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mi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过程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
  
  1 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老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教《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将课本中思考题“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改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促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归纳。有的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就难以取胜;有的认为抗战是正义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取胜,但需借助国际抗日力量,否则中国人民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
  
  二、多元思维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 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你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可能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统一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2 纵横历史,多元思考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如,以一国历史为线索,在讲抗日战争时,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又如,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讲世界史日本大化改革时,可联系同时期中国唐朝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来思考;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联系起来思考。在纵横联系中,会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
  
  三、创设情境拓展思维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
  
  1 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授古代埃及的历史时,教师首先利用首页向学生展示的是多幅古代埃及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由此导人新课,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输人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激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爆发。
  
  2 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历史教学的创新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着力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转化,去探求未知的领域,进行发散性思维,来阐释人类社会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诸种现象。如了解美国在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出笼的背景,就能沿此历史认识脉络,解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何以要对南联盟大动干戈,美国何以对伊拉克一直不放手。
  
  3 注重学科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科渗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重视,从教育的目的出发,要重视人文主义方面的因素,而健全的人格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多学科有机的渗透,使学生思维开阔而不着眼于局部,得到的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各个部分的知识。
  总之,历史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上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因此对思想政治课越来越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插上了翅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和他人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效果,对多媒体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归纳以下几点浅见:    一、新课程下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多媒体
[摘要] 美术课堂的导入要依据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的原则,在开发课堂资源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发散思维的扩展,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导语直接完善教学结构,改变古板的教学方式,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美术课堂;导入方法;融合    美术课堂的导入语是完善美术课堂的开始,导入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新课改理论的要求下,采用“融合式”的导入语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趣味性,
[内容概要] 小学生喜欢作文的不多,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生活观察、思考、积累的太少,许多学生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作文教学不能让学生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他们多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学会观察、思考、积累,增强其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1、有效参与    1.1、关于“有效参与”的概念  第一: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指能够主动的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享受学习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惟其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第二:学生的“有效参与”是以学生行为为载体的心理活动。  学生有效参与实质上是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研究性学习不以获得知识为终极目标,而是注重以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以创新活动为叫显特征,立足于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潜在探究知识的激情。需要教师不断激发,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了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近几年来,我们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悟出了一些经验,我们称之为“三大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它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一切的创新又归根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人通过受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能够创新才是他的最高境界,最高水平,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灵魂!那么怎样才能使一个
[摘 要]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非要求学生去发现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而是凭借体育教材、场地,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
首先是必需保证复习时间。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4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4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爆炸,社会多元化,一个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素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来源仅靠教材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为地理课”。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运用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运用地图,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学生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读,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能否用好教学地图,常常成为教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地图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