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时空中获得教养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1983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说》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苏教版高中教材将其收录于必修一第二主题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为讲读篇目。这一课教学分为7个环节,归纳起来,流程依旧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教学没有拘泥于虚实词、文言句式、翻译、默写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完成的内容,而是透过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灵魂。
  关键词:师说文言教养高尚灵魂
  一、课堂实录
  【环节1】 读懂题目,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今天,我们共同赏读传统文言名篇《师说》。(板书课题:师说)谁能说一说,这个题目应该如何理解?
  生这个题目中包含了几方面的信息。首先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说”,因为作者韩愈就是李蟠的老师,韩愈写作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诫李蟠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也可以理解为“说老师”,因为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反复强调的,就是老师的重要性;另外,这篇文章还包含了从师学习应有的态度、从师学习的方法、从师学习的意义等复杂的内容。
  师非常精彩。由你的回答,我发现你是一个很会学习的同学,你很善于从文章中提炼要点。现在,你能不能将刚才的发言再提炼一下,用最概括的话语,说出你对“师说”这个题目的理解?注意,不是对课文的理解。
  生说求师的态度、方法。
  师你的意思是说,“师说”这两个字,正确的顺序其实应该是“说师”,是吗?你认为,题目中的“师”,不是指“老师”,而是指“求师的态度和方法”。我的理解正确吗?
  (学生点头表示认同。)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师说”这个题目,不是常规意义的“老师说”,而是说一说老师,说一说从师学习的意义,说一说从师学习的方法等。换言之,题目中的“师”,就是一个拥有多种意义的词汇。“说”呢?如何理解题目中的“说”?
  生“说”不能简单理解为谈一谈、说一说。“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师很好。“说”这种文体的课文,我们学过哪些?
  生《捕蛇者说》。
  生《爱莲说》。
  生《马说》。
  师这几个题目应该如何理解?
  生用现代文的题目来表示,应该是“论捕蛇者”“论爱莲”“论马”。
  【环节2】 把握线索,理顺文本逻辑关联
  师明白了题目的意义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韩愈写作本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可以讨论。
  (学生速读课文,1分钟后,相邻同学间开始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生针砭当时的社会,因为当时的人们都耻于从师学习。
  师嗯,你认为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那么,你觉得韩愈写作本文的最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最根本的……老师,我再想会儿吧!
  师最直接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大家注意,这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一个浅,一个深。
  生这篇文章,是韩愈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这就是直接原因。
  师用课文中的话,如何说?
  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刚才,你是用朗诵的语调给大家读了这段话。我们换一种角度,现在,你就是唐朝的韩愈老先生,我是某电视台的记者,我来采访你,还是这段话,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
  师(扮电视台记者,手持话筒采访)请问韩老先生,您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送给李蟠啊?
  生(仍用朗诵的语调)“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韩愈会用这样的语气语调说吗?你是韩愈老先生啊,不是中学生。想想,韩愈的身份、年龄、语气、语调……琢磨琢磨。
  (学生继续模拟老人的语气语调,用口语叙述的方式陈述该段落。)
  师这就对了,这是生活语言。我们表达意义时,要注意依照不同的用途来处理语气语调。
  师还是这段话,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说,又该怎么表述?请依旧注意语气语调。换个同学来表述。
  生(模拟老人的语气语调)老李家的那个小子啊,可是个好小伙子呢!年纪轻轻的,十七岁,很喜欢文言文,四书、五经啥的,都学了个遍。更难得的是,不赶时髦,拜我做老师,跟在我后面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我喜欢这孩子能按古人的规矩办事,就写了这篇文章送给他……
  (学生的模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师回到课文的最后一段,现在,如果我们把韩愈写作《师说》的直接原因分解成两个点,那么,这两个点分别是什么?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生“不拘于时,行古道”。
  师这里的“古道”是什么?在文章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生我觉得这里的古道,应该是指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你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
  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这是一处,说的是古人善于从师而问。还有吗?
  生“圣人无常师”,也是说的“古道”。
  师“圣人无常师”,把这个意思往下进一步拓展,还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无常师”,那就有什么?
  生有很多的老师。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可以补充的?
  生我认为还有课文第一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另外,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圣人无常师”后面的几个句子,也可以归纳进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是的,“古道”在课文中的内涵还是很丰富的。只是,“从师而学”“从师而问”“以能者为师”等等,都不过是常识。韩愈为什么会对能够“行古道”的李蟠格外赏识?
  生在韩愈生活的时代,这样的常识已经被世人丢弃了。能够“行古道”的人,已经极其稀少,是时代的另类了。所以韩愈才说李蟠“不拘于时”。   师说得真好!李蟠“不拘于时”,所以得到了韩愈的赏识;世人“拘于时”,韩愈自然就要对其进行批判。这样的批判,才是他写作本文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研究一下韩愈是如何批判时俗的。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课文中的“时俗”具体指什么?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环节3】 细节研读,从字句中发现意义
  生“时俗”最典型的病症就是“耻学于师”。具体来说,一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二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三是“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你将课文中“时俗”的三种表现形式都筛选出来了。请你把“句读之不知”这个句子翻译一下,好吗?
  生不了解句读,不能解决心中的困惑,有的人跟随老师学习,有的人不跟随老师学习,小的东西学习了,大的东西遗失了。
  师这个句子的翻译,是否准确体现出了“时俗”的病症?请你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把前面两个宾语前置句很好地翻译出來了。后面的两个“或”应该不正确,一般情况下,两个“或”字连用,应翻译成“有时……有时……”。
  生这个句子翻译时应该调整一下语序。课下注释已经有提示了,应该是——不了解句读,便跟随老师学习;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知识学习了,大的道理却丢失了。
  师两个“或”字,你觉得应该如何翻译?
  生从注释看,两个“或”应该翻译成“有的……有的……”。
  师正确。古代汉语中,“或”虽然很多时候可以翻译成“有的人”,但在这个句子中,翻译成“有的人”,意义便偏离文本内容了。这句话说的是同一个人对待不同知识时是否从师学习的态度,不是不同的人。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语境。
  师除了这三个具体的句子之外,课文第二段的其他语句,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比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样的句子,在文段中有何作用?先请一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师这个句子中,有哪几个重点词汇需要关注?
  生前一句话中的前一个“圣”和“愚”是名词,后一个“圣”和“愚”是形容词。后一句话中的“圣”和“愚”都是名词。另外,两个“之所以”也应该重视,可以翻译成“……的原因”。“出于此”是状语后置,应该翻译成“于此出”,意思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形成”。
  师很好,这个句子中的几个信息点都准确把握住了。你再说说,这个句子在文段中有何作用呢?
  生我认为韩愈是用这个句子揭示“耻学于师”的后果。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是对前面“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两种行为的归纳。古代的圣人已经远远高于普通人了,还从师而问,所以他就更加圣贤。现代的普通人还不从师学习,所以就更加愚笨。这个句子,还是在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师是啊,整篇文章都是在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当然不能跑出这个主题的。区别只在于,有些句子是通过概述列举现象,有些句子是通过议论直接剖析。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
  【环节4】 感悟情怀,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
  师通过对第二段内容的梳理,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韩愈对待“耻学于师”行为的态度。只是,你觉得韩愈是用嘲讽的态度对待此种行为,还是用痛心的态度对待此种行为?下面,请你分别用嘲讽的语调和痛心的语调诵读这段文字,品一品,韩愈会是哪一种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后合作探究。)
  生我觉得韩愈应该是以痛心的态度看待“耻学于师”的行为。因为,只有感到痛心,才会想着改变,才会写这篇文章,用来唤醒麻木的众人。
  生我也觉得是痛心。韩愈希望有很多个李蟠那样的杰出青年出现,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摆脱愚笨,成为圣贤。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所以他很痛心。
  师有没有人觉得是嘲讽?
  生“群聚而笑之”这个细节中应该有嘲讽。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将持有荒唐观点的人的可悲又可耻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对这类人,作者是冷嘲热讽的。当然,对于整个社会风气,更多的可能还是痛心。
  师看来同学们对韩愈的痛心的态度基本认同。痛心,是因为想要挽救,想要改变。不过,问题来了。韩愈生活的时代,了不起的文人很多,比如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等,为什么只有韩愈看到了“耻学于师”的社会病,并站出来大声呼吁?其他人是否也挺身而出与他一起携手呐喊? 请大家先阅读一则材料。
  (投影出示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做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
  师这段文字包含了哪些信息?请归纳提炼。
  生这段文字首先也是写的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现实,接着写了韩愈不顾流俗而招收学生,以及他倡导从师学习的态度与行为,然后写时俗对韩愈的攻击,最后写韩愈得到“狂”的名声。
  师通过这些信息,能发现什么样的隐藏意义?比如,韩愈的行为,支持者多不多?
  生韩愈是孤军奋战,因为文章中说“只有韩愈不顾流俗”。
  师从这段文字看,你觉得柳宗元是否认同韩愈的观点和行为?
  生柳宗元应该是认同韩愈主张的,他写这段文字,其实就是在声援韩愈。
  师是的,柳宗元和韩愈是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两面旗帜,两个人在反对时弊、倡导恢复秦汉文风方面持有大体相同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作用到《师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中,就是柳宗元也同样赞赏“好古文”,也赞赏古人从师学习的好风尚。因为,只有陷于时弊泥潭中的众人都能够像韩愈柳宗元学习,古文运动才能真正形成气候。否则,他们俩便是“光杆司令”了。   【环节5】 变式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的积累
  师柳宗元用文字声援韩愈,柳宗元当然不会写白话文,甚至不会采用中唐时期的常用表达形式来写这段文字。下面考考大家的文言功底,请各学习小组通力合作,将该段文字翻译成文言文。
  (学生哗然,既而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开始合作翻译文句。5分钟后,教师抽检两个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方今之世,不闻有欲为师者,有此念者,人皆笑之,认为狂人。唯愈不顾流俗,冒俗之嘲侮,收后学,作《师说》,且正颜为师。俗之人果群聚而怪之,皆咒骂,肆意诽之。愈因之而得“狂”名。
  生今之世,不曾闻有欲为他人师者,有此念,众则杂言笑之,认为狂人。只愈不避俗,冒俗之笑辱,收门徒,著《师说》,且端正为师。时人果聚而以为怪,皆骂之,尽辱诽。愈由之而得“狂”之名。
  师两个学习小组的翻译都很精彩,基本做到了字字落实、文从字顺。柳宗元是如何写的呢?请看大屏幕——
  (投影出示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师柳宗元的文章,是不是还没有同学们帮他写的文言文好懂?道理很简单,同学们的文言文,是建立在现代白话文的基础上的,更类似于古白话。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注重文句的典雅。他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甚至可能是师从先秦两汉的语言。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只要求大家能大体上读懂一篇文言课文。刚才两个小组展示的文言文,已经符合这样的学习要求了。
  【环节6】 走进文化,探寻获得教养的途径
  师由《师说》和柳宗元对韩愈的评价,我们已经对韩愈这个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相对抽象的问题:韩愈为什么要“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他的精神支柱会是什么?
  生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谈的是教养问题。從这一点出发,韩愈的精神支柱应该是他的教养。
  师教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将它具体化,会包含哪些内容?
  生应该包含学问、理想、人生观。
  师韩愈的学问,我们不必质疑,也无须考证。他的理想与人生观会是什么?从《师说》和韩愈的其他作品中,能归纳出来一些吗?
  生从《师说》看,韩愈的理想应该是纠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大家都回到从师学习的正确道路上。其他的作品好像没学过。
  师韩愈有一首诗歌,我们后面会学习到,题目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投影出示图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图1师诗中的哪一句话,可以回答我们刚才的问题?
  生(齐读)“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给大家说一说。
  生应该是说他想要帮助皇帝做一些事,纠正社会上的各种弊事,所以不会顾惜自己年老体衰。
  师是啊,人活着总是要有所追求的。韩愈心中想着的,就是要为皇帝、为朝廷、为社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这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要尽己之力,革除弊事。这样的精神,在稍早一些的杜甫身上,也同样存在。杜甫也曾在诗歌中表达过这样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想着的也是帮助朝廷革除弊事,整顿世风民俗。从杜甫和韩愈的身上,我们读出了古代文人的一种担当精神,一种社会责任意识。这样的精神与意识,正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延续下来的儒家思想的体现。知不可为而为之。道之所在,千万人吾往矣。拥有了这样的精神,杜甫和韩愈们便走出了个体利益得失的小圈子,走进了“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之中。这些古代文人,这些古代的知识分子,知道健康的社会需要什么,知道自己应该为社会的健康做些什么,有了这样的人,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就因为这,我们应当对他们保持足够的尊敬。
  师千年弹指一挥间,今天,韩愈老夫子批评的现象消失了吗?
  生没有。老师说过的,现在社会的中国人,每年的人均读书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最低的。
  生成年人中的大多数现在都没有“从师学习”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的成年人,包括一些未成年人,多数人不愿意读书学习。就像我们的大多数家长,终日里逼着我们读书,自己却不去读书。这种现象,和韩愈说的还真差不多。
  师两位说的都是实情。有人将当下社会概括为“娱乐至死”的时代,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现象。幸运的是,现在不只是一个人在呐喊,从最高层到民间,很多有识之士都开始倡导全民阅读,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有了这样的呐喊,辅之以越来越多人的积极参与,或许不久的将来,“娱乐至死”就转换为“终身学习”了。
  【环节7】 走进心灵,用文本滋润灵魂
  师快要下课了,哪位同学为大家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这节课老师带领我们理解了文章的题目,抓住“古道”“不拘于时”两条线索,学习了课文内容,翻译了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然后,还根据这个单元的主题,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教养。
  师你的归纳能力挺强,三言两语便把我们这节课的要点拎出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伴随着韩愈老先生,一同走进了中唐的社会,了解了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化学习心理,也感受到了韩愈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要能够要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这篇课文,翻译并背诵这篇经典,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语句,还应该由《师说》以及韩愈本身发现“获得教养的途径”。这途径是什么呢?概况而言,就是一个读书人、一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同学们要知道,并不是读书多的人就能够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的。要做一名知识分子,在知识积淀之外,更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一点,以色列人康菲诺就有很好地阐释。请齐读这段文字——   (投影出示图2。学生齐读。)
  知识分子的五个特征
  1.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问题——都抱有深切的关怀;
  2.这个阶层常自觉有一种罪恶感,因此认为国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
  3.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
  4.无论在思想上或生活上,这个阶层的人都觉得他们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解答;
  5.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变。
  图2师这段文字,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触动?
  生我觉得,概括起来,还是要求读书人具有社会责任心。
  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来都会读大学。当知识越来越丰富时,也应该让我们肩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生我的感触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我想起初中时教室墙上贴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觉得如果能这样去做,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
  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得真好!张载的这四句话,确实为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画了像。人们都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愿意去做这样的良心。只是,真要将它落实到行动中,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祝同学们将来都能以知识分子的形象,立足于社会之中。
  二、教学思考
  《师说》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苏教版高中教材将其收录于必修一第二主题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为讲读篇目。该单元共两个模块三篇选文,第一模块“求学之道”,含《劝学》《师说》两篇经典文言作品,第二模块“经典的力量”,只《获得教养的途径》一篇课文。教材编者确立的单元学习目标,一是要借助三篇课文的学习,引领学生思考诸如“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等宏观问题,了解“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的基本道理。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思想呈现的形式,学习其生动、清晰地阐释事理的方法。
  此种目标定位,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便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必须同步落实两方面的学习目标:既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能够从课文中汲取足够的精神养分,又理清课文的结构,掌握必要的分析论证方法。此外,文言文学习中,对于具体的“言”的关注,也是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教学重点。
  实际教学中,我依照“三度语文”的常规结构形式,将课堂活动区分为7个环节。这7个环节,归纳起来,流程依旧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我始终坚信,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的文言经典,最有资格充当学生的灵魂滋养液。如果学习一篇文言文,只关注了虚实词、文言句式、翻译、默写,实在是一件愧对祖宗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的教法,学生如何应付中高考的文言试题呢?试卷上又不考心灵的事,只考古汉语知识。我以为,这样的担心很多余。一篇文言文,学生阅读下来,本就可以读懂60%以上的字词。再辅之以课下注释,便达到80%以上。有了这80%以上的知识,“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课程目标足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将通过自学便可完成的任务交还学生,不正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吗?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他在自主学习中无法完成的。那些翻一翻资料便能掌握的,为什么非要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去讲解?
  我在课堂上拓展的有关知识分子责任的相关内容,我以为,必不可少。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起雕塑灵魂的重任。这样的重任,又拒绝空洞说教,必须有具体的课文作载体。当我们遇到了《师说》这样的文本时,就应该透过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灵魂。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将这句话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便该用作者的高贵灵魂去影响学生的灵魂。当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思考的火花时,这火花便成了一粒種子,播种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假以时日,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一、两次教学尝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形象地体现出了蝴蝶灵动的神态。课后练习也特意将这句话挑出来让学生品读,旨在让他们体会动词的恰当运用。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将原句改为“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让学
期刊
摘要: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首先利用丰富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抽象出常见的几何体,由此引出重点学习的棱柱和棱锥,并且尝试表述其特征,定义其内涵;其次再利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提炼出点、线、面元素,由此引出棱柱和棱锥的构成要素,并且进一步认识棱柱和棱锥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总结性分类,加深认识;最后,通过基础练习的过渡,设计两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操作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几何体
期刊
摘要:单元教学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和规定性。单元知识结构强调“单元内”和“单元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确定单元知识结构能够帮助教师从纵向和横向上准确把握本单元应该教什么,整体构建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课标要求、学科知识、教材体系、单元整体四个方面来确立。  关键词:单元教学知识结构单元整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教材内某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学校提出“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支点。“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品德素养的培养;“自我建构”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素养课堂 自我建
期刊
摘 要:“世界咖啡馆”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对其中核心方法多轮对话的吸收,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尝试建立“古诗咖啡馆”,创新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指导课。其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置、教学细节的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关键词:“世界咖啡馆” 古诗咖啡馆 古诗阅读教学设计  前文有述,“世界咖啡馆”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助
期刊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期待就开始了。  我在一些课上观察到,教师提出问题后,眼睛就急急忙忙地扫视教室,寻找能答出问题的学生,而学生刚开始思考,或是正在思考,教师寻找的目光,有可能让他们无法保持平静地思考。  我在讲台上站了半辈子,我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能看到学生的神态。有些学生神情总是很平静,有些会表现出困惑,也有些总是微笑,有的甚至喜形于色。我熟悉自己的学生,但未必能准确地判断他目前
期刊
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是继建构主义理论之后又一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的心理学理论。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教学路径有:激活图式,减轻内在认知负荷;设置坡度,减轻外在认知负荷;建立模型,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关键词:认知负荷图式坡度模型  一、 认知负荷理论概述  认知负荷理论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斯威勒(J.Sweller)于20世纪8
期刊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意志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作业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且有时反复出现。通过分析,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两类:习惯方面和思维方面。为提升学生作业质量,教师应做到:重习惯,引导学生“向优”“变优”;重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关键词:作业习惯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意志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作业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期刊
摘要: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阅读与游戏牵手,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涵咏文字,在语言感悟中发现、创造。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以完成作业单、设计跳棋、创编故事、看电影等形式,聚焦整体把握;通过“连环式”辩论等形式,关注细节打磨;以绘画、表演、书写等形式,实现形象重塑。  关键词:班本阅读游戏的形式整体细节形象  近些年流行的童玩课程关注儿童的动手动脑,突出儿童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启迪智慧和灵感,让儿童获
期刊
摘 要: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种内隐的价值,从教学的价值取向角度来看,它处在教学的最高层次,而且越重要的价值,越隐藏在深处。语文教学需把握以下三点:一是立足需求,挖掘文本的情意价值;二是观照策略,挖掘知识价值;三是聚焦表达,挖掘智能价值,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让学生的阅读增值。  关键词:文本价值 情意价值 知识价值 智能价值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种内隐的价值,而且越重要的价值,越隐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