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责任,需要高校能找寻出合理的途径与工作思路,不断创建和谐校园环境,加强教师队伍、科研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契合。本文探讨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96-01
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原则的指导作用,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品行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前提,为进一步巩固大学生道德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1.1 二者的性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教育
意识形态的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主体。意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是人脑对外在世界客观现实的内部反映,它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哲学中的根本问题。意识是一个宏观概念,其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既涵盖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認识,同时也囊括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于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认识的理性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1.2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二者的共同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和政治奮斗目标的问题,它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意志教育为主要内容,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遵纪守法、讲公德、讲美德、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鼓励大学生将自身的知识、特长、能力和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共同理想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问题,这种心理调节的基础是充分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而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想,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与他人和谐相处也是优秀品德的体现。坚定的信念与坚强的意志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以及不良情绪的控制。
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两种手段与方法,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知、情、意、行全方位合理发展的,综合能力强、适应能力好的大学生,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2.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的不断革新,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单纯地对大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只会引起学生主体的反感,影响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高尚人格魅力培养等契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因素,使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共同提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对大学生主体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渗透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大一学生应渗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待大二、大三的学生则可以涉及考研深造、感情、友情等心理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四学生则应加强就业指导,缓解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2.2 加强政治方向引领
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活动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潮比较快,但是也较容易被负面的思想占据头脑,尤其是碍于年龄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容易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所左右,导致其思想信念动摇,价值观越来越趋近功利化,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得失,道德评判标准有失偏颇,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阻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大学阶段,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方向的引领,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及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并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3 注重人文关怀
2.3.1 应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生人格、心理的培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2.3.2 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
高校应从每位学生个体的思想与心理实际特点出发,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力与优势,使学生获得自我学习与提升。
2.4 优势互补,增强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吸收各自的营养,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一些政治理论做基础,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并引入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扩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渠道。相反,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有选择性地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角色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是教育工作者,这样使教师难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从而拉大了受施者之间的距离。而心理健康教育相反,学生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够亲近学生,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因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转换角色,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如心理素质培训法、角色扮演法、心理疏导法等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构建既有现实的必要性又有可能性。实践中两种教育脱节导致问题的交叉出现,对于问题的解决需要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实现互补。
参考文献
[1] 王岩.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02).
[2] 胡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J].高教学刊.2016(01).
[3] 欧阳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96-01
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原则的指导作用,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品行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前提,为进一步巩固大学生道德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1.1 二者的性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教育
意识形态的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主体。意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是人脑对外在世界客观现实的内部反映,它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哲学中的根本问题。意识是一个宏观概念,其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既涵盖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認识,同时也囊括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于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认识的理性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1.2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二者的共同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和政治奮斗目标的问题,它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意志教育为主要内容,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遵纪守法、讲公德、讲美德、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鼓励大学生将自身的知识、特长、能力和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共同理想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问题,这种心理调节的基础是充分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而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想,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与他人和谐相处也是优秀品德的体现。坚定的信念与坚强的意志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以及不良情绪的控制。
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两种手段与方法,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知、情、意、行全方位合理发展的,综合能力强、适应能力好的大学生,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2.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的不断革新,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单纯地对大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只会引起学生主体的反感,影响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高尚人格魅力培养等契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因素,使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共同提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对大学生主体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渗透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大一学生应渗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待大二、大三的学生则可以涉及考研深造、感情、友情等心理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四学生则应加强就业指导,缓解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2.2 加强政治方向引领
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活动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潮比较快,但是也较容易被负面的思想占据头脑,尤其是碍于年龄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容易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所左右,导致其思想信念动摇,价值观越来越趋近功利化,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得失,道德评判标准有失偏颇,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阻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大学阶段,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方向的引领,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及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并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3 注重人文关怀
2.3.1 应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生人格、心理的培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2.3.2 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
高校应从每位学生个体的思想与心理实际特点出发,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力与优势,使学生获得自我学习与提升。
2.4 优势互补,增强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吸收各自的营养,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一些政治理论做基础,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并引入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扩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渠道。相反,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有选择性地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角色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是教育工作者,这样使教师难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从而拉大了受施者之间的距离。而心理健康教育相反,学生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够亲近学生,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因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转换角色,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如心理素质培训法、角色扮演法、心理疏导法等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构建既有现实的必要性又有可能性。实践中两种教育脱节导致问题的交叉出现,对于问题的解决需要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实现互补。
参考文献
[1] 王岩.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02).
[2] 胡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J].高教学刊.2016(01).
[3] 欧阳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