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学生 “守”住学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年来,农村、城市的很多初中教师都普遍觉得课更难上了,尤其是还分出普通班的学校,普通班的教师都抱怨,课越来越难上了,因为很多学生都不想学习,不想读书。厌学情绪在农村非常普遍,在这些厌学情绪的漫延下,特别是缺乏家教和监督的孩子,流失非常严重。
  学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
  其一,缺少家庭关爱和监管。一些父母离开山村到外地打工,往往把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一去就是一年,去得远的甚至两三年,对孩子的监管几乎为零,更别说关爱了。对于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产生厌学,染上恶习而流失辍学也就难免了。
  其二,受社会“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大学教授还不如街头摆摊零售”,“小学文化照样当大老板”,这些种种“脑体倒挂”的现象,让很多孩子迷茫,甚至一些家长也坦言“读书无用”。有这种思想而流失的初中生可不少。
  其三,学校方面追求升学率,教学乏味单调。很多中小学校因为生存的需要,因为名声的驱使,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采取“题海战术”、“满堂灌”之变相方法,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单纯的文化课教学也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情趣。
  其四,学生多动、懒惰、智力低下而使基础不扎实,导致成绩下降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学习上不专心,基础不扎实,成绩便慢慢下降。这时家庭又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自然逐渐失去信心,流失便是迟早的事。
  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思考和探索解决之道。
  一、农村和小学要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首先各校领导要树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理念,教育要面向全体、面向未来。真正做到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不因为学校只顾眼前的“面子”而分出重点班、普通班,片面追求升学率,保住学校名声,才有可能做到教育均衡,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学生。
  其次,学校要建立起学生的监管机制。以各班为单位,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生活档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留”住学生才有可能。
  再次是建立起正常的家校联系体系,通过定期的家长会或电话联系等途径,促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一起管的局面。
  二、“守”住学校这块阵地,狠抓学校教育,提高育人意识
  1.关爱学生,让学生有“家”的温暖
  在班级的学生档案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情况。生日时在班级中给他们一些祝福,让他们表达一些心愿;有进步时,在集体中给予表扬;遇到困难和挫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犯错时,耐心个别教育、鼓励他们改正缺点。
  2.树立正气,狠刹歪风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利用教材的正面形象去教育学生,更应该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以及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对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及时张榜公布,给予肯定和赞扬,对歪风邪气及时批评制止,建立起奖惩体系,提高育人意识。
  3.培养学生的责任和爱心
  在学校,学校应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如值日生完成值日的情况进行点评;内宿生独立生活的培养;献爱心关心帮助困难学生;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慰问帮助孤寡老人。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让学校教育变得充满情趣
  练习、作业繁重、课堂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是令学生厌烦的重要原因。为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第二课堂、体育运动会等,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校生活充满生活情趣。
  5.适应时代要求,课堂教学多元化
  科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克服满堂灌的做法,根据课堂特点来上课,如学生课前调查,课前资料的查阅,学生课前做了准备,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多媒体教学更形象直观,课堂更有趣;说说课堂的收获,让学生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关乎祖国的前途和未来,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而且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关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能齐抓共管,我们就能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一种机制,让少年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哲学的大多数知识点可以归属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某个部分。但有些属于交叉知识点,不仅仅属于某一部分。还有些渗透着不同部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需要我们辨析体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哲学知识,提高学习实效,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下面从人教版生活与哲学中选取三个知识
安徽省乃至全国每年都在开展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同样,省内各市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每年也在开展这项工作。本人先后多次辅导学生参加省、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感觉到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没能充分运用和挖掘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的作用。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感受和想法。  一、我省开展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推介力度小、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
在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的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即在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实现综合能力的突破。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点到线,深化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往往考查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福建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涉及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企业发展、诚实守信、社会责任、共同富裕;政治生活中的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理念、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政治教材,书面直接呈现的知识相对有所减少,而通过材料展示,需要总结的知识相对增加。所以很多教师都抱怨政治课太活了,不好上,想让学生在课本基础知识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收获,真的很难。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认为要想上好既符合课改精神,又有真正教学效益的政治课,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造温馨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
诗词以其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而流传于世,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先哲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诗歌的力量。《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引用的诗词有许多处,其中有意境优美的《天净沙·秋思》,有展现民俗习惯的《元日》,有蕴含深刻哲理的《题西林壁》,有彰显豪迈奔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的诗词和适当引入一些精炼优美的诗词进行教学,就能创造良
笔者2012年11月初在衢州市高中历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中开设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人民版必修Ⅱ《历史》专题一第1课),整堂课推进也算顺利,但有一个历史知识点的教学引发了笔者的反思。  当时课堂进程是这样的:当笔者讲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涉及耕作技术演进到铁犁牛耕之曲辕犁阶段时,首先在课件上展示了《曲辕犁构造图》,然后提出问题:“曲辕犁的使用被认为是铁犁牛耕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有关“课前策动”的词义解释  课前策动是指在上课之前通过一种有目的的谋划,发动学生围绕特定学习内容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社会访谈等活动来完成有关的课前“作品”,做好充分的课堂资源准备,并通过课内的展示、整合与运用,更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理想的效果形态,正如我市教研员陈老师所描述的“四动”教学模型:课前策动——学生心动——课堂互动——课后行
复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区域位置;二是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三是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它们正好反映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下面以“南亚”课堂教学为例,笔者就如何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经纬线,掌握区域位置,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在复习某一具体区域部分时,一定要讲位置,这就涉及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即数理位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上,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在于“用”教材,而非 “教”教材。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就湘教版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的热情  “学习
2012年我县的中山中学作为试点,首次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课堂。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感受了中山中学的一节自主学习课和两节展示课,并进行了交流、探讨,感触颇深。最大的感触是学生的主动、生动、灵动,没有睡觉的学生,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其自主学习意识与主体意识强。这样的高效课堂从长远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舞台,课堂的主角换成了学生,那么作为教师应当如何来“导”课呢?在学案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