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间的矛盾、冲突是其成长经历的一部分,可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育却是一门学问,“一笑泯恩仇”的做法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淡化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利恢复课堂秩序,使教育、教学两不误。
3月11日上午,我在3年1班上科学课,研究液体的性质。
分配完探究活动后,我到各小组巡视,并参与小组活动。突然,我耳中听到争吵声,有学生喊:“老师,有人打起来了!”我立刻转过身,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经典动作片中的武打场景,第9小组的两位全班最强壮的男生摆出剑拔弩张之神态,一位男生双手握拳、不停晃动;另一位两手护头、显得很被动……其他正在活动的同学听到喊声也全停下观望,看罢学生们顿时哈哈大笑,其实我心中也觉好笑,只是為了教育学生没有表露出来。从两位打架男生对面同学的笑脸中,我基本判断矛盾不会太深,根据这两位男生特点,活泼好动、比较调皮,恐怕又是为了一点小事争执而引起了“武斗”。
如何处理呢?课堂中出现这样的事,教师应有责任及时解决。但我想也不能简单进行,要考虑学生心理特点,既不能因教育激化、加深学生之间矛盾,也不能耽误时间,否则对教育效果、课堂教学都不利。
当时,我没有刻意严肃下来,只是挥手让其他同学静下,既然学生注意力被转移,与其让他们低效率探究,还不如让他们顺便同时接受教育,学会如何处理同学间关系,一举多得。我迅速问明情况,原来在探究活动中,后一位男生用手拽前面男生头发,这位男生快速作出反应……使冲突升级,出现了前面所看到的那一幕有趣场面。问明情况,一切都明了。其实是此年龄段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学生好动,难免之间会磕磕碰碰,为此发生争吵、打架。从成长的角度看,本身是其经历过程的一部分,从这些经历中,他们慢慢学会如何正确与人相处。可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育却是一门学问,不但要及时制止、修复学生之间关系、转移学生注意力、调整教学,还要兼顾群体教育中的正面引导、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心无芥蒂,天真……教师、家长、社会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引导其性格形成和行为走向,尤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有的特点、问题,更应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其实,对待小孩之间发生的过节,中国老百姓早就总结出一句话,“小孩的事大人不要掺和”。这句话不是说所有的事不要管,而是指一些小矛盾尽量让小孩自己解决,从中学会与人相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与现在所提倡的亲历过程教育相吻合,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没有太多报复心理,当发生矛盾后会在很短时间内忘却,又重归于好,这是他们的天性,老百姓认识这一点,我们教师更应认识这一点。但做为教师单认识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多应从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出发,在平常中挖掘教育的内涵,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使他们快速溶合于人类社会大家庭。
在群体中教育个别学生,我们不但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有必要的话还要考虑给所有学生一个样板,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问题,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
综上考虑,在听完学生的解释后,我只是一笑,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二位勇士握握手,大家继续实验探究。”刚开始,两人低着头不好意思,不肯握手,其实我已看出,他们会合好的,但没达到我的目的,于是故意板着脸,说:“握手!”两人才慢慢地把手握在一起。在握手的一刹那两人不知不觉笑了,其他的同学看在眼里也都笑了,两人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一起坐下,可谓“一笑泯恩仇”。这时我对全班同学讲了一句:“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不要打架,上课要遵守纪律,大家能不能做到?”学生的情绪由紧张到放松,在短时间内好似明白了很多,齐声回答:“能!”那两位男生喊得尤为响亮,我于是带领同学们继续实验探究,教育时间仅用2分钟。
也许有人说,应严肃批评,否则会助长这种风气;你是用了2分钟教育吗?是真的。其实教育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考虑哪种更适应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当学生握手,一笑泯恩仇,对于他们来说,瞬间的转化是一种天性、一种释然,在这短暂之中,他们感受到宽容的可贵,加深理解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明白课堂的要求,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一种难得的教育。同时也遵循了儿童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能在短时间解决问题,既教育了学生,又快速转移了学生注意力,恢复课堂秩序,使教育、教学两不误,我觉得这才是上佳的选择。
课后,我给当时的做法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一笑泯恩仇”,虽有些夸张,做法有些武断,但我觉得对解决低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上偶发的类似争执性问题是较实用的,可瞬间化解他们的矛盾,使其对教学过程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当然,我们也要区分他们之间是哪一种情况,如有复杂原因,就不能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课上制止、短时教育后,在课后应详细了解情况,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解决问题。
不管怎样,教育是一门艺术,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教师应有一定针对性,灵活对待。
3月11日上午,我在3年1班上科学课,研究液体的性质。
分配完探究活动后,我到各小组巡视,并参与小组活动。突然,我耳中听到争吵声,有学生喊:“老师,有人打起来了!”我立刻转过身,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经典动作片中的武打场景,第9小组的两位全班最强壮的男生摆出剑拔弩张之神态,一位男生双手握拳、不停晃动;另一位两手护头、显得很被动……其他正在活动的同学听到喊声也全停下观望,看罢学生们顿时哈哈大笑,其实我心中也觉好笑,只是為了教育学生没有表露出来。从两位打架男生对面同学的笑脸中,我基本判断矛盾不会太深,根据这两位男生特点,活泼好动、比较调皮,恐怕又是为了一点小事争执而引起了“武斗”。
如何处理呢?课堂中出现这样的事,教师应有责任及时解决。但我想也不能简单进行,要考虑学生心理特点,既不能因教育激化、加深学生之间矛盾,也不能耽误时间,否则对教育效果、课堂教学都不利。
当时,我没有刻意严肃下来,只是挥手让其他同学静下,既然学生注意力被转移,与其让他们低效率探究,还不如让他们顺便同时接受教育,学会如何处理同学间关系,一举多得。我迅速问明情况,原来在探究活动中,后一位男生用手拽前面男生头发,这位男生快速作出反应……使冲突升级,出现了前面所看到的那一幕有趣场面。问明情况,一切都明了。其实是此年龄段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学生好动,难免之间会磕磕碰碰,为此发生争吵、打架。从成长的角度看,本身是其经历过程的一部分,从这些经历中,他们慢慢学会如何正确与人相处。可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育却是一门学问,不但要及时制止、修复学生之间关系、转移学生注意力、调整教学,还要兼顾群体教育中的正面引导、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心无芥蒂,天真……教师、家长、社会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引导其性格形成和行为走向,尤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有的特点、问题,更应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其实,对待小孩之间发生的过节,中国老百姓早就总结出一句话,“小孩的事大人不要掺和”。这句话不是说所有的事不要管,而是指一些小矛盾尽量让小孩自己解决,从中学会与人相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与现在所提倡的亲历过程教育相吻合,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没有太多报复心理,当发生矛盾后会在很短时间内忘却,又重归于好,这是他们的天性,老百姓认识这一点,我们教师更应认识这一点。但做为教师单认识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多应从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出发,在平常中挖掘教育的内涵,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使他们快速溶合于人类社会大家庭。
在群体中教育个别学生,我们不但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有必要的话还要考虑给所有学生一个样板,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问题,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
综上考虑,在听完学生的解释后,我只是一笑,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二位勇士握握手,大家继续实验探究。”刚开始,两人低着头不好意思,不肯握手,其实我已看出,他们会合好的,但没达到我的目的,于是故意板着脸,说:“握手!”两人才慢慢地把手握在一起。在握手的一刹那两人不知不觉笑了,其他的同学看在眼里也都笑了,两人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一起坐下,可谓“一笑泯恩仇”。这时我对全班同学讲了一句:“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不要打架,上课要遵守纪律,大家能不能做到?”学生的情绪由紧张到放松,在短时间内好似明白了很多,齐声回答:“能!”那两位男生喊得尤为响亮,我于是带领同学们继续实验探究,教育时间仅用2分钟。
也许有人说,应严肃批评,否则会助长这种风气;你是用了2分钟教育吗?是真的。其实教育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考虑哪种更适应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当学生握手,一笑泯恩仇,对于他们来说,瞬间的转化是一种天性、一种释然,在这短暂之中,他们感受到宽容的可贵,加深理解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明白课堂的要求,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一种难得的教育。同时也遵循了儿童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能在短时间解决问题,既教育了学生,又快速转移了学生注意力,恢复课堂秩序,使教育、教学两不误,我觉得这才是上佳的选择。
课后,我给当时的做法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一笑泯恩仇”,虽有些夸张,做法有些武断,但我觉得对解决低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上偶发的类似争执性问题是较实用的,可瞬间化解他们的矛盾,使其对教学过程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当然,我们也要区分他们之间是哪一种情况,如有复杂原因,就不能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课上制止、短时教育后,在课后应详细了解情况,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解决问题。
不管怎样,教育是一门艺术,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教师应有一定针对性,灵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