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大学新生恋爱情况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座谈法,以大学生爱情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新生恋爱的特点,从中发现大学新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问题;大学新生;爱情观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大学生,特别是刚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其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在面临从一名中学生到一名大学生身份角色转化的同时,还要面临着自主学习、人际交往、身体健康、未来规划等种种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在冗杂的难题中,爱情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最直接、最严重。这使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关注恋爱中的学生可能潜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
本研究对526名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班级发放形式如期收回问卷526份,问卷回收率为100%。经统计分析后,其中有效问卷共518份,问卷有效率为98.5%。此外,还与其中5人,分别进行了座谈。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已由传统封闭转向公开,恋爱意愿由微弱转向强烈。大学新生对爱与被爱的需求加强,学校和老师对此必须足够重视,对这种逐渐增强的需要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新生的恋爱特点
主要显现在两个层面:现象特点和心理特点。
1.现象特点表现为大学新生恋爱的普遍化
最近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武汉三角路中学,对该校450名高一、高二的学生做了一项关于恋爱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曾经恋爱过。高中生如今再也不是谈“爱”色变了,老师家长在孩子不影响学习为前提的条件下,随着时代的变迁,态度也由坚决反对转向了逐步默认。由此促成大学新生恋爱现象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普遍化,这也正和此次调研结果相契合。此外在普遍化的现象特点之下还有两种典型情况:(1)进入大学后,延续高中恋情,异地恋占极大的比重。(2)进入大学前,就有强烈意愿要在进入大学后开展恋情。入学后,盲目、急速地开展恋爱,通常易出现恋爱关系脆弱化趋势。
2.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1)依赖心理。由于现当代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多,习惯被呵护与关爱,而潜在的孤独感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使得多数新生的恋爱动机更多是种背井离乡在外求学之后的情感寄托,恋爱双方往往都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
(2)寂寞心理。在大学伊始,需要有那么一个人来倾诉自己寂寞孤独的情绪。
(3)游戏心理。其恋爱动机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身体发育正常需求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校外同居、婚前性行为等情况,完全持不负责任的态度。
(4)从众心理。周围人都谈恋爱,自己还没谈恋爱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以上心理特点,导致学生的感情一开始就盲目,随之带上了畸形的烙印。
二、大学新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本身所隐含着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性,主观意识上认为自己已成熟,实质上处事方式、处理问题上还是稚嫩,现实与想象的落差使大学新生这个群体爱情观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针对上文中阐述的大学新生恋爱特点,结合此次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大学新生恋爱中问题诸多,包括:现实传统问题和思维方式问题。
现实传统问题具体表现在“速食”恋爱,只是单纯地排解空虚寂寞,或跟风,因为一时兴起想恋爱而恋爱,不注重恋爱的后果。
思维方式问题则表现在两种倾向上,即完美主义倾向和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倾向表现在凡事都想争个第一,不能容忍自己或他人做事情出现差错。在爱情上,有此倾向的个体一直坚信自己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不能接受任何造成爱情有裂痕、瑕疵的行为,对待爱情易出现内心痛苦矛盾的情形。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通常出现矛盾时看重别人过错而忽略自身问题。原谅自己,不原谅他人。思维方式中的这两个问题,易使人看问题走极端。对待爱情,大学新生应该学会欣赏残缺的美,明白正是因为事物存在不完美,才能给我们带来追求完美的机会。
三、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途径
真正的爱情是可以催人上进的,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恋爱中的大学新生,让他们端正恋爱动机,健全恋爱心态,强化恋爱心理,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让爱情有一个更高更远更厚实的起点。以往学校教师对待大学生的爱情常常采取的是忽视前提教育而事后制裁的策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针对大学新生这一群体特点做出的具体研究表明,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融入他们的氛围环境,真正帮助大学生在面临爱情时,正确面对和处理,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体可从以下四种途径进行爱情观教育的探索:
1.引导参与式教育
当代大学新生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他们已不满足于呆板地接受知识,而更多的时候希望通过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学生其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贴近生活,满足其学习、生活与思想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爱情教育。在爱情教育中,将引导与参与的优势发挥至最大。照本宣科、居高临下、嘲讽训导等缺乏尊重理解与平等交流的教育,谈不上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
2.自我完善式教育
自我完善教育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还可以和同学、朋友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情感问题,进行商議、讨论。通过同学的真实经历等,利用朋友间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健全强化恋爱心态:正确对待初恋、理智把握网恋、适时放弃单恋、冷静处理多角恋、客观疏导失恋等。通过自我救助,群体互助来传播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响。
3.心理咨询式教育
爱情问题往往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涉及个人隐私,心理咨询式教育具有专业性、民主性、宽松性、隐秘性等特点,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这种“柔性”方式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认为难以启齿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需要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通过心理咨询室专家、老师,对于已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大学新生或有错误恋爱观的大学新生进行帮助,改变他们对待爱情的认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健康。
4.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式教育
对于学校,在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利用新媒体如QQ、人人网和微博等宣传与传播优势,使之成为开展正确爱情观教育的一种长效载体。对于家庭,要充分发挥好内部教育的作用,而不是因传统保守观念制约与影响,缺乏与孩子进行爱情相关话题的讨论、交流,应与学校建立起“家长学校”联系制度,发挥家庭优势引导新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爱情的关系。对于社会,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辨别道德界限,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准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情和浪漫的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只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维持感情的重要性才会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努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让爱情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爱情,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关青.大学生爱情观及爱情行为偏离与矫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刘楠.大学生正确爱情观问卷调查分析[J].高教前沿,2010(9).
[3]孙雪丽.高校校园爱情现状及大学生爱情观的研究[J].高校管理,2010(5).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
关键词:心理问题;大学新生;爱情观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大学生,特别是刚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其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在面临从一名中学生到一名大学生身份角色转化的同时,还要面临着自主学习、人际交往、身体健康、未来规划等种种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在冗杂的难题中,爱情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最直接、最严重。这使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关注恋爱中的学生可能潜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
本研究对526名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班级发放形式如期收回问卷526份,问卷回收率为100%。经统计分析后,其中有效问卷共518份,问卷有效率为98.5%。此外,还与其中5人,分别进行了座谈。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已由传统封闭转向公开,恋爱意愿由微弱转向强烈。大学新生对爱与被爱的需求加强,学校和老师对此必须足够重视,对这种逐渐增强的需要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新生的恋爱特点
主要显现在两个层面:现象特点和心理特点。
1.现象特点表现为大学新生恋爱的普遍化
最近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武汉三角路中学,对该校450名高一、高二的学生做了一项关于恋爱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曾经恋爱过。高中生如今再也不是谈“爱”色变了,老师家长在孩子不影响学习为前提的条件下,随着时代的变迁,态度也由坚决反对转向了逐步默认。由此促成大学新生恋爱现象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普遍化,这也正和此次调研结果相契合。此外在普遍化的现象特点之下还有两种典型情况:(1)进入大学后,延续高中恋情,异地恋占极大的比重。(2)进入大学前,就有强烈意愿要在进入大学后开展恋情。入学后,盲目、急速地开展恋爱,通常易出现恋爱关系脆弱化趋势。
2.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1)依赖心理。由于现当代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多,习惯被呵护与关爱,而潜在的孤独感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使得多数新生的恋爱动机更多是种背井离乡在外求学之后的情感寄托,恋爱双方往往都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
(2)寂寞心理。在大学伊始,需要有那么一个人来倾诉自己寂寞孤独的情绪。
(3)游戏心理。其恋爱动机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身体发育正常需求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校外同居、婚前性行为等情况,完全持不负责任的态度。
(4)从众心理。周围人都谈恋爱,自己还没谈恋爱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以上心理特点,导致学生的感情一开始就盲目,随之带上了畸形的烙印。
二、大学新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本身所隐含着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性,主观意识上认为自己已成熟,实质上处事方式、处理问题上还是稚嫩,现实与想象的落差使大学新生这个群体爱情观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针对上文中阐述的大学新生恋爱特点,结合此次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大学新生恋爱中问题诸多,包括:现实传统问题和思维方式问题。
现实传统问题具体表现在“速食”恋爱,只是单纯地排解空虚寂寞,或跟风,因为一时兴起想恋爱而恋爱,不注重恋爱的后果。
思维方式问题则表现在两种倾向上,即完美主义倾向和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倾向表现在凡事都想争个第一,不能容忍自己或他人做事情出现差错。在爱情上,有此倾向的个体一直坚信自己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不能接受任何造成爱情有裂痕、瑕疵的行为,对待爱情易出现内心痛苦矛盾的情形。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通常出现矛盾时看重别人过错而忽略自身问题。原谅自己,不原谅他人。思维方式中的这两个问题,易使人看问题走极端。对待爱情,大学新生应该学会欣赏残缺的美,明白正是因为事物存在不完美,才能给我们带来追求完美的机会。
三、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途径
真正的爱情是可以催人上进的,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恋爱中的大学新生,让他们端正恋爱动机,健全恋爱心态,强化恋爱心理,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让爱情有一个更高更远更厚实的起点。以往学校教师对待大学生的爱情常常采取的是忽视前提教育而事后制裁的策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针对大学新生这一群体特点做出的具体研究表明,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融入他们的氛围环境,真正帮助大学生在面临爱情时,正确面对和处理,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体可从以下四种途径进行爱情观教育的探索:
1.引导参与式教育
当代大学新生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他们已不满足于呆板地接受知识,而更多的时候希望通过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学生其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贴近生活,满足其学习、生活与思想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爱情教育。在爱情教育中,将引导与参与的优势发挥至最大。照本宣科、居高临下、嘲讽训导等缺乏尊重理解与平等交流的教育,谈不上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
2.自我完善式教育
自我完善教育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还可以和同学、朋友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情感问题,进行商議、讨论。通过同学的真实经历等,利用朋友间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健全强化恋爱心态:正确对待初恋、理智把握网恋、适时放弃单恋、冷静处理多角恋、客观疏导失恋等。通过自我救助,群体互助来传播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响。
3.心理咨询式教育
爱情问题往往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涉及个人隐私,心理咨询式教育具有专业性、民主性、宽松性、隐秘性等特点,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这种“柔性”方式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认为难以启齿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需要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通过心理咨询室专家、老师,对于已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大学新生或有错误恋爱观的大学新生进行帮助,改变他们对待爱情的认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健康。
4.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式教育
对于学校,在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利用新媒体如QQ、人人网和微博等宣传与传播优势,使之成为开展正确爱情观教育的一种长效载体。对于家庭,要充分发挥好内部教育的作用,而不是因传统保守观念制约与影响,缺乏与孩子进行爱情相关话题的讨论、交流,应与学校建立起“家长学校”联系制度,发挥家庭优势引导新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爱情的关系。对于社会,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辨别道德界限,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准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情和浪漫的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只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维持感情的重要性才会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努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让爱情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爱情,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关青.大学生爱情观及爱情行为偏离与矫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刘楠.大学生正确爱情观问卷调查分析[J].高教前沿,2010(9).
[3]孙雪丽.高校校园爱情现状及大学生爱情观的研究[J].高校管理,2010(5).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