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以“教教科书”为主,它存在于着两个方面的缺点。(1)重教材轻学生:这样的课堂缺少活力,尽管学生学的很辛苦,但仅凭记忆学到的知识总是不能用于实际。(2)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设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发展下去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从而使学生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如何打造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高效,既能解放教师,又能解放学生的高效课堂是迫在眉睫的事性。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准备, 在学生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实质性的桥梁, 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新知识, 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通过情境让学生建构有意义知能体系,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通过问题所设计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并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 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例如:如: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笔者用趣味实验“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作为情境进行教学。随着脱脂棉突然着火燃烧,教室沸腾了,学生情绪激动,迫不及待想获得究竟。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提出问题:①分析脱脂棉为何能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②现在能不能猜猜过氧化钠分别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③你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测?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理解了两者反应的产物有氧气这种助燃剂,还知道这个反应的热效应是放热的,并且实验的设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学生在实验乙酸丁酯的制备中,有学生出现溶液变黄,有黑色颗粒,且香味不浓郁;有学生出现加热好长时间溶液都不沸腾;有学生出现溶液不分层等异常现象。笔者先把这些现象写在黑板上,让实验做的成功的几组同学交流,有异常现象的同学对照看问题出在哪?结果学生都很认真地听,然后开始与同伴交流自己实验出现异常的可能原因。发现有的同学浓硫酸加多了,有的加少了,有的没有进行充分振荡,也有的加热时烧瓶没有和石棉网接触等,原因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同伴的启迪最终都解决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化学实验中试剂的用量、加入的先后顺序、操作、装置等都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的能力。
三、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例如: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从复习铁、石墨与稀盐酸组成的原电池入手,采用问题递进的方式推动学习进程:①将铁丝与石墨同时插在稀盐酸中,且底部相互接触,能否构成原电池?②若将稀盐酸换成碳酸,能否构成原电池?③钢铁设备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形成水膜的酸碱性怎样?能否构成原电池?④随着水膜酸性的降低,钢铁设备中是否还存在着原电池原理的反应?⑤水膜中的亚铁离子怎样转化为铁锈?⑥是否钢铁表面只要保持干燥就不会被腐蚀了?⑦金属腐蚀的原理是什么?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怎样防止金属的腐蚀?等等。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认知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台阶拾级而上,顺利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良好教学愿望。相反,若一开始就提出“钢铁设备是怎样被腐蚀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茫然,也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其结果必然是“高起点,低落点”。所以,在设计递进式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太细、太具体,以免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效的问题情境是联系实际、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必须注意目的性、适切性和新颖性,在问题设计与解决的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优化课堂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出化学课的精彩,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体会出化学可的精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准备, 在学生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实质性的桥梁, 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新知识, 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通过情境让学生建构有意义知能体系,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通过问题所设计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并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 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例如:如: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笔者用趣味实验“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作为情境进行教学。随着脱脂棉突然着火燃烧,教室沸腾了,学生情绪激动,迫不及待想获得究竟。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提出问题:①分析脱脂棉为何能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②现在能不能猜猜过氧化钠分别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③你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测?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理解了两者反应的产物有氧气这种助燃剂,还知道这个反应的热效应是放热的,并且实验的设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学生在实验乙酸丁酯的制备中,有学生出现溶液变黄,有黑色颗粒,且香味不浓郁;有学生出现加热好长时间溶液都不沸腾;有学生出现溶液不分层等异常现象。笔者先把这些现象写在黑板上,让实验做的成功的几组同学交流,有异常现象的同学对照看问题出在哪?结果学生都很认真地听,然后开始与同伴交流自己实验出现异常的可能原因。发现有的同学浓硫酸加多了,有的加少了,有的没有进行充分振荡,也有的加热时烧瓶没有和石棉网接触等,原因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同伴的启迪最终都解决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化学实验中试剂的用量、加入的先后顺序、操作、装置等都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的能力。
三、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例如: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从复习铁、石墨与稀盐酸组成的原电池入手,采用问题递进的方式推动学习进程:①将铁丝与石墨同时插在稀盐酸中,且底部相互接触,能否构成原电池?②若将稀盐酸换成碳酸,能否构成原电池?③钢铁设备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形成水膜的酸碱性怎样?能否构成原电池?④随着水膜酸性的降低,钢铁设备中是否还存在着原电池原理的反应?⑤水膜中的亚铁离子怎样转化为铁锈?⑥是否钢铁表面只要保持干燥就不会被腐蚀了?⑦金属腐蚀的原理是什么?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怎样防止金属的腐蚀?等等。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认知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台阶拾级而上,顺利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良好教学愿望。相反,若一开始就提出“钢铁设备是怎样被腐蚀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茫然,也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其结果必然是“高起点,低落点”。所以,在设计递进式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太细、太具体,以免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效的问题情境是联系实际、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必须注意目的性、适切性和新颖性,在问题设计与解决的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优化课堂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出化学课的精彩,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体会出化学可的精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