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八次课改的现实启示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YE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广义上的课程改革,若按照谢翌等学者建构的课程改革判断标志——文本层面,有无颁布“新的”大纲(标准);实践层面,新的课程有无进入实践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文化产生影响。据此认为只有以1953年、1963年、1978年、1992年、2001年为起点的五次改革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
  每一次课改都与当时的社会变化发展、政府的教育政策变化高度相关,而且每一次课改都是一个由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支持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汪东、谢飞等学者认为,尽管“八次课改”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但是總体上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侧重:上世纪五十年代“重双基”,六七十年代“培养智力和能力”,八十年代“强调非智力因素”,九十年代至今则“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除了文革浩劫,每一次课改都产生了重要积极的影响。1978年的课改,恢复了中小学正常课程设置;1986年和1992年的两次课程改革,使得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取得四个方面的进展:课程目标上,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上,初步打破单一学科性课程的局面;在课程管理模式和教材多样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我国建国后酝酿时间最长、投入资源最多、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进入决策主体、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就是为了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趋势相一致,争取用滚动发展的模式,在课改的过程中清理我国课程教材体系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不足。
  同时,也不能忽视,课改了那么多次,为什么有些问题依然存在?譬如“减负”,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课改都强调减轻学生负担,按理说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绝对不应该再重了,但残酷的现实让人汗颜。再譬如倡导素质教育已经20多年了,但这项浩大的社会工程至今如同挂在天边的月亮:观之不远,求之不得,以致每次都成为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点,但是每次又都沦为难题。最近的第八次课改,号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引发教育领域很不正常的混乱,出现了亘古少见的教育怪状:同一教师(群体、个人),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又要进行“应试教育”;因高考、中考现实存在,必须进行“应试教育”,又要打倒“应试教育”。还有出现了许多“开始轰轰烈烈,后来不了了之”的课改现象,诸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成长记录、发展性评价、三维目标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新名词、新概念如同信息时代特征性爆发,“师生开始激动,接着一阵冲动,慢慢变成一动不动”。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于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善意向好,失去评价意义,说得严重些,就是学校组织作假。
  究其缘由,制度化教育的选拔性和排斥性使新课程实施仍陷入应试的怪圈;教师对新课改理念和举措的随波逐流和隐形游离,使新课程实施变为“新瓶装旧酒”;课改结果(特别是高考制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很多教师、家长成为课改的抵制者和阻碍者;制度层、管理层和技术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一致性,使课程实施活动存在断裂;对中国现代教育规律缺乏深入探讨,使课程改革缺乏厚实的理论支撑。
  审思新中国八次课改的问题及其缘由,对新一轮课改有如下的启示:
  需要谋定而后动。尽管第八次课改有着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过程,但课程标准的研制、教科书的编写再到实验区的实验铺开等一系列过程,还是略显仓促,缺乏课改实验的充分准备。更何况从时间频率上看,建国后的十七年可以说是课程改革最为频繁的阶段,既有改造,也有移植,还有自创,平均每3~5年就要改革一次。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加之教育改革试验的特殊性,谁也不愿意学生成为小白鼠,不敢或者不愿意正视每一次课改产生的负面后果,以至于教育的很多问题发展到现在,积重难返。但现代社会的民主化、信息化公开透明程度越来越高,新一轮课改,绝对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惯性思维水平。
  需要对一些关键思想、关键理念进行澄清与辩明。最近几年时间内,我国课程学界出现了很多的理念争鸣。通过争鸣深化人们的认识,这本身是好事,但需要大家耐下心来,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地深入实地调研、研读一手材料,真正去理解所持的理论、观点和现象。如围绕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场争论,直接导向了对“建构主义思潮”的一阵无情乱棒是不理性的。对第八次课改“钟王之争”以及查有梁等“‘十年课改’基本失败”论的观念需要冷静分析和梳理,任何改革都有其经验与教训,从这方面而言,持“超越成败”论的学者会不会更显胸怀、对下一轮课改更具责任感?又如,最近黄家骅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文质疑:核心素养的“核心”指向圆心“全面发展的人”从表述逻辑和教育之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上存在问题,应表述为“人的充分发展”。我认为这样的批判是理性且具有建设性的。
  需要充分建构相互兼容的外部环境。就当前的课程改革推进现状而言,亟待关注和改变的一大核心影响要素就是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值得高兴的是,2016年10月9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调整的相关文件透露出的最强烈信息是: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进一步密切高考测评标准与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正在征求意见的新课标最大变化除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外,特别增加“命题建议”,对考试命题的原则和程序在课标里固定了下来,意味着今后课标与考纲的高度吻合,不会再出现过去课标、考纲“两张皮”的现象了。这将破解下一轮课改的瓶颈性难题。
  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估与反馈的制度。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价与反馈的循环发展机制,从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问题与困难,扩大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渠道,是保障课程政策有力地推进,减少盲目性、不规范性的重要保障。
  (作者系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强调文化引领与落实到课程是广东省广州市推动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显著特点。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市在学校特色发展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由此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016年11月,经专家评审和领导小组审议,确定了广州市第六批普通高中特色 课程重点立项与次立项名单。即从2011年底启动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 2012年开始首批建设至今,全市共有99所普通高中学校的特色课程
期刊
创客教育,以动手动脑造物为中心,它独立于应试教育之外,又严格区别于传统的素质教育,是造物主义引导下的素质教育新形态。在此意旨下,创客教育究竟为何物,它的产生与时代及环境有何关联,它的出现对当下教育具有哪些变革性意义?为此,我们对两位业界名家进行了如下专访。  谢作如,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大会联合发起人,浙江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网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温州创客空
期刊
历史不容遗忘,校史馆的设计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为了增强办学自信,提升文化底蕴,很多学校喜欢追根溯源,让原本不长的办学历史摇身一变,百余年、二百余年,甚至更久远。对学校的特色与品牌发展来说,能够从校史中探寻学校文化脉络,挖掘相关教育资源,自然是越丰富越好。同时,了解学校的兴衰荣辱及其背后原因对每一任管理者,乃至普通师生都具有借鉴之用。然而那些口耳相传的历史,只能称之为“野史”。真正的历史理当传承有
期刊
开学第一天便收到与众不同的惊喜,这样的开学典礼最让人印象深刻。  “开学典礼不但是学校的课程,而且是关键的课程”。过去很多学校的开学典礼内容形式单一,大多数学生对开学典礼的意义理解不深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很多学校开始转变做法,从教学需求、情感需要、形式创新等角度去设计开学典礼。下面这些学校的开学典礼,把天时、地利、人和融进开学典礼的创意设计中,做到形式新颖、仪式感强、参与度高、师生皆喜欢的
期刊
2016年12月2日至4日,广交会琶洲展馆聚集了华南地区500多个优质教育品牌,来自教育界、科技界、互联网界、创投界的企业领军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共谋发展。作为华南地区最大、产业链最全面的教育博览会,第三届(广州)国际教育博览会由广州市商务委、广州市教育局、羊城晚报联合主办。与往届不同的是,为提升全省中小学校服的时代气息,推进素质教育,展现区域教育特色,本届博览会联合广州市服装行业协会举办了首届广东
期刊
郑杰观点  “个性越鲜明越易出名。”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足够简约,它就是名校。”  “校长要学会在教育的边缘地带行走。”  “校长要做先驱但不要做先烈。”  《学校品牌管理》:您认为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名校长?名校长有哪些特点?  郑杰:名校长不是一般胜任的或者是优秀的校长,从外部上看,名校长身上一定有一种吸引力在那里,这个东西大概就叫气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校长往那一站,就有气场,气场得大
期刊
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通过技术,教学有了更多的互动机会,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学生,我们过去一直期望的因材施教也能变成现实。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更新,教师要紧跟技术变革的趋势,驾驭技术,并让技术成为课改的利器,首先就要对新技术、新应用有更理性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在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题为《微课,未来教室——如何向新技术要资源》的报
期刊
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召开期间,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副校长陈铁军的专题报告详细地介绍了该校颇具童趣的国学校本课程,令人眼前一亮!而在会后的专访中,她对学校文化的见解同样精彩。  《学校品牌管理》:基于小学教育的特点,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才是好的文化?  陈铁军: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性存在。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指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正确的文化导向、良好的文化机制与氛围,以及所突出的文化成果和较强的文化辐
期刊
课改需要品牌,那是困局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希望,而第13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12月9-11日,广州)课改英雄和课改专家们不仅给我們希望,还将给我们策略和方法!  课改就是在办学理念指引下对课程的加减乘除?广州的沙面、山东的乐陵、重庆的谢家湾、成都的芳草小学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而比北京十一学校还老40年(或229年)的广州第十一中学恢复校名“南海中学”,由此找到了文化和历史自信,“致远教育”理念下的
期刊
这里所说的“新课改”,是特指2001年由教育部正式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旨在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有几大亮点是我非常看重的。  一是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很明确,设想的目标很值得追求。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