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设活动的空间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h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课堂教学通过广泛的改革,已越来越重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近几年也做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尝试,但是常常是听课时很激动,行动时却被动。为此,笔者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特点,开展了活动化课堂的教学,旨在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播下品德生长的种子,更给学生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让品德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机会和空间,挑战社会上的假恶丑,创造出真善美。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教育;活动化课程
  一、活动化课堂的界定
  笔者所界定的“活动化的课堂”即将活动作为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其一,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化大为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体验;其二,将课堂教学化小为大,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带领他们参与实践、亲身体验。
  二、活动化课堂教学的两大模式
  1. 化大为小,模拟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其课程性质已由单一“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转为“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低年级)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中高年级)”的综合课程。由此,教师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在进行了新教材的培训后,看到了教材的变化,它以主题教育为编排特色,内容更集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成为了可能。为此,在实践中努力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通过模拟生活,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创设品德生长的空间。
  2. 化小为大,变大课堂
  巴甫洛夫曾说:“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品德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的第二天性,成为巩固稳定的品德行为,这种方法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新课程的改革,为品德教学设计了许多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的积极实践者,笔者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地的特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品德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将教育融于真实的生活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道德观念,让儿童通过真实生活不断地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更加热爱生活。
  三、活动化课堂的设计策略
  1. 活动设计,立足学生实际
  无论课程怎样改,都离不开“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为此,活动化课堂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应是在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的调控下进行的。如果目的性、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就是再好的活动,也要忍痛割爱。通过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更不能忽视学生现有的生活基础、认知水平与能力,由此,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
  2. 活动设计,面向每个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经常看到的活动课中,活动的参与成了一些佼佼者的平台,越是出色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越多,这样的活动体验只是面向个别,而不是整体。
  3. 活动设计,需要层层深入
  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让学生获得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知,但却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果课堂活动只能让学生停留在好玩的基础上,不能给学生深层次的认知与体验,是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层层地深入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认识的发展,活动才有价值。
  在《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中,笔者与思想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集体备课,对教材与学生进行了认真分析,并认识到学生的合作不外乎扫地、出黑板报、参加比赛、小组合作等。虽然他们对合作有一定的感知,但是如何有效合作却是需要他们深刻感知的,为此,整堂课把“为什么要合作,怎样的合作是有效的?”定为本课的重点,并有层次地设计了课堂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笔者就先让学生看一个情境表演剧《小猴、乌龟吃桃子》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小猴、乌龟吃桃子?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会合作的欲望,教师可以适时引出本课的课题。
  活动二:互动交流,感知合作。《品德与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过程,生活是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的经验的主要来源。这一环节是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材料,在交流展示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这里笔者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分小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谈谈不同的感受,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说图中怎样进行合作,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关的合作经历,然后探讨合作的作用。这样就真正地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但是说别人的事容易,具体到自己的实践中能否很好地与人合作呢?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
  活动三:活动体验,明理激情。《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笔者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通过进行夹球比赛,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发现合作成功的条件,找出合作不成功的原因。以此起到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每组学生在倾听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再经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与总结,这时他们开始变得冷静,每个组的成员都显得很团结,开始共同探讨正确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合作的方法。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正是他们通过体验活动来体会合作的意义所在。
  活动四:实践体验,享受快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环节,笔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自主、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合作性的游戏来体验合作给人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这个游戏就是让每个组的小组长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卡通动物,每个卡通动物后面都有一道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题。笔者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1)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2)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精神。(3)让课堂教学能真正活动起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参与。(4)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活动五:总结导行,升华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性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知识观。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营造一个自由、愉快、宽松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析并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笔者为了更进一步深化主题,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技能,利用圣诞节快要来临之际,让班里的学生合作布置课室,把这个活动主题延伸到课外,真正达到品德的教学目的——让思想指导行为。
  正是這层层递进的活动,避免了品德课的空“说教”,给了学生充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给了学生获取真知的过程。当然,除了课堂上品德活动的层层深入,还需要将活动延伸到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等组织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以活动促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具操作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理念。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学具操作作为辅助,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学具操作;小学数学;兴趣激发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重视直观教学,增加
【摘 要】沙墟二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明确“日行一善”的规则,将其细化为《“日行一善”十提醒》,并制定了《记善本》,对学生的善行进行表扬,提高学生行善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行善的行为养成。通过长期的坚持,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最终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关键词】“日行一善”;行善;《记善本》  中国民间一向有句浅显易懂的俗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是劝世道人心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人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哲学原理和学生的人生、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一起感受马克思主
【摘 要】及时关注和研究数学学困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是每一个农村数学老师必须关注的迫切问题。本文初步探究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学习数学中的困难,消除厌学心理、恐惧心理,使他们真正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设置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但事实却并非如
【摘 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差,即便是成绩优异的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厌学情绪的问题,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教育教学的新思路,由此,对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习兴趣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对培养农村小学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对策。  【关键词】学习兴趣;农村小学生;厌学  兴趣,是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
【摘 要】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选择批评场合,注意批评艺术,巧用发问式批评,做好批评善后工作,批评有法,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教育目的。  【关键词】班主任;批评;场合;艺术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一门艺术。要避免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批评就要讲究策略,注重方法。以下是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批评场合要选择  艺术地运用批评,分清场合,顾及学生的
【摘 要】结合实例提出了基于教材板块的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训练的策略。《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言技能“写”的二级目标中明确要求: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和语法后,对其进行适量的写作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并有机整合各板块
【摘 要】 学材再建构,通过对教材育人因素的深度挖掘,能充分发挥学科的内在力量实现立德树人的学科教学目标.李庾南老师的经典课例“正整数指数幂的乘法(第1课时)”给出了很好的范式:搭建知识结构,助力四能提升;注重学法沿用,发展认知技能;强化角色定位,培养数学情感.挖掘初中数学的学科育人力量,我们可以紧扣教材再建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知能巧关联,打磨学科育人关键节点;立足当下谋长远,建构终身学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渐渐成为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所研究的对象。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强调由学生自己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变知识和扩展知识。  【关键词】合作意识;合理评价;合作能力;提高效率  如今的学校教育、学科教学不应再是单纯的独立个体学习,面对着眼前四、五十人一个班的学生,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课堂带来的知识,感受课堂中游戏
【摘 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两者必须亲密合作,形成家校合力,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向的立体教育网络,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共同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笔者从主题培训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密切家校关系的途径三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进行了积极的思索。  【关键词】教育;学校文化;家校共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双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