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见闻,使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良好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小学生轻贱自己生命、其他自然生命的事件频发,也在不断为小学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开展生命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导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命教育;实践
《品德与生活(社会)》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课程,它更强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生命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但就现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安排的现状来看,仅凭每周固定且十分有限的授课时间是很难实现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所以,授课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开展生命意识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生命教育题材,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的开展首先应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本为教育指导。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生命教学的文献,综合全国及我省优秀课程案例为指导,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水平以及根本需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本中关于生命意义教育的题材,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形成符合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课程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例如,《人类渴望和平》一课,通过讲述战争频发的国家,孩子们的生存现状,感受生活在战争中的孩子们对生命的渴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平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美好;《江山如此多娇》一课,通过向学生展示我们美丽的祖国锦绣风光,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命的可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通过模拟情景深化情感体验
生命意识的培养要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但绝不能只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真看、真听、真感觉,从而使学生产生同理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生命含义的体验。例如,在《远离危险》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失火、触电等发生危险的相关视频,在课上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认识到火、电等如果使用不得当,十分容易发生危险,危及生命。教师应以此为例,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生活中还隐藏着哪些危险,例如,高空抛物、马路上不按信号灯指示随意穿行、不设防护网的河边等,让学生了解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带领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示,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约束自己,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引導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
生命意识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所以生命意识的教育最终还应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所以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搭建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感受生活中生命的美好,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例如,在教授《灾难降临的时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紧急避难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避难演习,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避难、急救知识。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学生可以冷静应对,在危难时刻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综上所述,强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关于生命意义的教学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要之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强化自身对生命教学意义的理解,在课程的设计上要立足于课本,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生命意义教育的资源,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态度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97-99.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231.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命教育;实践
《品德与生活(社会)》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课程,它更强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生命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但就现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安排的现状来看,仅凭每周固定且十分有限的授课时间是很难实现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所以,授课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开展生命意识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生命教育题材,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的开展首先应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本为教育指导。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生命教学的文献,综合全国及我省优秀课程案例为指导,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水平以及根本需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本中关于生命意义教育的题材,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形成符合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课程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例如,《人类渴望和平》一课,通过讲述战争频发的国家,孩子们的生存现状,感受生活在战争中的孩子们对生命的渴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平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美好;《江山如此多娇》一课,通过向学生展示我们美丽的祖国锦绣风光,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命的可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通过模拟情景深化情感体验
生命意识的培养要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但绝不能只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真看、真听、真感觉,从而使学生产生同理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生命含义的体验。例如,在《远离危险》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失火、触电等发生危险的相关视频,在课上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认识到火、电等如果使用不得当,十分容易发生危险,危及生命。教师应以此为例,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生活中还隐藏着哪些危险,例如,高空抛物、马路上不按信号灯指示随意穿行、不设防护网的河边等,让学生了解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带领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示,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约束自己,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引導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
生命意识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所以生命意识的教育最终还应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所以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搭建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感受生活中生命的美好,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例如,在教授《灾难降临的时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紧急避难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避难演习,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避难、急救知识。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学生可以冷静应对,在危难时刻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综上所述,强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关于生命意义的教学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要之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强化自身对生命教学意义的理解,在课程的设计上要立足于课本,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生命意义教育的资源,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态度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97-99.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23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