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幼儿人格建构的艺术教育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b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引发幼儿艺术天性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无不充溢着童真之美。教育家斐斯泰洛奇認为,艺術教育要注意人的天性和人的天然能动性而投其所好,要以人的本能来引导他。斐斯泰洛奇的这一主张将艺术教育的主要价值放置于人格建构之中。因为一旦艺术教育成了成人强加于幼儿的事情,那么幼儿艺术的天性就会遭受抑制,幼儿和谐的人格基础就会受到摧残。
  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满足幼儿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引发幼儿艺术的天性。幼儿在自身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常体现着他们内在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倾向,艺术教育应对幼儿精神世界中的这些宝贵的东西加以开发。
  游戏是激发艺术创造力的最佳手段,也是对幼儿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让艺术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既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又发挥了艺术教育最大的发展效益。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儿童内在的需要,在幼儿人格建构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我反思了以前对游戏的认识,改变了以往幼儿游戏过多指导甚至干预的做法,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己选择,自己表达和自己创造,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中,我关注和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注重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感受并反映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以丰富其艺术体验,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我把美术、音乐、文学视为艺术教育的三大法宝,我认为,抓住了这三大法宝,就掌握了幼儿情感秘密的钥匙。美术、音乐、文学对幼儿而言,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在这类活动中,幼儿将自己以往的经历和生活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以表达其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
  例如:强调幼儿自我表现的美术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儿童从开始涂鸦起,就创造了一套视觉符号系统,以满足表现自我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活动中,儿童以这种自己创造的“美术语言”表现自己,其思想有了表达的途径,其情绪情感有了宣泄的渠道,这样,儿童的心理就容易保持平衡,儿童人格的建构即可以此为基础。但在以往的活动中,有些幼儿一拿起笔来就流露出犹豫的神色,不知如何下手,经常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画!”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过渡的教育和干预,使孩子失去了对绘画的自信和表现欲望。现在,我已经不再要求幼儿练习那些枯燥乏味的技能,在幼儿尚不能画出各种图形的时候,我先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和形状各异的纸,让幼儿剪几何图形,进行摆放、拼搭和粘贴之类的创作活动,这样做十分有效地减轻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心理压力,缩小了幼儿表现意图与表现力之间的距离,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表现自我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又如:我也经常运用童话的形式让幼儿充分表现自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童话是第一把仿佛是由儿童天性本身造就的,用以开启他的情感的钥匙。”在艺术教育活动中 ,我经常为幼儿创设听童话、讲童话和表演童话的情景,把幼儿的整个心灵引导到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世界中去,达到了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和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
  二、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提高其艺术能力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较高水平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应该看到,在艺术教育中只强调让幼儿去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是具有较大局限性的,因为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幼儿除了受其认知和情感水平的局限外,还往往带来了世俗的陋习。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力求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使其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促进幼儿逐渐学会在对可见、可闻、可触的外界事物的把握中去追求秩序,追求形式美。艺术教育活动如若不局限于幼儿的自我表现,那么幼儿就不会再局限于自身的经验,而有可能再对美的追求的层面上逐渐感受和理解更高层次的真、善、美,使人格的发展有更高层次的基础。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是美的集中表现,任何艺术在本质上都是美的,它为人类创造和再现了现实中美的境界,并影响着人的品行,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使人的人格变得高尚起来。在艺术教育中,要运用直观的艺术形象去打动幼儿的心灵,唤起幼儿内心的审美情感,使幼儿在美的熏陶下接受教育。为此,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如插花、泥塑、胶塑、舞蹈、绘画、童话表演等等,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和理解经过提炼的现实。在注意让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同时,我也教给幼儿创造美的必要技能,我十分赞同陈鹤琴先生的看法:“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但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断然画不出很好的作品。艺术是一定要教的,不然让幼儿自己去瞎摸,就是模了一辈子,顶多不过像初民时代的作品罢了。”
  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我已深深感受到,在艺术活动中,幼儿既有通过探索获得知识的需要,也有通过练习获得技能的需要,既有通过模仿他人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需要,又有通过创造展现个性的需要,在支持幼儿的这些正当、积极的需要的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帮助他们形成各种发展之间正向的支持性联系和创设美的艺术环境,努力让艺术活动成为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
其他文献
岁月的车轮不停的滚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中,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信息化技术的飞跃发展,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它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信息技术陪伴着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我2000年進入大学,学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系电化教育专业,在当时是非常冷门的专业,连我自己都没弄清楚要学些什么。老师鼓励我们说:这是现代化
期刊
【内容提要】以前,一些优秀艺术作品,往往缺乏相关的配套掛图,使准备工作变得复杂而烦琐,使我们在选择教材时不得不忍痛割爱,使孩子失去了感受和欣赏优秀作品,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现在幼儿园里我们每个班都配备了电脑,教师通过学习也掌握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基础知识,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手段真正现代化,我们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各科教学中,尤其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
期刊
类别:微课、数字故事;学段/学科:幼儿园;文件格式:ppt;播放時长(分钟):4分钟  一、作品简介  有时经常在想,我们这些受过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比之普通的父母会有什么不同呢?背得出更多的儿童教育理论?知道更多玄乎的名词概念?因为这些专业知识和长期观察的积累会让我们比父母在看待儿童时会更客观、更宽容也更有耐心。因为我们知道孩子这样的表现是多么正常,而有些时候他们的潜力是会多出乎成人的期待和想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②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
期刊
【内容摘要】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学科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担此重任,数学教师要不断适应新的要求,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 教师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素质教育
期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
期刊
【内容摘要】当前情况下,无论从实际应用还是从高考应试来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都十分重要。为此,应该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入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课堂上,应改逐字逐句的讲解为整体教学。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在课堂教学上,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课前预习,提高能力(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当然,在课文精读的基础上,也要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教师应掌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但如果真正实现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學效果的提升,则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努力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对于小学生个人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十分有益。探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构建高校数学课堂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4)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2)初步体会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期刊
一、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深切感悟作者的思乡情,羁旅愁;2、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美,结构美,理解意象,深刻领会“秋思”意境美;3、结合音画创造性的解读诗文,感受画面美,培养创造思维;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品味《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