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解读文本,给学生独特情感体验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因人而异,如何开展有效的多元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差异,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立足作者、读者、文本三方面讲解,还要找准切入口,把握住文本中最关键、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
  一、标题切入——扣住文本灵魂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抓住标题就扣住了文本灵魂,学生就能借助这一突破口对文章内容展开思考,由浅及深,层层深入,在不断地挖掘中触碰到文本主题,达到预期的探究目的。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时,我抓住了文章标题设问导入:作者为什么要以“祝福”二字作为标题?学生也疑惑了,随后就对文本产生了阅读兴趣,积极融入其中,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思考。
  学生1:祝福的场面是小说最重要的环境描写,祥林嫂悲惨的命运都是通过鲁镇祝福的场面体现的。也正是有了这一特定场面,祥林嫂的命运被对比得格外悲惨,以致其最后在热闹繁忙的祝福中死去。
  这样的解读可见学生阅读、思考的认真仔细。有了这一良好的铺垫,学生的思考愈发积极,没过多久又有了新的见解。
  学生2:祥林嫂每况愈下的凄惨命运和鲁四老爷家奢侈的祭祀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真切地反映出中国20世纪初贫富差距悬殊的生活面貌,富人挥霍无度,穷人挨饿冻死,以此批判社会的不公。
  学生的解读切合文本,合情合理,很是精彩。这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瓶颈,需要适当地启发:“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祥林嫂的死与其有直接的关系,她去捐门槛是为了来生的希望,最后连这点希望都没有了,那么请问社会底层的人的幸福要从何而来?”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对文本的主题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主旨切入——实现个性解读
  一篇文章通常有不同的主旨,而不同时代下不同读者的阅读又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样文章的内涵就变得十分丰富了。为了促进学生在这方面的解读,我会鼓励其深度阅读,自由理解,得出富有个性且合理的看法。
  在学习《项链》一课时,考虑到这是一篇小说,内容易懂有趣,情节跌宕曲折,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在理解后对主旨展开思考,联系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在得到“自主权”后,学生马上来了精神,积极投入到文本阅读中。
  学生1: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诫我们不要爱慕虚荣,因为玛蒂尔德不安于小职员的生活,认为自己有美貌应该过更好的生活,所以借了项链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没想到阴差阳错耗费了自己十年青春,这就是惨重的教训。
  这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了解很有个性,值得赞赏,但在情感态度上有些片面。所以,接下来,我就侧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挖掘更有深度的内容。
  学生2:玛蒂尔德在弄丢自以为名贵的项链后没有逃避责任,更没有依靠自身美貌去获得财富,而是用十年的青春、艰苦的劳动来偿还债务,这凸显的是人性的光辉,也是作者想要肯定和赞扬的。这一回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但是仅仅这一点,学生觉得还不够,于是再次挖掘。最后,学生联想到小人物与大命运的关系,不断地抗争毁灭,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同情和对命运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
  三、形象切入——促进求异创新
  人物是文章的核心,其形象是学生分析探究的重点。透彻地理解人物不仅能把握住文本内涵,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还能培养求异创新的能力,透过文字,和作者有更多的沟通互动,让自己的阅读有更多可能。
  在学习《雷雨》时,其中涉及多个人物,但周朴园是一个较为丰满的形象,值得分析。于是,我就特别设计了一个“剖析周朴园”的课题,让学生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去评价人物,激活思维,达到创新分析的目的。
  学生1:周朴园是一个虚伪、自私且冷酷的人。三十年间,他搬了很多次家,但是一直保留着侍萍用过的家具、衣物等东西,甚至还保留着关窗户的习惯,以此表明其对老情人的真挚思念。但是当真正的侍萍出现时他又立刻翻脸,不准她再出现,由此可见他不是真正爱着侍萍,而是怀念以前的侍萍。
  在解读后,学生觉得不妥,人物形象不够全面,于是在反复钻研后有了新发现。
  学生2:周朴园是一个可恨又可怜的人。他年轻时因为家长的阻拦而失去了美好的爱情,而现在他自己又做了专横的家长,剥夺所有人的幸福,落得孤独终老的下场。
  综合这两点,学生很快有了创新性的总结:“周朴园在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双重人格——专横权威的统治者和专一守情的性情之人。他既是封建礼教的推崇者又是其牺牲品。”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就很透彻了,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十分饱满。
  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要做到多角度、多方位,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要教师坚持精心设计,用心引导,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225009)
其他文献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这句话告诉我们,磨出来的文章才更有味道,更有吸引力。特别是名家大师们修改文章的典范更是值得我们探知,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名家大师修改
会馆的起源  保定地处京畿门户,历为京城连通南方诸省的必经之路。清朝以来,一些省份为解决同乡官员子弟赴京赶考和商贾经商路过住宿之便,先后在保定成立了驻保同乡同业会,并各自设置了会馆,计有河南(中州)、山西(三晋)、浙江(浙绍)、湖广、山东(山左)、安徽(两江)、云贵、四川、旗奉吉江、天津商船十所会馆。1948年保定解放后,还有河南、山西、浙江、湖广、山东、安徽、云贵、四川8所会馆。  会馆,系各省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灵活的手法而深受人们喜爱,每一次学习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体会。教师要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个性阅读情趣,使他们体会到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升写作水平。  一、意境深邃,触动人的心弦  《荷塘月色》运用极富乐感的语言、恰当的手法给读者创造出一个深远的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本文创设的意境非常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构建的?  
知识碎片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原因主要为生存压力加大、生活节奏过快、电子产品设计中注重“微”的特点等。在这种背景之下,微课教学便应运而生。它的主要核心要素在于以视频为载体,通过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高中语文进入到了真正的文学领域,大量的文学作品在此荟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是,这种高层次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学习,会让学生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它需要更深层次的体会、理解、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
本文结合某一工程实例,对BP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误差分级迭代法.通过实例分析,该方法确能提高收敛速度,克服初始权值的影响,同时,学习样本次序对其影响也不大.因此,该方法
阅读是一切语文能力的基础,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最为重要也最为难的莫过于阅读教学。其难点在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一方面固然是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而另一方面则是教学本无定法,语文教师在众多的阅读主张中显得无所适从。  阅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精读。民国以后的教育大家尤其重视精读,提出了许多精读法,如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程”、叶圣陶的“精读三段教程”、黎世法的“六步单元教段”等。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参与度不高,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体验不丰富。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实施任务型阅读,目的是发挥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获得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一、布置课前任务,提前阅读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阅读面变得更广,接触的文学作品更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针对SQ3X系列切丝机排链输送机构故障较为频繁,引起设备停机、维修时间较长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采用了自动润滑的改进方法,通过在排链上方设置具有专用润滑油进口的喷头,可实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起重机械,起重机械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检验和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起重机械的检验和使用标准。文章主要分析了起重机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掌。”素质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教师用执着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愉快求知、大胆创造、主动发展,同时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可以说,运用激励手段,应成为普遍适用的教学原则。  一、动机激励——精心设计导语和作业  动机或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诱因。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