遇到困难就容易一蹶不振。了解了鲁滨逊人生经历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如何学会生存?我们该如何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挣脱思想樊篱的勇气。
  ……
  经历了这样的文字洗礼,学生从鲁滨逊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也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做了很多反思,感觉增长了很多成长的勇气和信心。读《鲁滨逊漂流记》,学生和鲁滨逊一起成长了。
  班本阅读,以游戏的方式,将“动”“玩”“趣”等丰富的生活元素融入文字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质疑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在丰富精神家园的同时,促使他们用独有的视角开始美好的精神之旅,尽享属于童年的阅读快乐与自由。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文本和寓言的“语文”价值,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故事+道理”的独特魅力,教出寓言别样的美。在对故事的理性审视中探究思维之美,在对基本特点的精准把握中探寻形象之美,在對言语形式的比较辨析中发现表达之美,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寓言故事的美,感悟到寓言故事的理。  关键词:寓言教学思维之美形象之美表达之美  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寓言往往在“可笑而又发人
期刊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素材,有效地刺激、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从而方便地理解物理知识。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实验资源(比如自制教具实验、改进传统实验),创设现实情境(比如生活、生产、科技情境),利用现代技术(比如图片、动画、视频),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直观地展
期刊
一、两次教学尝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形象地体现出了蝴蝶灵动的神态。课后练习也特意将这句话挑出来让学生品读,旨在让他们体会动词的恰当运用。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将原句改为“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让学
期刊
摘要: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首先利用丰富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抽象出常见的几何体,由此引出重点学习的棱柱和棱锥,并且尝试表述其特征,定义其内涵;其次再利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提炼出点、线、面元素,由此引出棱柱和棱锥的构成要素,并且进一步认识棱柱和棱锥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总结性分类,加深认识;最后,通过基础练习的过渡,设计两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操作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几何体
期刊
摘要:单元教学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和规定性。单元知识结构强调“单元内”和“单元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确定单元知识结构能够帮助教师从纵向和横向上准确把握本单元应该教什么,整体构建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课标要求、学科知识、教材体系、单元整体四个方面来确立。  关键词:单元教学知识结构单元整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教材内某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学校提出“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支点。“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品德素养的培养;“自我建构”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素养课堂 自我建
期刊
摘 要:“世界咖啡馆”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对其中核心方法多轮对话的吸收,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尝试建立“古诗咖啡馆”,创新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指导课。其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置、教学细节的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关键词:“世界咖啡馆” 古诗咖啡馆 古诗阅读教学设计  前文有述,“世界咖啡馆”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助
期刊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期待就开始了。  我在一些课上观察到,教师提出问题后,眼睛就急急忙忙地扫视教室,寻找能答出问题的学生,而学生刚开始思考,或是正在思考,教师寻找的目光,有可能让他们无法保持平静地思考。  我在讲台上站了半辈子,我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能看到学生的神态。有些学生神情总是很平静,有些会表现出困惑,也有些总是微笑,有的甚至喜形于色。我熟悉自己的学生,但未必能准确地判断他目前
期刊
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是继建构主义理论之后又一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的心理学理论。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教学路径有:激活图式,减轻内在认知负荷;设置坡度,减轻外在认知负荷;建立模型,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关键词:认知负荷图式坡度模型  一、 认知负荷理论概述  认知负荷理论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斯威勒(J.Sweller)于20世纪8
期刊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意志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作业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且有时反复出现。通过分析,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两类:习惯方面和思维方面。为提升学生作业质量,教师应做到:重习惯,引导学生“向优”“变优”;重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关键词:作业习惯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意志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作业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