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校继续推行课堂观察及目标叙写活动背景下,我作为初中数学组一名青年教师已对通过课堂观察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有了一定认识,体会到课堂观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促进。因此,主动要求了本次课堂观察活动。
关键词:课堂 观察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11-02
1 背景
课题:《有理数的乘方》。观察教师:初中数学组部分成员(李刚、陈楠、柯汉梅、许开亮、韦虎峰、汪红艳)。
2 教学特点自述
2004年开始参加教学工作,教龄8年,中教一级,已有两轮初三数学教学经历,具有较好的数学素养,且有亲和力,善于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注重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
3 班级情况自述
(1)初一(13)班人数72人,男生30人,女生42人。本人既是本班班主任,又是本班数学老师,学生在日常教学及情感上给予的支持和配合较多。(2)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已经三周,在这三周中学生已经掌握有理数及相关概念,并且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的认识。
4 观察量表及观察结果
教师问题驱动的有效性(量表1)。
说明:(1)口头“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不算教师提问。(2)“提问”是指:凡能引起学生思考或需要学生主观判断(想一想)的完整问题语言表达。(3)问题的指向、层次要与学生回答方式,前后呼应,相对应进行分析。(4)停顿时间,是指该问题教师是否留给学生相应所需的思考时间。问题驱动——对整节课进程起推动作用的新知探究性设问。
观察结果:问题指向次数统计:清晰指向7次,模糊指向1次;问题层级次数统计:理解应用5次,综合分析、变式3次,集体回答4次,个别回答4次;理答方式次数统计:打断、代答1次,不理睬、批评0次,重复答案2次,鼓励、称赞2次,追问、点评2次。
分析成功之处:课程内容简单,学生易理解和掌握,问题驱动主要集中在纠错问题上。
成功之处:8个问题驱动中有7个指向很清晰,一直保持清晰的良好习惯;回答次数集体回答4次,个别回答4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力;理答方式重复称赞、追问各2次;善于注重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停顿时间普遍在1~2秒,有点少。
建议:(1)-34,(-3)4的区别留时间;(2)an,n的取值;(3)幂的结果取决于什么符号,停顿时间少。对于这样比较重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或交流,来增强他们的理科记忆。
课堂观察量表2。
备注:(1)I类问题男生回答记为“Ib”,女生记为“Ig”;II类问题男生回答记为“IIb”,女生回答记为“IIg”;(2)点名回答男生记为“Ab”;女生回答记为“Ag”;主动回答男生记为“Bb”;女生记为“Bg”;(3)A、B、C等级的分布情况由授课教师提供的座位表呈现。
本节课堂观察后的记录汇总及综合评价:提问男生8次,女生5次,男生回答正确7次,女生回答正确4次,提问A等级3人,B等级7人,C等级4人,提问B等级人数较多,男生人数较多。
课堂观察量表3。
成功之处:整个课堂有默契之感,教师无论追问、提示性提问都有极强的磁力,引导学生回答,和过去变化较大,有些开始沉默的學生后来都张嘴举手,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
5 课后自我反思
本节课程内容简单,学生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我本节课主要目的:(1)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构建有理数的乘方及运算这一数学概念。(2)通过讨论问题引导、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3)通过课堂评价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之处:(1)问题的设置较有层次,梯度合理,引导性强,指导性明确。(2)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反思及待改进之处:(1)课堂提问B等级人数较多,男生人数较多,应多关注学困生女生的课堂参与。(2)注重学优生认真细心学习习惯的培养。(3)课堂提问的停顿时间即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或交流,来增强他们的理解记忆。
关键词:课堂 观察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11-02
1 背景
课题:《有理数的乘方》。观察教师:初中数学组部分成员(李刚、陈楠、柯汉梅、许开亮、韦虎峰、汪红艳)。
2 教学特点自述
2004年开始参加教学工作,教龄8年,中教一级,已有两轮初三数学教学经历,具有较好的数学素养,且有亲和力,善于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注重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
3 班级情况自述
(1)初一(13)班人数72人,男生30人,女生42人。本人既是本班班主任,又是本班数学老师,学生在日常教学及情感上给予的支持和配合较多。(2)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已经三周,在这三周中学生已经掌握有理数及相关概念,并且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的认识。
4 观察量表及观察结果
教师问题驱动的有效性(量表1)。
说明:(1)口头“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不算教师提问。(2)“提问”是指:凡能引起学生思考或需要学生主观判断(想一想)的完整问题语言表达。(3)问题的指向、层次要与学生回答方式,前后呼应,相对应进行分析。(4)停顿时间,是指该问题教师是否留给学生相应所需的思考时间。问题驱动——对整节课进程起推动作用的新知探究性设问。
观察结果:问题指向次数统计:清晰指向7次,模糊指向1次;问题层级次数统计:理解应用5次,综合分析、变式3次,集体回答4次,个别回答4次;理答方式次数统计:打断、代答1次,不理睬、批评0次,重复答案2次,鼓励、称赞2次,追问、点评2次。
分析成功之处:课程内容简单,学生易理解和掌握,问题驱动主要集中在纠错问题上。
成功之处:8个问题驱动中有7个指向很清晰,一直保持清晰的良好习惯;回答次数集体回答4次,个别回答4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力;理答方式重复称赞、追问各2次;善于注重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停顿时间普遍在1~2秒,有点少。
建议:(1)-34,(-3)4的区别留时间;(2)an,n的取值;(3)幂的结果取决于什么符号,停顿时间少。对于这样比较重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或交流,来增强他们的理科记忆。
课堂观察量表2。
备注:(1)I类问题男生回答记为“Ib”,女生记为“Ig”;II类问题男生回答记为“IIb”,女生回答记为“IIg”;(2)点名回答男生记为“Ab”;女生回答记为“Ag”;主动回答男生记为“Bb”;女生记为“Bg”;(3)A、B、C等级的分布情况由授课教师提供的座位表呈现。
本节课堂观察后的记录汇总及综合评价:提问男生8次,女生5次,男生回答正确7次,女生回答正确4次,提问A等级3人,B等级7人,C等级4人,提问B等级人数较多,男生人数较多。
课堂观察量表3。
成功之处:整个课堂有默契之感,教师无论追问、提示性提问都有极强的磁力,引导学生回答,和过去变化较大,有些开始沉默的學生后来都张嘴举手,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
5 课后自我反思
本节课程内容简单,学生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我本节课主要目的:(1)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构建有理数的乘方及运算这一数学概念。(2)通过讨论问题引导、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3)通过课堂评价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之处:(1)问题的设置较有层次,梯度合理,引导性强,指导性明确。(2)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反思及待改进之处:(1)课堂提问B等级人数较多,男生人数较多,应多关注学困生女生的课堂参与。(2)注重学优生认真细心学习习惯的培养。(3)课堂提问的停顿时间即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或交流,来增强他们的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