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刘国正先生指出:“我们今天正在从事的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中心任务,培养他们有合格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以为掌握和发展文化科学知识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巩固图画再现情况。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
二、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教给阅读方法。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启发学生质疑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独立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巩固图画再现情况。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
二、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教给阅读方法。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启发学生质疑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独立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