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烹饪活动具有操作性、真实性、社会性三大特点,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快乐地操作体验、与同伴分享,锻炼小肌肉群,获得感、知觉上的刺激,获得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即心理学上的生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案例概述中,游戏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教学策略,通过将岭南饮食文化中的烹饪游戏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美食制作民俗活动相结合,幼儿在问题情境中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产生关联,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幼儿在生活实践中求真知,不断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最终养成乐学、好学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烹饪游戏;饮食文化;问题学习模式
一、案例概述
(一)案例背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园的一个园本特色课程。节气这天会和幼儿共同体验节气风俗中的各种好玩的游戏。其中,烹饪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幼儿通过操作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制美食,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可锻炼小肌肉群和获得感知觉刺激,获得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即心理学上的生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寒露节气这一天,幼儿和教师围绕“吃什么对身体好”话题展开了讨论。就这样,“厨艺小达人”的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幼儿通过画画的形式把自己最喜欢的食物表达了出来。
(二)案情
材料准备好了,幼儿分别选择了:洗、切、炒、搅拌这几项工作,制作美食活动正式开始了。
大家井然有序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丽莎和小叮当由于饺子皮还没擀好,所以在烹饪室走来走去,等待着。
笔者对丽莎说:“想要加入别的工作么?”丽莎摇了摇头。
旁边切的工作吸引了丽莎,她说:“火腿肠好像手指哦。”幼儿们相视而笑。
笔者问:“尝试一下吗?”
“不要,不要,太危险了。”丽莎的摇头表示不参与。
笔者问:“你玩过切水果的游戏么?”
丽莎:“玩过,我是用玩具刀切的。”
笔者说:“我们这个是用真实的刀,真实的蔬菜,我们切好以后可以煮,然后和大家分享,想不想试一试?”
“我想。”旁边的小叮当听了笔者的陈述后,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笔者说:“有小伙伴一起陪同,我们一起做吧?”
“嗯,好的。”丽莎在笔者的鼓励和同伴的陪伴下开始尝试切蔬菜。
小叮当鼓励丽莎大胆切,并握住丽莎的手给予帮助,最后,丽莎切起了青菜来,并想到了手撕青菜的方法会更快。
小怿负责的是煮饺子,所以没有参与到其它制作环节中。他走到电磁炉锅前看了看锅里的情况,发现没有热气出现。
笔者看看时间,判断正常情况下水应该是要开了,怎么会没有反应?笔者走过来观察,并邀请小怿一起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最后,我们发现电源没有接上。但这时小怿并没有因扎到原因而感到喜悦。由于饺子没有做出来,锅里没有饺子煮,他选择到切菜区和同伴一起切菜。
面团没有和好,包饺子的工作就没有办法做。活动就像产业链一样,一环接一环,因此,出现了负责包、煮、擀饺子皮工作的幼儿在烹饪室走来走去的一幕。他们观看着负责绞肉工作的小朱、和面的小馨和小倩、切火腿肠的小毅。
小朱将切好的肉放进搅拌机,发现转动太慢,于是他举着搅拌机看了一下,然后用力摇晃。笔者观察到肉粘在搅拌机里的一侧,所以刀片转动到的肉比较少。笔者猜测小朱这样做是为了转动快一些或者是想将里面的肉摇到刀片上。
负责和面的小馨和小倩由于加水过多,面粉太稀了,粘在手上揉不成团。笔者观察到她俩,正在用力地揉面,并在小声讨论着该怎么办。考虑幼儿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怕活动等待时间太长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于是,笔者走过去加入到揉面这一环节,并小声地对这两位幼儿说:“你们需要帮助么?”两个幼儿没有回答笔者,而是继续用力地揉面。笔者装作不会揉面,继续问:“一碗面加多少水合适呢?”然后笔者指着小倩揉的面团问:“你这个面团感觉是水多了?还是面粉多了?我也想揉一个。”小倩依然努力揉着面团,没有回答问题。为此,笔者悄悄地按照水和面1:3的比例开始了和面、揉面工作。笔者发现小倩在边揉边观察笔者的动作。不一会,笔者将揉出的面团平均分成4等分,开始擀饺子皮。
笔者揉的面团成功了。于是,笔者请幼儿观察和触摸,然后请小倩说出笔者揉面的秘密。小馨接来一碗水,按照笔者刚才取面和倒水的比例,重新开始了揉另外一个面团。过一会,面揉好了,小馨嘴角带着微笑。笔者趁机问小馨:“你是怎么做的呢?”小馨告诉笔者,她用了3 杯面粉,1杯水,然后就揉好了。
与此同时,小朱也把肉泥做好了。他将肉泥取出来放在碗里,并端在桌子上坐了下来。这时,笔者发现包饺子的工作没有幼儿在做。于是,笔者将面团擀出一个饺子皮,包了一个饺子,有意惊喜地说:“快来看啊,我们的饺子成功了!”小馨和小倩看了笔者包的饺子,手上不禁加快了揉面的速度。
其实,笔者是想用示范的策略吸引幼儿的关注,吸引幼儿欣赏笔者包好的饺子。正在烧水的小怿对包饺子产生了兴趣,他包了三个饺子。
小杨负责煎饼工作。他先打开电磁炉热锅,将油倒入锅里。他用锅铲轻轻地拨动了一下油;看到有热气出来后,对小哲说:“我们可以煎饼了。”小哲递给他调好的面。小杨把面倒入锅中,并开始煎饼。小毅闻到糊味,建议加点水。小杨阻止地说:“加水不行,会有油溅出来。”小杨将火关小了一点,然后把饼翻过另一面。不一会儿,夹杂着糊味的饼出锅了。小哲尝了一块,评价道:“没有盐味。”于是小杨开始了第二锅。小杨将锅里的水擦干,倒入油。借鉴第一次地经验,小杨和小哲商量加多两勺盐。小杨将调好的面倒入锅中(里面加了葱、火腿肠),看到锅里有泡泡咕咕响和向上鼓起来,他调小了火,然后将饼翻过另一面。不一会,饼就煎好了。这一次煎出来的饼没有糊。小杨小心翼翼地將饼盛到盘子里。笔者感受到他可能是担心饼掉在地上。
【关键词】烹饪游戏;饮食文化;问题学习模式
一、案例概述
(一)案例背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园的一个园本特色课程。节气这天会和幼儿共同体验节气风俗中的各种好玩的游戏。其中,烹饪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幼儿通过操作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制美食,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可锻炼小肌肉群和获得感知觉刺激,获得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即心理学上的生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寒露节气这一天,幼儿和教师围绕“吃什么对身体好”话题展开了讨论。就这样,“厨艺小达人”的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幼儿通过画画的形式把自己最喜欢的食物表达了出来。
(二)案情
材料准备好了,幼儿分别选择了:洗、切、炒、搅拌这几项工作,制作美食活动正式开始了。
大家井然有序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丽莎和小叮当由于饺子皮还没擀好,所以在烹饪室走来走去,等待着。
笔者对丽莎说:“想要加入别的工作么?”丽莎摇了摇头。
旁边切的工作吸引了丽莎,她说:“火腿肠好像手指哦。”幼儿们相视而笑。
笔者问:“尝试一下吗?”
“不要,不要,太危险了。”丽莎的摇头表示不参与。
笔者问:“你玩过切水果的游戏么?”
丽莎:“玩过,我是用玩具刀切的。”
笔者说:“我们这个是用真实的刀,真实的蔬菜,我们切好以后可以煮,然后和大家分享,想不想试一试?”
“我想。”旁边的小叮当听了笔者的陈述后,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笔者说:“有小伙伴一起陪同,我们一起做吧?”
“嗯,好的。”丽莎在笔者的鼓励和同伴的陪伴下开始尝试切蔬菜。
小叮当鼓励丽莎大胆切,并握住丽莎的手给予帮助,最后,丽莎切起了青菜来,并想到了手撕青菜的方法会更快。
小怿负责的是煮饺子,所以没有参与到其它制作环节中。他走到电磁炉锅前看了看锅里的情况,发现没有热气出现。
笔者看看时间,判断正常情况下水应该是要开了,怎么会没有反应?笔者走过来观察,并邀请小怿一起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最后,我们发现电源没有接上。但这时小怿并没有因扎到原因而感到喜悦。由于饺子没有做出来,锅里没有饺子煮,他选择到切菜区和同伴一起切菜。
面团没有和好,包饺子的工作就没有办法做。活动就像产业链一样,一环接一环,因此,出现了负责包、煮、擀饺子皮工作的幼儿在烹饪室走来走去的一幕。他们观看着负责绞肉工作的小朱、和面的小馨和小倩、切火腿肠的小毅。
小朱将切好的肉放进搅拌机,发现转动太慢,于是他举着搅拌机看了一下,然后用力摇晃。笔者观察到肉粘在搅拌机里的一侧,所以刀片转动到的肉比较少。笔者猜测小朱这样做是为了转动快一些或者是想将里面的肉摇到刀片上。
负责和面的小馨和小倩由于加水过多,面粉太稀了,粘在手上揉不成团。笔者观察到她俩,正在用力地揉面,并在小声讨论着该怎么办。考虑幼儿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怕活动等待时间太长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于是,笔者走过去加入到揉面这一环节,并小声地对这两位幼儿说:“你们需要帮助么?”两个幼儿没有回答笔者,而是继续用力地揉面。笔者装作不会揉面,继续问:“一碗面加多少水合适呢?”然后笔者指着小倩揉的面团问:“你这个面团感觉是水多了?还是面粉多了?我也想揉一个。”小倩依然努力揉着面团,没有回答问题。为此,笔者悄悄地按照水和面1:3的比例开始了和面、揉面工作。笔者发现小倩在边揉边观察笔者的动作。不一会,笔者将揉出的面团平均分成4等分,开始擀饺子皮。
笔者揉的面团成功了。于是,笔者请幼儿观察和触摸,然后请小倩说出笔者揉面的秘密。小馨接来一碗水,按照笔者刚才取面和倒水的比例,重新开始了揉另外一个面团。过一会,面揉好了,小馨嘴角带着微笑。笔者趁机问小馨:“你是怎么做的呢?”小馨告诉笔者,她用了3 杯面粉,1杯水,然后就揉好了。
与此同时,小朱也把肉泥做好了。他将肉泥取出来放在碗里,并端在桌子上坐了下来。这时,笔者发现包饺子的工作没有幼儿在做。于是,笔者将面团擀出一个饺子皮,包了一个饺子,有意惊喜地说:“快来看啊,我们的饺子成功了!”小馨和小倩看了笔者包的饺子,手上不禁加快了揉面的速度。
其实,笔者是想用示范的策略吸引幼儿的关注,吸引幼儿欣赏笔者包好的饺子。正在烧水的小怿对包饺子产生了兴趣,他包了三个饺子。
小杨负责煎饼工作。他先打开电磁炉热锅,将油倒入锅里。他用锅铲轻轻地拨动了一下油;看到有热气出来后,对小哲说:“我们可以煎饼了。”小哲递给他调好的面。小杨把面倒入锅中,并开始煎饼。小毅闻到糊味,建议加点水。小杨阻止地说:“加水不行,会有油溅出来。”小杨将火关小了一点,然后把饼翻过另一面。不一会儿,夹杂着糊味的饼出锅了。小哲尝了一块,评价道:“没有盐味。”于是小杨开始了第二锅。小杨将锅里的水擦干,倒入油。借鉴第一次地经验,小杨和小哲商量加多两勺盐。小杨将调好的面倒入锅中(里面加了葱、火腿肠),看到锅里有泡泡咕咕响和向上鼓起来,他调小了火,然后将饼翻过另一面。不一会,饼就煎好了。这一次煎出来的饼没有糊。小杨小心翼翼地將饼盛到盘子里。笔者感受到他可能是担心饼掉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