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层次教学是在分组教学模式下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课堂全面的参与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有效的45分钟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反馈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优等生不仅知识上得到加强和巩固,而且在能力上得到稳固的提高。数学课堂上在分组模式下采取分层次教学比以往的教师包办讲授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要好。
◆关键词:分层教学;动态分层
1课堂分层原则
分层次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数学课堂上的学生分层次不是按等级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结合知识能力,学生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自愿合理的进行分层次,始终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目的是让课堂45分钟的效率最大化,让优等生充分得到提高,让中等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巩固,让学困生在小组能得以缓和,慢慢渗透基础知识的掌握。另外采取动态分层的模式,定期会在知识反馈的前提下进行学生自愿合理的调整,避免学生产生的心理差异。
1.1课堂分层模式
结合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课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分担组长和副组长的职位,属于成绩拔高的学生,能够在平常学习中独立有效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能为B、C层次的学生答疑解惑,在组内起到帮助引领的作用;B层次的学生属于学习成绩的中等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良好,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基础作业,提升作业在教师和A层次学生的提点下完成,在课堂展示中表现很高的积极性;C层次的学生属于学困生和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该层次的学生需要A层次学生的“帮扶”和B层次学生的带动和激励,在大家的合作帮助下完成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的掌握,最显著的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小组的荣誉感。
1.2课堂分层措施
1.2.1分层次设计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是备课,而且还要备学生的能力层次问题,设置到每一层次的学生参与率与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比如中考专题:函数与几何的综合中面积问题,教师在备这节课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渗透,由一次函数的求面积模板题,让学生们开发思维,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面积问题,C层次的学生也会最基本的方法,B层次和A层次的学生会通过讨论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组长归纳总结方法:水平分割法,铅直分割法,面积补全法,等积变换法等等,这样参与率提高的同时,A层次的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升,并且在课堂展示中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积极性明显增高,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所以在教师备课时候注意情景问题的设置和深化。
1.2.2分层次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讲解,在这里遵循动态的原则,学生的讲解加分制度很好的激励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在与原定加分机制的前提下,譬如函数和几何综合问题中的面积问题,C层次的学生要求会一种方法,如果会两个或以上方法相应会有加分的激励,这样动态的加分机制,让学生不因层次而学习,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1.2.3分层次总结
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梳理和深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总结,会将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情感。,例如在函数与几何综合问题中的面积问题专题复习中,学生解决问题板演展示后,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总结,C层次的学生会说出解题过程,学会模仿解决模板题,而且他们的情感层次要稍高一些,完成情感与态度目标,从而在互帮互助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数学思维的跳跃。B层次的学生会在板演展示中不仅总结知识点,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形成课堂知识链接。A层次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而且在总结中会自觉地形成知识导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力上得到升华。课堂总结因层次的形成而显得必不可少,很好的让每一层次的学生,每一位学生对这节课的收获画上完美的句号,让学生们在课下更好的完成练习,提升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1.2.4分层次练习和作业
课堂中习题的设置需要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提高深化。教师在布置习题作业的时候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学生的分层次练习题,同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习“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目标。C层次的学生能够巩固基础知识,B层次的学生能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小综合,A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较综合性的问题,并在课下作业中对B、C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不仅知识上加以巩固,而且能力上显著提高。比如在函数与几何综合中的面积问题专题复习中,层次作业的布置显得更为重要,在初三复习中既要让学生们有事可做,又要让学生们得到提高,选拔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将一次函数为基础的面积问题作为C层次以上的学生必做题,将二次函数的面积问题,求最值等简单小综合作为B层次学生的必做题,将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作为A层次学生探讨问题。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此时会伴随着动态层次的转变,B层次的学生也会完成A层次學生要求的题目,不仅是对自己进步的肯定,而且也激励着A层次的学生不断进步,毫不松懈保证自己组长和副组长的位置,完全激发出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个人认为,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比教师看着学习效果要好,而且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度,让小组内学生更加和谐而进步。
层次教学习题的分层在潜移默化中带动了老师们的集体备课,教师们教研过程中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分层练习题库,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让习题精益求精,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优中选优的目标。
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看,通过参加各地的讲课和培训活动,实施分层次教学确实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困生不再被抛弃,在数学课堂上堂堂学有所得,优等生增强了自学能力和吸收知识的独立性,而且在“帮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思苗.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J].读与写杂志,2013.
◆关键词:分层教学;动态分层
1课堂分层原则
分层次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数学课堂上的学生分层次不是按等级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结合知识能力,学生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自愿合理的进行分层次,始终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目的是让课堂45分钟的效率最大化,让优等生充分得到提高,让中等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巩固,让学困生在小组能得以缓和,慢慢渗透基础知识的掌握。另外采取动态分层的模式,定期会在知识反馈的前提下进行学生自愿合理的调整,避免学生产生的心理差异。
1.1课堂分层模式
结合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课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分担组长和副组长的职位,属于成绩拔高的学生,能够在平常学习中独立有效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能为B、C层次的学生答疑解惑,在组内起到帮助引领的作用;B层次的学生属于学习成绩的中等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良好,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基础作业,提升作业在教师和A层次学生的提点下完成,在课堂展示中表现很高的积极性;C层次的学生属于学困生和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该层次的学生需要A层次学生的“帮扶”和B层次学生的带动和激励,在大家的合作帮助下完成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的掌握,最显著的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小组的荣誉感。
1.2课堂分层措施
1.2.1分层次设计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是备课,而且还要备学生的能力层次问题,设置到每一层次的学生参与率与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比如中考专题:函数与几何的综合中面积问题,教师在备这节课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渗透,由一次函数的求面积模板题,让学生们开发思维,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面积问题,C层次的学生也会最基本的方法,B层次和A层次的学生会通过讨论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组长归纳总结方法:水平分割法,铅直分割法,面积补全法,等积变换法等等,这样参与率提高的同时,A层次的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升,并且在课堂展示中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积极性明显增高,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所以在教师备课时候注意情景问题的设置和深化。
1.2.2分层次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讲解,在这里遵循动态的原则,学生的讲解加分制度很好的激励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在与原定加分机制的前提下,譬如函数和几何综合问题中的面积问题,C层次的学生要求会一种方法,如果会两个或以上方法相应会有加分的激励,这样动态的加分机制,让学生不因层次而学习,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1.2.3分层次总结
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梳理和深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总结,会将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情感。,例如在函数与几何综合问题中的面积问题专题复习中,学生解决问题板演展示后,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总结,C层次的学生会说出解题过程,学会模仿解决模板题,而且他们的情感层次要稍高一些,完成情感与态度目标,从而在互帮互助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数学思维的跳跃。B层次的学生会在板演展示中不仅总结知识点,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形成课堂知识链接。A层次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而且在总结中会自觉地形成知识导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力上得到升华。课堂总结因层次的形成而显得必不可少,很好的让每一层次的学生,每一位学生对这节课的收获画上完美的句号,让学生们在课下更好的完成练习,提升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1.2.4分层次练习和作业
课堂中习题的设置需要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提高深化。教师在布置习题作业的时候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学生的分层次练习题,同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习“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目标。C层次的学生能够巩固基础知识,B层次的学生能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小综合,A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较综合性的问题,并在课下作业中对B、C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不仅知识上加以巩固,而且能力上显著提高。比如在函数与几何综合中的面积问题专题复习中,层次作业的布置显得更为重要,在初三复习中既要让学生们有事可做,又要让学生们得到提高,选拔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将一次函数为基础的面积问题作为C层次以上的学生必做题,将二次函数的面积问题,求最值等简单小综合作为B层次学生的必做题,将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作为A层次学生探讨问题。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此时会伴随着动态层次的转变,B层次的学生也会完成A层次學生要求的题目,不仅是对自己进步的肯定,而且也激励着A层次的学生不断进步,毫不松懈保证自己组长和副组长的位置,完全激发出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个人认为,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比教师看着学习效果要好,而且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度,让小组内学生更加和谐而进步。
层次教学习题的分层在潜移默化中带动了老师们的集体备课,教师们教研过程中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分层练习题库,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让习题精益求精,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优中选优的目标。
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看,通过参加各地的讲课和培训活动,实施分层次教学确实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困生不再被抛弃,在数学课堂上堂堂学有所得,优等生增强了自学能力和吸收知识的独立性,而且在“帮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思苗.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J].读与写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