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水平往往是其观念和素质的体现,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问设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师课堂提问琐碎繁杂。抓不住重点,有的则想到什么问什么,随意性很大。这都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引导小学生提问,应在“问什么”和“怎么问”上下功夫,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关键词:课堂;设计;培养;提问
一、巧设激发学习兴趣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改革“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生有较大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我认为教师要有风趣的讲解,新颖的事例,丰富的感情色彩,组织学生探索活动,做教学游戏等都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恩,源于疑,巧妙地提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提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的时候,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这样设问: 大家对《将相和》这篇课文都掌握了吧! 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和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廉颇和蔺相如的人品各是怎样的? 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举手回答。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
二、巧设培养自觉能力提问。
课堂上在教师提出了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经历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的思维过程,一个把人家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的理解消化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必然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机,在听录音之前,我微笑地对同学们提“你们听录音的时候看谁能从录音中找出优美的描写,然后用铅笔作记号,看谁做得好。”听完录音后,我就说:“同学们,你们听了什么,请尽情发表你们的看法。”于是同學们都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描写漓江的水的那个自然段好,有的说写桂林的山的那个然段更好,还有最喜欢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两个排比句。看到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我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不能说出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呢?”同学们听后,又积极动脑筋来,理解课文就这样顺利地展开了。只要同学们说出的观点正确的,我都微笑着点头表示认同,因而同学们也就更爱动脑筋。
三、巧设系统性提问。
引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往往需要设计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切繁杂零乱,难以收拢,而应当有纲有目,纲举目张。“纲”是指一段的大问题,“目”是指大问题里包含统领问题,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了学习这篇课文的问题系统,这样设计符合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如教学四年级课文《金色的鱼钩》可以设计题:“老班长为什么不准小梁把他哽咽鱼骨的事说出来呢?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而不用‘老班长’呢?”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再设计如下小问愿知道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老班长病倒了,为什么不肯吃鱼汤? 如果他吃了,不就能走出草地... ...这样通过一系统的分析小结,学习气氛特别地活跃,很顺利地把这一课学完了,同学们也弄懂了。
四、巧设发散性思维提问。
思维是求知的良师,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浓厚思维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时机,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去动脑筋思考。
综上所述,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很多,只有科学地运用,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设计;培养;提问
一、巧设激发学习兴趣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改革“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生有较大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我认为教师要有风趣的讲解,新颖的事例,丰富的感情色彩,组织学生探索活动,做教学游戏等都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恩,源于疑,巧妙地提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提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的时候,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这样设问: 大家对《将相和》这篇课文都掌握了吧! 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和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廉颇和蔺相如的人品各是怎样的? 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举手回答。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
二、巧设培养自觉能力提问。
课堂上在教师提出了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经历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的思维过程,一个把人家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的理解消化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必然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机,在听录音之前,我微笑地对同学们提“你们听录音的时候看谁能从录音中找出优美的描写,然后用铅笔作记号,看谁做得好。”听完录音后,我就说:“同学们,你们听了什么,请尽情发表你们的看法。”于是同學们都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描写漓江的水的那个自然段好,有的说写桂林的山的那个然段更好,还有最喜欢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两个排比句。看到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我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不能说出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呢?”同学们听后,又积极动脑筋来,理解课文就这样顺利地展开了。只要同学们说出的观点正确的,我都微笑着点头表示认同,因而同学们也就更爱动脑筋。
三、巧设系统性提问。
引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往往需要设计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切繁杂零乱,难以收拢,而应当有纲有目,纲举目张。“纲”是指一段的大问题,“目”是指大问题里包含统领问题,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了学习这篇课文的问题系统,这样设计符合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如教学四年级课文《金色的鱼钩》可以设计题:“老班长为什么不准小梁把他哽咽鱼骨的事说出来呢?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而不用‘老班长’呢?”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再设计如下小问愿知道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老班长病倒了,为什么不肯吃鱼汤? 如果他吃了,不就能走出草地... ...这样通过一系统的分析小结,学习气氛特别地活跃,很顺利地把这一课学完了,同学们也弄懂了。
四、巧设发散性思维提问。
思维是求知的良师,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浓厚思维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时机,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去动脑筋思考。
综上所述,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很多,只有科学地运用,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