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激活·拓展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u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园绿色教育课程方案文本不断完善,可我们却发现课程建设仿佛进入了“高原期”,教师们的热情开始下降,实施课程的创造性开始减弱,积极主动的课程建设开始演化为任务式的程式化实践。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课程实施的推动机制出了问题。幼儿园课程从文本方案到现实实践并不是一个扁平化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化的创造性再建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课程管理的支撑。因此,我园从保障实施、激活创造、拓展资源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尝试项目管理,保障课程实施
  我园在课程管理中尝试实施主题项目管理,即以每个主题为项目单元,班级中两位教师根据各自兴趣与特长分工负责不同的主题,成为某主题项目的负责人,对主题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负责。在此过程中,幼儿园重点从主题实施质量与课程创造性改进等几个方面进行跟踪评价。
  1.优势互补,选领主题。这一环节是两位教师明确主题价值——选领主题——确定项目负责人的过程。学期初,在教研组确定一学期主题实施内容的基础上,班级两位教师针对主题内容进行协商、研讨,在明确每一个主题的核心价值、展开线索与活动内容后,两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优势,选择、领取主题,确定每一个主题的项目负责人。之后,以教研组为单位统计上报园教研室,同时附上分工表。由于平行班开展的主题基本一致,因此针对一个主题,又自然形成了一个项目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头探索、智慧共享,为课程的高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关注的是确定主题负责人前,教师对主题内容的研讨过程,使教师们对一学期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心中有数,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2.智慧共享,优化主题。这一环节是项目负责人设计主题实施方案——集体研讨审议——确定最优方案的过程。主题实施前一周,项目负责人对主题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形成新的主题实施方案。利用两周一次的小组教研活动,向大家介绍主题实施思路,展开研讨,最后整合众人的智慧,确定最优主题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项目责任人对主题进行优化的过程。例如大班组研讨“我的健康我做主”主题时,大家一致认为此主题的内容设计过于宽泛。经过集体讨论,确定从“我的健康我做主”主题中抽出三个切入点“细菌病毒我不怕”“我是小小营养师”“快乐的班级运动会”作为大班三个班级的活动重点。
  3.组织调控,实施主题。这一环节是项目负责人进行任务分解——实施调控——发现问题——调整方案的过程。主题项目实施计划一旦确立,负责人就将计划分解、落实到班级成员身上(包括保育员)。班主任只负责班级行政常规事务,在不同主题中变换身份,既可作为项目负责人来拟定计划、指挥实施,又可作为项目团队协作成员来实施计划。幼儿园教研室成员既可以是项目的智囊团,也可成为项目的实施成员,如:大班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我要上小学”,需要参观小学,请校长来给家长做“如何做好入学准备”的报告,这些都需要教研室成员与小学的校长、教务主任协调。同时,项目负责人要随时评价课程实施与幼儿发展的效果,挖掘实践中的问题,组织研讨,及时调整活动方案,有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我们关注的是主题实施的质量和主题目标的达成,引导项目负责人关注幼儿在主题中的发展。为保证活动的质量,幼儿园通过一日五巡、主题环境材料检查、教案审阅、听课评课、半日活动跟踪等方法进行随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保证实施过程顺利进行,同时将考评结果记录、累积,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
  4.反思提升,完善主题。这一环节是小结反思——梳理提升——成果分享——修订主题的过程。主题实施接近尾声,项目负责人对本主题实施情况进行小结、反思,撰写主题实施总结报告,提出对园本课程中此主题的修改意见,将报告与修改稿上报幼儿园教研室,同时收集所有相关资料,列出清单、目录,打包上交资料室,为下一年主题实施提供借鉴和资料支持。学期末幼儿园组织主题实施分享交流活动,帮助教师们在分享、借鉴中进一步反思。这一过程我们关注的是教师对实施过程的回顾、反思与总结,使教师们在实践到理论的攀升中形成规律性认识,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立足园本研修,激活课程生长点
  如何构建有活力的绿色教育课程,是我园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一直追求的。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捕捉课程新的生长点,并进行创造性构建,才能使课程永葆活力。
  1.以兴趣点切入的幼儿童话剧表演研究。我园幼儿童话剧的表演研究来源于课程实施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的兴趣点。大班课程“西游记”主题中有一个“我演美猴王”的活动,从选择角色、排练剧目、指导表演、制作道具到宣传、邀请、正式演出,幼儿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主题活动结束了,孩子们的热情没有减弱,他们在表演区继续进行着童话剧的表演,甚至还带动了中、小班小朋友的表演热情。我们感到在课程中引入童话剧表演,是激发幼儿主体性非常有价值的生长点。于是,在不同的主题中都生成了童话剧表演的内容,如成语故事主题中,进行了“守株待兔”“狐假虎威”“龟兔赛跑”的表演;在“马路上”主题中,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亲子童话剧表演。为了使童话剧研究更加深入,我们又设计了“我看老师来演戏”活动,各教研组教师根据本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排练了各具特色的童话剧,引导教师进一步体验挖掘童话剧的教育价值,丰富指导策略。
  2.以问题引领的建構区主题单元式教研。我园教师缺乏建构技能和指导策略,我们将这一问题作为区域活动研究的一个生长点,分四次进行了建构区主题单元式教研。
  第一次活动:进行建筑图片资料的共享学习。教师们将收集的各类建筑资料进行共享,丰富建构方面的感性经验,同时换位思考,反思幼儿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第二次活动:搭建技能的学习。主要是针对木质、塑料等不同材质的玩具玩法及搭建技巧的学习,使教师们在日常活动指导中能正确判断幼儿的搭建水平及发展需要,做到有目的地指导。第三次活动:各小组搭建主题的确定与建构图纸的设计。一是体验建构主题计划的设计过程,二是体验幼儿在建构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第四次活动:教师在建构区进行现场建构、交流分析,提升关键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研讨拓展延伸到其他区域。
  三、挖掘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实施通道
  我们强调营造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力求营造开放整合的教育环境,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的教育价值,为课程注入活力。
  1.引领家长走进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家长具有不同的文化与职业背景等,可以为幼儿园提供各种信息,因此,小班在“我爱我家”主题中,请爸爸到幼儿园开展“大力士爸爸”活动;在“小司机”主题中,以家庭为单位组织亲子童话剧演出;在“秋天多美好”主题中,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挖地瓜……引领家长真正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角。
  2.带领幼儿走进社区,扩展教育资源。社区资源的扩展不仅弥补了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还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在“我爱读书”主题中,幼儿在小区内开展图书交易活动;在“超市”的主题中,幼儿到小区的超市内体验购物的过程;在“房子”的主题中,幼儿调查各种各样的房子。丰富的社区资源,拓展了幼儿学习的空间,密切了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和幼儿一起走进大自然,挖掘课程资源。我园所在地毗邻胶州湾,具有独特的海洋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因此,我园创造性地构建并实施了“金沙滩风景美”“凤凰岛的传说”“快乐渔村行”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成为幼儿园最生动、幼儿最感兴趣且最具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
其他文献
截至2020年4月,南通市幼儿园中有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17对,市级课程游戏化项目148对。经过五年多艰苦努力,项目园均建立了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本地区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当地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源,积极聚焦并有效开发利用适合幼儿的课程资源。通过对各类资源的筛选、改造、整合,各园形成了幼儿园、年级、班级三级资源库,并适时补充与丰富,初步建立了适宜的课程资源供给体系。
在当下,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仔细观察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个别或几个“不协调”角色。虽然在不少教师看来,这些“不协调”角色不至于影响集体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但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和“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应该认识到:关注这些儿童的发展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集体
“盒”玩具六:手影小屋(大班)庄燕华设计  设计意图  考虑到手影游戏需要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内进行,而幼儿白天在幼儿园,一直处于明亮的环境,于是就想到用大纸箱制作一间封闭的小屋,让幼儿能够在小黑屋这样一个真实的黑暗空间内玩手影游戏,增强游戏效果。  制作材料  大纸箱,黑色即时贴,内置灯,夜光贴,手影图示。  外形尺寸:70cm×90cm×120cm。  制作要点  1.黑色封闭环境:用大纸箱制作一
一、丛书的出发点——让理论变为教师的行动  《让理论看得见》丛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主编,2011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践行者,是联结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习行为对教育理论的践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幼教理论。只有领会、掌握理论,才能将理论运用
一个富有支持性的环境应该能够很好地引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可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区域布局不合理,区域墙饰过满,区域材料过少、过多或过乱等问题,很难引发幼儿相应的学习与探究。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支持性,2018年11月16日,宿迁市中心城区幼教科研共同体在宿城区隆城颐和幼儿园以“幼儿园支持性区域环境建设”为专题开展了研讨活动。以下笔者将本次活动的主要操作流程与思考加以梳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的确如此,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常常产生各种疑问,越是不知
梅雨季节,又一次大雨后,幼儿园里的一棵柳树倒了下来。树干在离地面约30厘米处折断,树冠静静地躺在地上。  幼儿园里有20来棵柳树,这棵倒了的柳树与众不同。倒了的柳树可以引发孩子的哪些学习?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看到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一、发现与观察  (一)小班幼儿观察实录  幼儿:树倒啦,树倒啦。  幼儿:老师,树为什么会倒掉?  幼儿:生病了,它老了,死掉了就倒掉了……  幼儿:这么多
本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吸收观念,我们立足本地、本园实际,开展了“巴渝民间音乐素材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系列研究,以此作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实现课程的创生取向。在此研究中,我们在音乐教研组内尝试开展了“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模式,针对相同音乐素材,通过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的课例展示,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比较不同教师教学中的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
在“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中,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他大力提倡教师应重视审美环境的创设,要让幼儿在充满美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性情。当下,鼓楼幼教人在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课程游戲化的新理念、新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和利用环境,支持儿童在感知、欣赏、发现、探索中进行艺术性表达,从而体现“活”的环境所具有的本真、生
案例研讨是立足于教育实践的一种教研模式,它是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例为素材,进行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案例研讨的目的是使教师在研讨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的习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其专业发展。我园在开展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帮助教师整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真正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促使教师在研讨中得以反思成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