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优质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分水岭主要体现在由学校内涵品质不同所导致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差异。如何有效促进学校在内涵层面上均衡发展,成为摆在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在进行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同步进行了区域性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我们看来,文化的变革才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联动性,有助于学校逐步形成独到的学校文化体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能为区域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坚持的支持。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完善三种工作推动机制,逐步构建出以满足师生成长需求为基点,以激发师生自主管理潜能为核心,与学校品牌及特色相一致的学校新文化,并以此方式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进而推动区域教育向优质、高位、均衡迈进。
鼓励自主的创生机制
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一书中指出,“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即教育对文化的传承是自觉且有选择性的。于学校文化的发展而言,它需要校长在尊重传统及实际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制”管理方式,发动师生共同创生学校独有的学校文化体系。在这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方向上予以引导,相关领域专家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但决不能硬性要求或包办代替。
在樊城区,校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时,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实行大一统的方式,而是让校长在统一模板中自定任期目标,并由局相关科室对相关内容逐一审定的方式加以完成。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只是强调办学理念要源于办学实践,学校文化主题与特色品牌要与办学理念契合度高。正是这种“放手”的引导方式有效激发了校长在系统构建学校文化体系上的自主能动性,并为“一校一题”“和而不同”的文化建设格局形成提供了可能。例如,以科技教育见长的襄阳市诸葛亮中学,他们在办学实践中提炼出“育智慧学子,成多彩人生”这一办学理念,并充分挖掘“诸葛文化”中的育人元素,通过让学生认识诸葛、研究诸葛、学习诸葛,逐步树立“明志、修身、乐学、创新”的优秀品质;襄阳市方圆学校则从校名入手,通过组织教师反复研讨,最终确定“方正做人,圆润人生”这一办学理念,并在“方圆”这一文化统领下,逐步形成了用两大办学特色(“阳光锻炼+科技创新”)为依托,用“三個重点”(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学习习惯、会与人交往)作支撑,用“九条规矩”来护航的文化推进思路,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让师生阳光幸福之路。
从樊城区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的真谛在于文化的自我创生,而文化的自我创生需要学校有民主的氛围,并由其实践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才能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换言之,学校文化多样性是内生的,而非外铄的;是自发的,而非规定的。
集智聚力的帮扶机制
在学校文化体系中,理念文化中的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居于核心位置,它是校长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结晶。而要想提出一个精炼恰当、富有个性,且符合时代特点,并能指导办学实践的办学理念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校长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采取发扬民主、集智聚力的方式来加以确定。在这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发挥其在资源整合上的优势,通过组建本土“草根”专家团队来帮助有需求的校长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樊城区,部分学校的理念文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形成,并在办学实践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创生而丰富完善起来的。例如,朱坡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学校,基于该校有着池塘、树林、菜地等丰富的环境资源,樊城学校文化建设“草根”专家团队给出了“追寻淳真,回归自然”的办学理念建议,而后学校以此为统领,着力构建“淳·自然”文化,并逐步开发出了众多具有乡村特色的系列化的校本活动,较好达成了让师生自主管理和自然成长的目标,并收获了“樊城最美农村小学”的赞誉。可以说,以上这些带有精准特点的帮扶机制,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的瓶颈问题,也正确地处理了学校文化建设上的“外在输血”与“自身造血”关系,达成了携手前行、共同发展的目标。
指向明确的评价机制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更好的发展,它不应该只是反映校长或少数人的意愿,更不是学校委托某些文化公司“开发”出来,让师生被动接受的有名无实的“产品”。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结合实际,从突出学校文化定位的独特性、构建的系统性、师生的参与性以及成果的共享性等方面,研制出一个切实发挥评价导向作用的《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标准》,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路径向前推进。
在樊城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广泛听取校长意见的基础上,从注重实效及操作简便的原则出发,拟定了一个相对简明的《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这一《评价标准》分为基础项目和加分项目两大部分,并根据基础项目得分结果评价校长在引领学校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评价学校在当年文化建设上的状况;根据总得分结果对学校命名表彰(授予不同星级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称号)。
在基础项目中,主要包括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是所有学校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如在环境文化中,强调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传播平台的同时,学校应从学生视角、需要出发,积极开发让学生喜欢的诸如种植园、陶艺吧、游乐区等校园人文景观;在制度文化上,强调规章体系应是基于师生的发展而制定,师生既是制度的共同制订者,也是共同执行者和自觉遵守者;在活动文化中,强调学校应该围绕文化建设主题开展常态化、系列性的特色教育活动……在加分项目中,主要评价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个性化的优势领域的发展状况,如是否有根据文化主题开发的校刊、校本教材、高品味的人文景观,能否积极参加与特色发展相关的赛事并获奖等……由于评价时只将基础项目的得分结果与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挂钩,而将受资金、人员限制而暂时实施不了的评价内容放入加分项目之中,这样就较好地统一了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化要求与个性化需求,既达到了让学校明确自身在文化建设上的不足与差距,以此增强提档升级的自觉性,又达到了让学校循序渐进发展,逐步提升学校内涵品质,进而扩大樊城区品牌学校集群数量的双重目标。
应该看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它需要积淀,也需要创生。在这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引导校长用文化的情怀去办好学校的教育。只有当每一所学校都具有了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并最终凝聚成高品质的区域教育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下学校文化建设子课题研究成果)
基于这样的思考,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在进行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同步进行了区域性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我们看来,文化的变革才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联动性,有助于学校逐步形成独到的学校文化体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能为区域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坚持的支持。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完善三种工作推动机制,逐步构建出以满足师生成长需求为基点,以激发师生自主管理潜能为核心,与学校品牌及特色相一致的学校新文化,并以此方式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进而推动区域教育向优质、高位、均衡迈进。
鼓励自主的创生机制
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一书中指出,“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即教育对文化的传承是自觉且有选择性的。于学校文化的发展而言,它需要校长在尊重传统及实际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制”管理方式,发动师生共同创生学校独有的学校文化体系。在这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方向上予以引导,相关领域专家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但决不能硬性要求或包办代替。
在樊城区,校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时,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实行大一统的方式,而是让校长在统一模板中自定任期目标,并由局相关科室对相关内容逐一审定的方式加以完成。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只是强调办学理念要源于办学实践,学校文化主题与特色品牌要与办学理念契合度高。正是这种“放手”的引导方式有效激发了校长在系统构建学校文化体系上的自主能动性,并为“一校一题”“和而不同”的文化建设格局形成提供了可能。例如,以科技教育见长的襄阳市诸葛亮中学,他们在办学实践中提炼出“育智慧学子,成多彩人生”这一办学理念,并充分挖掘“诸葛文化”中的育人元素,通过让学生认识诸葛、研究诸葛、学习诸葛,逐步树立“明志、修身、乐学、创新”的优秀品质;襄阳市方圆学校则从校名入手,通过组织教师反复研讨,最终确定“方正做人,圆润人生”这一办学理念,并在“方圆”这一文化统领下,逐步形成了用两大办学特色(“阳光锻炼+科技创新”)为依托,用“三個重点”(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学习习惯、会与人交往)作支撑,用“九条规矩”来护航的文化推进思路,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让师生阳光幸福之路。
从樊城区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的真谛在于文化的自我创生,而文化的自我创生需要学校有民主的氛围,并由其实践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才能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换言之,学校文化多样性是内生的,而非外铄的;是自发的,而非规定的。
集智聚力的帮扶机制
在学校文化体系中,理念文化中的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居于核心位置,它是校长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结晶。而要想提出一个精炼恰当、富有个性,且符合时代特点,并能指导办学实践的办学理念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校长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采取发扬民主、集智聚力的方式来加以确定。在这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发挥其在资源整合上的优势,通过组建本土“草根”专家团队来帮助有需求的校长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樊城区,部分学校的理念文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形成,并在办学实践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创生而丰富完善起来的。例如,朱坡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学校,基于该校有着池塘、树林、菜地等丰富的环境资源,樊城学校文化建设“草根”专家团队给出了“追寻淳真,回归自然”的办学理念建议,而后学校以此为统领,着力构建“淳·自然”文化,并逐步开发出了众多具有乡村特色的系列化的校本活动,较好达成了让师生自主管理和自然成长的目标,并收获了“樊城最美农村小学”的赞誉。可以说,以上这些带有精准特点的帮扶机制,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的瓶颈问题,也正确地处理了学校文化建设上的“外在输血”与“自身造血”关系,达成了携手前行、共同发展的目标。
指向明确的评价机制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更好的发展,它不应该只是反映校长或少数人的意愿,更不是学校委托某些文化公司“开发”出来,让师生被动接受的有名无实的“产品”。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结合实际,从突出学校文化定位的独特性、构建的系统性、师生的参与性以及成果的共享性等方面,研制出一个切实发挥评价导向作用的《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标准》,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路径向前推进。
在樊城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广泛听取校长意见的基础上,从注重实效及操作简便的原则出发,拟定了一个相对简明的《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这一《评价标准》分为基础项目和加分项目两大部分,并根据基础项目得分结果评价校长在引领学校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评价学校在当年文化建设上的状况;根据总得分结果对学校命名表彰(授予不同星级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称号)。
在基础项目中,主要包括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是所有学校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如在环境文化中,强调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传播平台的同时,学校应从学生视角、需要出发,积极开发让学生喜欢的诸如种植园、陶艺吧、游乐区等校园人文景观;在制度文化上,强调规章体系应是基于师生的发展而制定,师生既是制度的共同制订者,也是共同执行者和自觉遵守者;在活动文化中,强调学校应该围绕文化建设主题开展常态化、系列性的特色教育活动……在加分项目中,主要评价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个性化的优势领域的发展状况,如是否有根据文化主题开发的校刊、校本教材、高品味的人文景观,能否积极参加与特色发展相关的赛事并获奖等……由于评价时只将基础项目的得分结果与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挂钩,而将受资金、人员限制而暂时实施不了的评价内容放入加分项目之中,这样就较好地统一了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化要求与个性化需求,既达到了让学校明确自身在文化建设上的不足与差距,以此增强提档升级的自觉性,又达到了让学校循序渐进发展,逐步提升学校内涵品质,进而扩大樊城区品牌学校集群数量的双重目标。
应该看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它需要积淀,也需要创生。在这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引导校长用文化的情怀去办好学校的教育。只有当每一所学校都具有了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并最终凝聚成高品质的区域教育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下学校文化建设子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