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到的育儿方法不管用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大女儿豆豆2岁时,太太买过一本《小王子》,但翻看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就扔到了一边。因为那时候,我虽然已经是一个爸爸,但繁忙的工作让我没有足够时间陪女儿,当然也未能感受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但我当时依然自以为是地认定,我当然会是一个温和、慈爱的好爸爸。
  后来我们全家去了加拿大,我成为一个全职爸爸。当时4岁的女儿豆豆很快用频繁的尖叫、不合作、反抗和叛逆耗尽了我的耐心,我从说教、批评、斥责升级到吼叫,甚至还有两次出手打了她手板。后来,我恶补育儿知识,通过学习和两个女儿每天给我挑战带来的实践机会,脱胎换骨,变成一个全新的爸爸。


  去年我们全家从加拿大回到中国,我又重读《小王子》。我几乎一口气读完,然后又反复细读两遍。与7年前那次半途而废的阅读相比,这一次感触颇多。
  在《小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人的可笑。小王子在到访的前6个星球遇到了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生意人、掌灯人、地理学家,从孩子的角度,我们发现成人世界许多司空见惯的事情原来如此可笑。我想,许多父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小王子》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有两段话。这两段话,都是出自小王子在地球上碰到的那只狐狸之口。
  第一段话,是狐狸初遇小王子时说的:“对你来说,我无非是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只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驯化了我,那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驯化”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陌生,但是狐狸给了进一步解释,他说“驯化”就是“创造关系”。
  在听到狐狸这番话之前,小王子一直自认为非常富足,因为他的星球上有一朵宇宙中唯一的玫瑰花。可想而知,当他在地球的一个花园里看到五千朵同样的玫瑰花时,是多么失落。他趴在草地上伤心地哭了。
  然而听了狐狸关于驯化、创造关系的这番道理,小王子又跑回花园,对那五千朵玫瑰花说,她们全部加起来还抵不上自己星球上那一朵玫瑰花重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为这朵玫瑰花浇过水、用玻璃罩挡过风、消灭过毛毛虫,还倾听过她的抱怨、吹嘘和沉默。小王子因此“驯化”了那朵玫瑰花,或者毋宁说他被那朵玫瑰花“驯化”了,他们之间也因此创造出彼此独一无二的关系。
  每天,有许多父母咨询我各种育儿问题,但无论他们的孩子在什么年龄段,有什么样的问题,基本都脱不出下面这个模式:
  我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用了各种教育孩子的方法,但统统无效;
  我很焦虑;
  我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为什么那些育儿方法都不管用?因为,所有教育孩子的招数想要管用,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从孩子的角度,就是信任和依恋父母,并发自内心地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没有这个前提,那些育儿的方法、技巧,就好比性能优良的轮船,泊在没有水的河床里,不过一堆废铁而已。
  那么,父母如何与孩子创造出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或者说“驯化”呢?就因为我们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吗?当然不是。
  还有很多父母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呀,我们给孩子买了最好的玩具、新潮的手机、最新款的Ipad、电话手表、漂亮衣服……这些父母不妨听听《小王子》中狐狸透露的自己的秘密,这也是我感触最大的另一句话,“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孩子当然需要父母给他们买的这些东西,但孩子更需要的,是那些真正重要但却要用心感受的事情。就像小王子对那朵玫瑰花所做的,父母需要:
  陪孩子一起在家里吃晚饭,听他们在饭桌上叽里呱啦说学校和幼儿园发生的各种逸闻趣事;
  和他们一起搭一个有一千多块小组件的积木房子;
  和他们一起用橡皮泥捏一个“四不像”;
  把他们揽在怀里眉飞色舞地读《母鸡萝丝去散步》《玛德琳》《跳舞吧,小雅》……
  和他们下一盘不断悔棋的棋;
  教他们怎么滑轮滑、骑自行车;
  为他们上幼儿园应该穿深蓝色还是天蓝色的衣服出谋划策;
  给他们做喜欢吃的新疆大盘鸡、红烧鱼、西红柿鸡蛋汤;
  还有最重要的,看到孩子做出让自己不快的行为时,仍能平和应对,就像小王子被那朵敏感而虚荣的玫瑰花折磨,却依然爱护她一样。
  如果父母专心致志做到这些,就能和孩子相互“驯化”,创造出亲密和健康的关系。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作为父母,我们也能感受到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其他文献
周末聚会,闺密问我们:“孩子做噩梦半夜醒来大哭,怎么办?”  “怎么办?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啊。”豆豆妈自豪地说,其他的宝妈也跟着一起附和,表示同意。  “可是,我一直在安慰孩子,妈妈在,别怕。但是孩子还是好害怕、好难受的样子,后来就扑在我怀里哭了。”闺密一脸迷惑。  不是说了“别怕,妈妈在”了吗?怎么好像不太管用。  为什么呢?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孩子从噩梦中惊醒,首先体验到的是怕的情
期刊
家里小丫头今年三年级,由于从小就看一些迪斯尼、巧虎之类的视频,且幼儿园常常就宣传圣诞节什么的,所以从小就有圣诞节的概念,打从懂事起就要过圣诞节。  第一年过圣诞,起床时第一件事是看看自己丢在床尾的袜子里有没有礼物,结果发现有一大包平时就想要的东西,那个开心啊。  以后每一年的圣诞总是非常非常开心的时候。  随着小丫头慢慢长大,她原本深信不疑的圣诞老人逐渐变得可疑起来,曾经小丫头反复问过我是不是真有
期刊
最近和朋友闲聊,说起几件挺神奇的事。  有一位我们都认识的家长,他的孩子叫东东,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是很厉害的奥数带教老师,每天都会给成绩不错的同学留两道比较难的奥数题目。但最近东东妈发现她对数学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老师留的奥数题目也不太愿意去做,总说很难不会做。东东妈很生气,指责她不愿意动脑筋。  有一次,东东妈带东东出境旅游,中途到一个有时差的地区换机
期刊
从小在爸爸的世界里,习得的友善和亲热,使我不知不觉建立了对世界的信任感。当我因为“善恶不分”,独自面对某种险境,父亲给我的一切和潜意识调动的女性直觉,也会帮助我。我22岁才第一次独自出远门,那之后我常常独自旅行,遇到过一些一念之间的险境。我一直觉得爸爸一路在陪伴我、照顾我、保护我。  大学毕业前两个月,我第一次以独自旅行的方式纪念22岁生日,从四川达州去安徽合肥(当时我的男友、现在的丈夫在中国科技
期刊
这个学期女儿六年级,平日里和我聊起学校中的大小事件,各种“谁喜欢谁”“谁不知道谁喜欢谁”的小话题越来越多。上周就有这么一天,我偷懒不想做晚饭,带着她去楼下凑合一顿麦当劳。结果,吃饱之后回家一路上,我就不得不忍受她兴高采烈地跟我嘚吧她班上的八卦。  后来,我听得实在有些烦了,就干脆转守为攻地反问说:“哎,那你跟我具体说一说,你们天天说的 ‘喜欢’‘谁和谁一对儿’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从 ‘对上眼了’ 往
期刊
众所周知,含有丰富维生素的蔬菜,尤其是有色蔬菜,是人体所需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生活中,很多人在吃蔬菜比较少时,会通过维生素片补充营养。还有人认为蔬菜中含有丰富维生素,只要摄入足够的蔬菜,就没必要吃维生素片。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因为蔬菜和维生素片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一方面,维生素片不能代替蔬菜。因为蔬菜中的维生素是天然成分,而维生素片大多是人工合成的,两者在性质上有差别。蔬菜是多种维生素的集合体,
期刊
在日本有一种普及性似乎不高却披着神圣光环的体育运动,那就是相扑。大体看来,相扑其实跟中国的摔跤运动十分相像,画一个圈,比赛双方被限制在这个圈子里打拼争斗。摔跤运动是看谁把谁摔倒在地,然后用身体压住,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得翻身而判定输赢。相扑则因运动员庞大的身体形状,其胜负规则更简单,只要一方将另一方推出圈外,就算赢了。如此简单的游戏,却成为日本全国人民顶礼膜拜、带有很强宗教色彩仪式般的头号运动。同样
期刊
在微博上我的ID是资深边缘人,不是矫情,的确是常常走在社交圈的边缘。这种边缘感表现在对“集体”这个概念的接纳无能:  班集体、校集体、公司,甚至包括家庭。出国以后,海外中国人的圈子,教会、老乡会、社区、校友会,都接触过,但都只能浅尝辄止。不是中国人的圈子更没有多大的动力和热情了。也许这是第一代移民不可避免的尴尬,也许是我这个人天生孤僻,我在各种不同城市居住过,上过好多学校,经历过各种工作单位,每到
期刊
前阵子,我的朋友求救,说她的孩子得了“异食症”,总是喜欢吃纸啊笔啊这类怪怪的东西,却不好好吃饭。这个孩子上小学,经常因为喜欢闻卷子、吃纸和咬笔头而被老师批评。  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认为应该是身体缺乏某种微量元素造成的。然而检查结果都很正常,医生只好猜测是不是因为在校学习压力大造成的,建议多带出去玩玩。  孩子舌质并不红,也没有什么厚腻苔,不胖,脸色也有点儿黄,应该是脾胃比较虚弱……  想
期刊
像我们60后出生的人,大多兄弟姐妹众多。那时候家长也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们就如同小草,在庭院、路边自己疯长着,经常是晚上回家,破头破脸的,却因为衣服又撕了大口子挨一顿数落,就这样居然也都长大了。  80后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家一个,又都住上了楼房,邻里间来往也不多,孩子常常闷在家里,看着他们的小模小样实在是寂寞,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家里养了一只猫、一条狗。  猫和狗的性情很不一样。猫很独立,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