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这一观点非常重视,但往往也停留在必要性、重要性的层面论述。一些有效方法也散见于教学实践中没有很好总结,尚未深入到具体系统操作层面的研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同时,数学教育也要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外要让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我们作了初浅的尝试。
一、 搜集生活信息,构建数学意义
传统的数学课,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或者教师自编一些习题给学生训练。况且老教材存在着最大的弊端是呈现方式过多地运用形式化的和人为编造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又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特定的知识内容既脱离他的经验世界,又脱离他生活的现实世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数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欲望。如教“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回家调查家里每个人的年龄,然后说说爷爷比爸爸大几岁、爸爸比妈妈大几岁、自己比爷爷小几岁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作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二、 回归生活情境,寻找数学模型
法国学者卢棱认为,儿童是理解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并充分利用学生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先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再进行活动。在活动中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进行评比,让学生说说自已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三、 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数学知识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先设计了“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的例题:“昨天我在乘车时,车上有18人,包括老师在内,到大桥时下车8人,上来7人,你猜车上还有多少人?”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模拟乘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然后老师问:“应该怎样列式好?”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这样引入“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应用题加以生活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内化,并理解了加减混合的含义。这样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了人人参与思考数学问题。
四、 注重生活实践 体会数学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境中用数学眼光捕捉数学问题,用数学表达交流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数学思考。如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让他们有意识地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要用数学去表达、交流?并让学生思考:根据哪些数据可以求什么,怎样求等,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有的同学还能用具体的数字进行“比高低”。新教材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是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将新问题转化为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解决旧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转换思想方法的形成,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总之,任何知识都有它生活的素材、实际的素材,而不单单是符号化的东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温岭市城东小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外要让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我们作了初浅的尝试。
一、 搜集生活信息,构建数学意义
传统的数学课,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或者教师自编一些习题给学生训练。况且老教材存在着最大的弊端是呈现方式过多地运用形式化的和人为编造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又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特定的知识内容既脱离他的经验世界,又脱离他生活的现实世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数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欲望。如教“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回家调查家里每个人的年龄,然后说说爷爷比爸爸大几岁、爸爸比妈妈大几岁、自己比爷爷小几岁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作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二、 回归生活情境,寻找数学模型
法国学者卢棱认为,儿童是理解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并充分利用学生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先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再进行活动。在活动中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进行评比,让学生说说自已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三、 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数学知识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先设计了“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的例题:“昨天我在乘车时,车上有18人,包括老师在内,到大桥时下车8人,上来7人,你猜车上还有多少人?”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模拟乘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然后老师问:“应该怎样列式好?”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这样引入“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应用题加以生活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内化,并理解了加减混合的含义。这样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了人人参与思考数学问题。
四、 注重生活实践 体会数学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境中用数学眼光捕捉数学问题,用数学表达交流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数学思考。如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让他们有意识地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要用数学去表达、交流?并让学生思考:根据哪些数据可以求什么,怎样求等,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有的同学还能用具体的数字进行“比高低”。新教材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是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将新问题转化为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解决旧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转换思想方法的形成,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总之,任何知识都有它生活的素材、实际的素材,而不单单是符号化的东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温岭市城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