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4年创刊之初,《学校品牌管理》便开设了“学校特色”栏目,十几年来一直探索特色学校建设。
2016年12月15至16日,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论坛在重庆市江北区召开,本刊总编王永江受邀出席,并于第三分会场作主题发言。基于多年的探索实践,王永江指出了当前特色学校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希望给更多的校长带来一些启发。
校长要理解特色、主动发展,
不能被迫“运动”
在王永江看来,特色是薄弱学校破局的法宝,是名校领先的诀窍,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最佳路徑。对于前两句话,业界基本无异议,但最后那句话却收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尽管如此,王永江始终坚持这个观点。
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创建特色学校的最重要意义是帮助学校找到更好的自己。要知道,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发展机会,但我们未必都能一一发现。就像学生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亮点,也有短板和缺点。如果我们不善于发现,那么就很容易给一些学生贴上“坏孩子”标签,对方很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自此一阕不振;若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对方将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学校也一样,一不小心就陷入生源决定论或师资决定论。所谓“生源决定论”,就是学校的生源较差,多是农村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很难获得新的发展;所谓“师资决定论”,就是学校的教师团队存在职业倦怠、老龄化等问题,很难取得新的成果。
王永江说,特色恰好给学校找到了一个发展支点,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杠杆,我们在支点之上,就可以撬动一个品牌,这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因此,国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视特色学校建设,将其写进文件。于是,“特色发展”就像一场运动,特别热。
“但所有学校,无论条件成熟与否,都要做特色,这就有问题了。”王永江说。
学校做特色,首先校长要认同、理解特色,要主动发展,而非被迫“运动”。其次,现在的学校特色大多是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但实际上不应该局限于此,也可以基于日常治理和管理。例如,社会阴盛阳衰,培养男子汉是否可以成为学校特色?既然特色是多元的,为什么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就不可以多元呢?关于学校特色的定位选择,王永江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基于校名,如重庆市玉带山小学,浪漫而有内涵的校名,可否从中挖掘特色呢?二是基于学校的区位资源,如成都市草堂小学发展“诗意教育”、广州市耀华小学发展“玉文化”。三是基于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另外,还可以基于未来的品牌梦想等。
科学分析与感性决策,
选择了就义无反顾
如果学校拥有较多的特色项目,那么在发展特色时应该怎么办呢?第一种办法是,把其中一个非常好的特色项目“揪”出来,成为学校战略层面的选择。这就涉及到取舍问题,有舍才有得。“特色太多,可能就显得没有特色。”
第二种办法是,找到一个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且利于学校师生成长成才的逻辑,用彩线穿珠的形式,将这些特色项目串起来。若找不到合适的彩线,那就找一个筐,把这些项目往里装。没有好的逻辑,学校的特色发展总有一天受阻。
问题又来了,由于每个人对特色的理解不一样,在面对多个方向时所做出的选择建议也不一样。可能上级领导建议这个方向, A专家建议那个方向,B专家又建议另一个方向。究竟学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特色?痛苦的校长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些建议?
王永江的观点是“科学分析,感性决策”。关于学校特色定位的分析和论证必须严谨,需要在选择前列出多个方向。但从这些方向里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就可以感性一点了。“实在不知道选择什么方向,不妨抓阄,这总比你一直在那里举棋不定要强。选择了就义无反顾!这就是机会成本,就像嫁(娶)给了这个人,就不要后悔。这是基本的立场问题,选择了,就要自圆其说,且要有说服力,不仅一条,起码五条。要不然没办法做下去。”王永江如是说。
在特色定位后,学校就应该思考这其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有什么操作系统合适发展?首先,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特色进行再理解与再定义,从制定可以执行的方式来认识特色。在这一基础上,学校应该微调、优化或改变“一训三风”。如果与原有的关联度较大,历史悠久,大家较为认可,建议学校稍作微调、优化;如果距离比较远,且师生都还没有什么感觉,那就可以尝试重新构建。
待“一训三风”确立之后,学校就应该基于特色理论来重构课程和课堂。王永江指出,有的学校提出构建某一特色,但课堂上呈现的是其他特色,与课程的关联度不大,只有几门校本课程来装点门面。这也是目前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一大突出问题。
接下来,学校就需要着手校园文化设计了,再然后是特色教师和学生的培养。
校园设计要以学校为主,
不能全扔给别人
谈及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设计时,王永江通过数个详实的案例为台下校长指点迷津。广州市某教师进修学校曾邀请一个专业的校园文化设计公司做方案,结果设计师在汇报现场就被急哭了。因为那已经是她的第七次汇报了,此前每次都被否定,且从未获得任何具体的修改意见。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出于设计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职责和运作流程都不甚了解的缘故,即便拥有中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的经验,也难以满足教师进修学校的需求。于是,王永江与那位设计师好好地聊了一番,让她先明白教师进修学校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机构,再由此设想主线索、主元素、主色调、主景观。在这里,主色调肯定要符合成人而非儿童或青少年的性格特点,主张有品味、大气……
又有一所学校,王永江发现其校园建筑的柱子较多,便建议对方以柱子为设计主元素,因柱子有“栋梁”之意,并与该校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学校为主,具体表现和表达则可以交给别人处理,但主线索、主元素、主色调、主景观的构想和一些方向性问题,最好由学校领导班子提供,或是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之下提炼出来,不能完全抛给设计公司。如果学校自己都没有想明白,那么做出来的东西将很难深入人心,且随时有可能被推翻。 基于顶层理念下的课程构建,
将成就未来的学校品牌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王永江发现,现在的校本课程基本是学校有什么资源就开什么课程,大部分缺乏顶层设计。我们亟需顶层设计引领下的课程建设,要运用特色理念重新优化校本课程。与顶层理念關系不大的课程,建议放弃或弱化,好好地把关联密切者做成精品课程。毕竟学校的精力有限,能做的事情也有限,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举例来说,基于国防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学校首先可以开设培养理想信念,增强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具体怎么做?搞清楚这里面哪些是国家课程,哪些是地方课程,将两者糅合到一起,用信念课程来改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其次,开设有助于好习惯养成的课程;第三,则是锻炼吃苦精神的课程。
不仅课程,特色课堂的构建也是如此。譬如,针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没有一所学校研究“禅文化”的情况,王永江建议:“禅”字有顿悟、静思、对话、智慧等意,区域特色教育发展或标杆学校是否可以考虑构建智慧课堂、对话课堂等,让课堂教学基于顶层理念之下,和“禅城”二字密切相关。
“有的学校,办学理念体现一个特色,课程体现另一个特色,校园文化又体现其他特色,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在王永江看来,基于顶层理念之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未来学校品牌的增长点和亮点。
特色建设不是班子的事,
要发动全体师生参与
介绍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操作思路后,王永江特别指出了这一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行政部门意图推动特色学校建设,但学校未必有积极性;校长准备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但80%的教师认为这是校长的政绩工程,故出现了‘班子在动,底下的老师却一动不动’的奇怪现象,这些是很致命的!”王永江表示,特色学校建设不应该仅仅是领导班子的工作,它需要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这就涉及到相关的推动办法是否切实有效。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解与认识,往往是有关部门给校长讲得多,给老师们讲得少,学生更是不清楚;校长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以为特色学校建设就是领导班子的工作,没有动员教师参与其中,更别提调动学生了。
其实,校长应该把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师生在此中的作用,与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并开展专题培训。据王永江的观察,多数学校没有完成这个步骤就开始做特色了,最后就演变成学校领导班子的自娱自乐。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培训呢?他建议,首先邀请一位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专家给全体教师讲课,然后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拓宽思路,打开心扉,让大家畅所欲言,一起讨论新的学校发展战略,如学校的突破点何在,教师的出路何在。“我们学校一定要创建特色,不发展特色就可能没有其他的希望,”校长要将类似这样的话转化成教师们的共识,进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乃至家长群体。
在思想统一后,校长就可以组织教师前往对口的好学校考察,通过交流与学习,形成自己的特色推动计划。这方面工作学校可以亲自做,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做。但如果没有引导全体师生参与其中,那么学校创建特色的困难与风险都将增大。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2016年12月15至16日,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论坛在重庆市江北区召开,本刊总编王永江受邀出席,并于第三分会场作主题发言。基于多年的探索实践,王永江指出了当前特色学校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希望给更多的校长带来一些启发。
校长要理解特色、主动发展,
不能被迫“运动”
在王永江看来,特色是薄弱学校破局的法宝,是名校领先的诀窍,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最佳路徑。对于前两句话,业界基本无异议,但最后那句话却收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尽管如此,王永江始终坚持这个观点。
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创建特色学校的最重要意义是帮助学校找到更好的自己。要知道,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发展机会,但我们未必都能一一发现。就像学生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亮点,也有短板和缺点。如果我们不善于发现,那么就很容易给一些学生贴上“坏孩子”标签,对方很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自此一阕不振;若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对方将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学校也一样,一不小心就陷入生源决定论或师资决定论。所谓“生源决定论”,就是学校的生源较差,多是农村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很难获得新的发展;所谓“师资决定论”,就是学校的教师团队存在职业倦怠、老龄化等问题,很难取得新的成果。
王永江说,特色恰好给学校找到了一个发展支点,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杠杆,我们在支点之上,就可以撬动一个品牌,这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因此,国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视特色学校建设,将其写进文件。于是,“特色发展”就像一场运动,特别热。
“但所有学校,无论条件成熟与否,都要做特色,这就有问题了。”王永江说。
学校做特色,首先校长要认同、理解特色,要主动发展,而非被迫“运动”。其次,现在的学校特色大多是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但实际上不应该局限于此,也可以基于日常治理和管理。例如,社会阴盛阳衰,培养男子汉是否可以成为学校特色?既然特色是多元的,为什么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就不可以多元呢?关于学校特色的定位选择,王永江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基于校名,如重庆市玉带山小学,浪漫而有内涵的校名,可否从中挖掘特色呢?二是基于学校的区位资源,如成都市草堂小学发展“诗意教育”、广州市耀华小学发展“玉文化”。三是基于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另外,还可以基于未来的品牌梦想等。
科学分析与感性决策,
选择了就义无反顾
如果学校拥有较多的特色项目,那么在发展特色时应该怎么办呢?第一种办法是,把其中一个非常好的特色项目“揪”出来,成为学校战略层面的选择。这就涉及到取舍问题,有舍才有得。“特色太多,可能就显得没有特色。”
第二种办法是,找到一个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且利于学校师生成长成才的逻辑,用彩线穿珠的形式,将这些特色项目串起来。若找不到合适的彩线,那就找一个筐,把这些项目往里装。没有好的逻辑,学校的特色发展总有一天受阻。
问题又来了,由于每个人对特色的理解不一样,在面对多个方向时所做出的选择建议也不一样。可能上级领导建议这个方向, A专家建议那个方向,B专家又建议另一个方向。究竟学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特色?痛苦的校长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些建议?
王永江的观点是“科学分析,感性决策”。关于学校特色定位的分析和论证必须严谨,需要在选择前列出多个方向。但从这些方向里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就可以感性一点了。“实在不知道选择什么方向,不妨抓阄,这总比你一直在那里举棋不定要强。选择了就义无反顾!这就是机会成本,就像嫁(娶)给了这个人,就不要后悔。这是基本的立场问题,选择了,就要自圆其说,且要有说服力,不仅一条,起码五条。要不然没办法做下去。”王永江如是说。
在特色定位后,学校就应该思考这其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有什么操作系统合适发展?首先,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特色进行再理解与再定义,从制定可以执行的方式来认识特色。在这一基础上,学校应该微调、优化或改变“一训三风”。如果与原有的关联度较大,历史悠久,大家较为认可,建议学校稍作微调、优化;如果距离比较远,且师生都还没有什么感觉,那就可以尝试重新构建。
待“一训三风”确立之后,学校就应该基于特色理论来重构课程和课堂。王永江指出,有的学校提出构建某一特色,但课堂上呈现的是其他特色,与课程的关联度不大,只有几门校本课程来装点门面。这也是目前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一大突出问题。
接下来,学校就需要着手校园文化设计了,再然后是特色教师和学生的培养。
校园设计要以学校为主,
不能全扔给别人
谈及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设计时,王永江通过数个详实的案例为台下校长指点迷津。广州市某教师进修学校曾邀请一个专业的校园文化设计公司做方案,结果设计师在汇报现场就被急哭了。因为那已经是她的第七次汇报了,此前每次都被否定,且从未获得任何具体的修改意见。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出于设计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职责和运作流程都不甚了解的缘故,即便拥有中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的经验,也难以满足教师进修学校的需求。于是,王永江与那位设计师好好地聊了一番,让她先明白教师进修学校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机构,再由此设想主线索、主元素、主色调、主景观。在这里,主色调肯定要符合成人而非儿童或青少年的性格特点,主张有品味、大气……
又有一所学校,王永江发现其校园建筑的柱子较多,便建议对方以柱子为设计主元素,因柱子有“栋梁”之意,并与该校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学校为主,具体表现和表达则可以交给别人处理,但主线索、主元素、主色调、主景观的构想和一些方向性问题,最好由学校领导班子提供,或是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之下提炼出来,不能完全抛给设计公司。如果学校自己都没有想明白,那么做出来的东西将很难深入人心,且随时有可能被推翻。 基于顶层理念下的课程构建,
将成就未来的学校品牌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王永江发现,现在的校本课程基本是学校有什么资源就开什么课程,大部分缺乏顶层设计。我们亟需顶层设计引领下的课程建设,要运用特色理念重新优化校本课程。与顶层理念關系不大的课程,建议放弃或弱化,好好地把关联密切者做成精品课程。毕竟学校的精力有限,能做的事情也有限,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举例来说,基于国防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学校首先可以开设培养理想信念,增强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具体怎么做?搞清楚这里面哪些是国家课程,哪些是地方课程,将两者糅合到一起,用信念课程来改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其次,开设有助于好习惯养成的课程;第三,则是锻炼吃苦精神的课程。
不仅课程,特色课堂的构建也是如此。譬如,针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没有一所学校研究“禅文化”的情况,王永江建议:“禅”字有顿悟、静思、对话、智慧等意,区域特色教育发展或标杆学校是否可以考虑构建智慧课堂、对话课堂等,让课堂教学基于顶层理念之下,和“禅城”二字密切相关。
“有的学校,办学理念体现一个特色,课程体现另一个特色,校园文化又体现其他特色,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在王永江看来,基于顶层理念之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未来学校品牌的增长点和亮点。
特色建设不是班子的事,
要发动全体师生参与
介绍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操作思路后,王永江特别指出了这一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行政部门意图推动特色学校建设,但学校未必有积极性;校长准备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但80%的教师认为这是校长的政绩工程,故出现了‘班子在动,底下的老师却一动不动’的奇怪现象,这些是很致命的!”王永江表示,特色学校建设不应该仅仅是领导班子的工作,它需要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这就涉及到相关的推动办法是否切实有效。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解与认识,往往是有关部门给校长讲得多,给老师们讲得少,学生更是不清楚;校长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以为特色学校建设就是领导班子的工作,没有动员教师参与其中,更别提调动学生了。
其实,校长应该把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师生在此中的作用,与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并开展专题培训。据王永江的观察,多数学校没有完成这个步骤就开始做特色了,最后就演变成学校领导班子的自娱自乐。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培训呢?他建议,首先邀请一位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专家给全体教师讲课,然后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拓宽思路,打开心扉,让大家畅所欲言,一起讨论新的学校发展战略,如学校的突破点何在,教师的出路何在。“我们学校一定要创建特色,不发展特色就可能没有其他的希望,”校长要将类似这样的话转化成教师们的共识,进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乃至家长群体。
在思想统一后,校长就可以组织教师前往对口的好学校考察,通过交流与学习,形成自己的特色推动计划。这方面工作学校可以亲自做,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做。但如果没有引导全体师生参与其中,那么学校创建特色的困难与风险都将增大。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