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bei1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趣味性、实效性、针对性。现结合本人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感悟
  近年来,有许多教育者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我很赞成。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 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
  1.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引起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的健康成长》一课中,对于有关诚信、有关假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假钞使用者的心态以及婶婶知道自己收到了假钞之后的心理斗争,以及当我说要把假钞用出去时婶婶的态度变化等,通过不同人物的表现和对比,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诚实的价值。通过学生演—老师评—学生再演—老师再评等过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假钞的社会危害性:如果那个买鸡的人是故意使用假钞,甚至与制造、销售假钞有关,那就是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多数人遇到假钞,都可能像卖鸡的大婶一样,是偶然碰上的,而不是故意的。但是,如何对待手中的假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要让学生在评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而且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一直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
  2.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虽说课堂是德育的主阵营,但单凭课堂内的40分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机会,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自我教育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在教学中,为了学生体验生活的需要,经常采取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生活模拟、演讲、编报、主题班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如教学《我们的生活与环境》一课,我在课前让学生先做一个身边环境污染的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在组织教学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现在,塑料制品丰富多彩,特别是在包装上的运用更是极为广泛,如方便袋、一次性饭盒、小食品包装袋等,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人们滥用和不能有效回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让学生自己统计最近两天丢弃的塑料包装袋,结果全班加起来,人均接近两个。接着再以一个学校、一个乡镇计算,一天丢弃的塑料袋有多少,会造成多少污染?结果让学生瞠目结舌。我趁热打铁,给学生讲塑料在地下分解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明白造成环境污染易,治理环境慢、难的道理。要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道理。教育学生将所学到的环保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让学生将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用真情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众所周知,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的教育,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情感教育永远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经。在小学的思品教育中,我们只有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去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要用宽容的心去教学,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环境愈宽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愈充分。因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就会促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艺术。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我们只要心中时时有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教师就可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其他文献
曾经有人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我愿意成为那一棵树,那一朵云——我更愿意用爱为孩子们点燃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故事一:等待表扬  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刘xx那张噘着嘴的胖嘟嘟的小脸.于是我又回忆起下午那一幕.  下午第二节下课,我把刘xx叫到我面前,看到他那噘得高高的小嘴,我的火腾的一下就上来了“怎么,你还挺委屈?课
期刊
当前,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与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权威与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做法已逐步为新教法取缔,在新课改下,如何造就健全的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我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构建对提升教师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影响、造就、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一、教师人格魅力及其意义  “人格”是指一个人得到社会最基本的尊重、认可与信任。“教师人格”是针对教师群体而言的,是
期刊
“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艾米莉·狄金森曾如此赞美书籍对人类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阅读如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一、提升教师阅读智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从宏观层面而言,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1世纪,基础教育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所所树立的课程观是生成的
期刊
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要准备材料,其次要决定取舍,合理安排,确定主题。这一过程中,主要依靠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文就是选择适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所以整个作文的活动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过程,所以掌握丰富的材料,才能使思维活跃,有了好的思维,就会有好的作文。  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作文教学并没有遵循这个思维规律,有点“工厂化批
期刊
学困生是指受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心理健康受阻而导致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我们团阳小学现有学生280人,生源基本来源于周围乡村,他们的父母由于自身素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无心或无力管教孩子或者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根据调查显示,团阳小学共有67名学困生,约占学校总人数的25%,形式严峻。因此,我们教师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有积极的意义。  一、
期刊
“立德”对教师来讲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讲是立学德。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每个教师都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要在教书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立足岗位,创造性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师,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树“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如何立德树人呢?简单来说就是
期刊
幼儿在艺术领域的感知有别于成人,因为自身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情感表达上较弱。幼儿的美工区自主活动中,创作的作品往往是幼儿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美好向往。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艺术行为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发掘幼儿的艺术细胞,教师不能以成人的审美去要求幼儿的作品,这样只会扼杀幼儿的创造性。  一、评价在幼儿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评价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可以在美术活动中消除幼儿不敢画、画
期刊
在教育教学的长期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扮演知识的施與者,“严师出高徒”“棍棒出人才”的古训维系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然而这些过时的“八股”越来越被现代教育的舞台所淘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一起成长。在做教师的同时温习如何做学生,做不同角色的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
期刊
学生间的矛盾、冲突是其成长经历的一部分,可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育却是一门学问,“一笑泯恩仇”的做法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淡化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利恢复课堂秩序,使教育、教学两不误。  3月11日上午,我在3年1班上科学课,研究液体的性质。  分配完探究活动后,我到各小组巡视,并参与小组活动。突然,我耳中听到争吵声,有学生喊:“老师,有人打起来了!”我立刻转过身,映入我眼帘的是一
期刊
记得三年前新接的四年级(1)班,活波可爱,文明有礼。每次周末放学会有孩子跑到你跟前说:祝老师周末愉快!咦!没有一般农村孩子的腼腆。但是,有一个头痛的现象:全班45个孩子,每次收作业,班长会给老师一份名单,上面是没交作业的名单。哇!好家伙,一个、两个、三个……密密麻麻,十几个!头痛!上课了,老师在讲台前讲,下面好多个孩子在玩自己的……这是什么学习习惯?纵观全校,每天各班不完成作业的孩子也大有人在,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