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摘要】: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注重译本的功能性。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方平和肖遥两个译本的翻译特点和技巧进行剖析,得出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原则,按照受众群体的文学素养来决定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即译者对不同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实现了其翻译目的的结论,并揭示出译者翻译目的的合理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目的论;呼啸山庄;译本分析
一、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个分支,由翻译理论家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在他这一理论框架中,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而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经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论认为译文并不一定要机械地模仿原文,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灵活地选择各种翻译方法,因而目的论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束缚,使得翻译标准多样化。
二、《呼啸山庄》简析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作品,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本文则从语言及句子结构,文化方面来比较两篇译作。
三、《呼啸山庄》译本对比与分析
3.1 语言及句子结构比较
原作1:be off, or I'll hurt you seriously! I will have you all modeled in wax and clay; and the first who passes the limits I fix, I shall—I'll not say what he shall be done to—but, you'll see!
方平译本: 滚出去,要不然我就叫你好好的吃些苦!我要把你们一个个用蜡用泥捏成了小人儿,谁第一个超过了我定下的范围,我就…我暂且不说他会遭受怎样的报应可是,瞧着吧!
肖遥译本:快滚开吧,不然我要使魔法动手啦!我要把你们都用蜡和泥捏成模型,谁先越过我定的界限,我就要谁倒霉,瞧着吧!
比较:方平的译作“我就叫你好好的吃些苦!我要把你们一个个用蜡用泥捏成了小人儿”其用语表达习惯更具有归化性,给目的语读者的感觉和原作给原作读者所带来的感觉几乎相同。而肖遥的译作直接省略“I'll hurt you seriously”这句话的翻译,后面一句则增译“不然我要使魔法动手啦,”使得译文更加生动俏皮。“I'll not say what he shall be done to”这句话的翻译中,方平严格遵守原作,而肖遥则转译成口语化的语言。二者的翻译都是为不同的读者所预设的,因此这两句译文无法比较谁优谁劣。
3.2 文化比较翻译
对于那些对异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他们想知道男女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原因,完整的注释对他们来说是如虎添翼,而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并无太大影响。
原作1:Ah, they put pigeon's feathers in the pillows一no wonder I couldn't die!
方平译作:啊,原来他们把鸽子的绒毛放进枕头里啦—怪不得我死不了!①
①英国习俗,病人垂死,在他身下放一袋鸽子羽毛,他的灵魂就不会离开躯体;
等亲人赶到,见了最后一面,然后拿去羽毛,让他安然死去。
肖遥译作:啊,他们把鸽子的毛放进枕头里啦,怪不得我死不了!
比较:读到这如果没有注解,读者或许会感到很疑惑,因为中国人并没有类似的习俗,将死亡和羽毛联系在一起。因此方平对这一习俗做了解释,他的读者也了解了一些西方文化常识,肖遥则直接省略。因为对他的读者来说,他们或许对这一陌生的习俗并不感兴趣,而且这对理解故事基本剧情并无太大影响。
原作2:Well, I won't repeat my offer of a wife: it is as bad as offering Satan a lost soul. Your bliss lies, like his, in inflicting misery.
方平译作:好吧,我下次决不再给你说亲了,这就跟送一个堕落的灵魂给撒旦那样糟糕。你的幸福,就跟撒旦一样,是叫人受苦受难。①
①按照《圣经·旧约·创世纪》,撒旦是给上帝逐出天堂,落进地狱的魔鬼,他发誓报仇化身为蛇,引诱夏娃,亚当(人类的祖先)触犯上帝的禁律,二人因而被滴落人间,受苦受难。
肖遥译作:好吧,我可不再提这段亲事啦。你的快乐和魔鬼一样,在于让人受苦。
比较:在这段文字中,方平将Satan直接译作撒旦,并添加了注释,撒旦是圣经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但是对于对西方文化陌生的普通读者来说却很陌生,因此肖遥直接将Satan译作魔鬼,更便于他的读者理解。
方平相信译者应该忠于原作,并充分理解原作。在方平的翻譯实践中,他总是把直接翻译放在第一位,再考虑自由翻译。他的翻译严格遵循原作,这对于读者理解西方文化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方平版本试图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加强理解或满足提高文学素养的需求。
而肖遥则在自己所译小说的一开始就清楚说明这本书的针对性读者为普通受众。他的译本虽用中文读起来无可厚非,但他并没有遵循忠实原则,且译作中出现了许多删译,加译,编译等。他的翻译原则是,翻译者可以根据他的目的和读者对原作做一些调整。除了文学学者和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对完全忠实于原作的版本感兴趣。因此阅读肖遥的作品,轻松愉快,不用太费精力和时间就可了解到一般的故事情节,起到交流目的。
四、总结
本文从语言及句子结构比较和文化比较翻译两方面着手对比《呼啸山庄》不同译本,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发现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原则,按照受众群体的文学素养来决定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从而将国外的优秀作品更好地介绍给国内的各类型读者。本文选取的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这一作品译本的翻译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M],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04.
[2] Guan Ruifang,A study of Translators’ Consideration of Readers from Skopos Theory[D],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
[3] 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第1期(1999): 48-54.
[4] 熊英,基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英汉语言对比[J],时代文学,第8期(2011).
[5] 王振平,关瑞芳,以翻译目的论看译者的读者意识-以《呼啸山庄》两种译本为例[J],唐山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2012).
【摘要】: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注重译本的功能性。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方平和肖遥两个译本的翻译特点和技巧进行剖析,得出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原则,按照受众群体的文学素养来决定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即译者对不同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实现了其翻译目的的结论,并揭示出译者翻译目的的合理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目的论;呼啸山庄;译本分析
一、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个分支,由翻译理论家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在他这一理论框架中,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而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经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论认为译文并不一定要机械地模仿原文,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灵活地选择各种翻译方法,因而目的论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束缚,使得翻译标准多样化。
二、《呼啸山庄》简析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作品,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本文则从语言及句子结构,文化方面来比较两篇译作。
三、《呼啸山庄》译本对比与分析
3.1 语言及句子结构比较
原作1:be off, or I'll hurt you seriously! I will have you all modeled in wax and clay; and the first who passes the limits I fix, I shall—I'll not say what he shall be done to—but, you'll see!
方平译本: 滚出去,要不然我就叫你好好的吃些苦!我要把你们一个个用蜡用泥捏成了小人儿,谁第一个超过了我定下的范围,我就…我暂且不说他会遭受怎样的报应可是,瞧着吧!
肖遥译本:快滚开吧,不然我要使魔法动手啦!我要把你们都用蜡和泥捏成模型,谁先越过我定的界限,我就要谁倒霉,瞧着吧!
比较:方平的译作“我就叫你好好的吃些苦!我要把你们一个个用蜡用泥捏成了小人儿”其用语表达习惯更具有归化性,给目的语读者的感觉和原作给原作读者所带来的感觉几乎相同。而肖遥的译作直接省略“I'll hurt you seriously”这句话的翻译,后面一句则增译“不然我要使魔法动手啦,”使得译文更加生动俏皮。“I'll not say what he shall be done to”这句话的翻译中,方平严格遵守原作,而肖遥则转译成口语化的语言。二者的翻译都是为不同的读者所预设的,因此这两句译文无法比较谁优谁劣。
3.2 文化比较翻译
对于那些对异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他们想知道男女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原因,完整的注释对他们来说是如虎添翼,而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并无太大影响。
原作1:Ah, they put pigeon's feathers in the pillows一no wonder I couldn't die!
方平译作:啊,原来他们把鸽子的绒毛放进枕头里啦—怪不得我死不了!①
①英国习俗,病人垂死,在他身下放一袋鸽子羽毛,他的灵魂就不会离开躯体;
等亲人赶到,见了最后一面,然后拿去羽毛,让他安然死去。
肖遥译作:啊,他们把鸽子的毛放进枕头里啦,怪不得我死不了!
比较:读到这如果没有注解,读者或许会感到很疑惑,因为中国人并没有类似的习俗,将死亡和羽毛联系在一起。因此方平对这一习俗做了解释,他的读者也了解了一些西方文化常识,肖遥则直接省略。因为对他的读者来说,他们或许对这一陌生的习俗并不感兴趣,而且这对理解故事基本剧情并无太大影响。
原作2:Well, I won't repeat my offer of a wife: it is as bad as offering Satan a lost soul. Your bliss lies, like his, in inflicting misery.
方平译作:好吧,我下次决不再给你说亲了,这就跟送一个堕落的灵魂给撒旦那样糟糕。你的幸福,就跟撒旦一样,是叫人受苦受难。①
①按照《圣经·旧约·创世纪》,撒旦是给上帝逐出天堂,落进地狱的魔鬼,他发誓报仇化身为蛇,引诱夏娃,亚当(人类的祖先)触犯上帝的禁律,二人因而被滴落人间,受苦受难。
肖遥译作:好吧,我可不再提这段亲事啦。你的快乐和魔鬼一样,在于让人受苦。
比较:在这段文字中,方平将Satan直接译作撒旦,并添加了注释,撒旦是圣经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但是对于对西方文化陌生的普通读者来说却很陌生,因此肖遥直接将Satan译作魔鬼,更便于他的读者理解。
方平相信译者应该忠于原作,并充分理解原作。在方平的翻譯实践中,他总是把直接翻译放在第一位,再考虑自由翻译。他的翻译严格遵循原作,这对于读者理解西方文化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方平版本试图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加强理解或满足提高文学素养的需求。
而肖遥则在自己所译小说的一开始就清楚说明这本书的针对性读者为普通受众。他的译本虽用中文读起来无可厚非,但他并没有遵循忠实原则,且译作中出现了许多删译,加译,编译等。他的翻译原则是,翻译者可以根据他的目的和读者对原作做一些调整。除了文学学者和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对完全忠实于原作的版本感兴趣。因此阅读肖遥的作品,轻松愉快,不用太费精力和时间就可了解到一般的故事情节,起到交流目的。
四、总结
本文从语言及句子结构比较和文化比较翻译两方面着手对比《呼啸山庄》不同译本,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发现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原则,按照受众群体的文学素养来决定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从而将国外的优秀作品更好地介绍给国内的各类型读者。本文选取的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这一作品译本的翻译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M],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04.
[2] Guan Ruifang,A study of Translators’ Consideration of Readers from Skopos Theory[D],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
[3] 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第1期(1999): 48-54.
[4] 熊英,基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英汉语言对比[J],时代文学,第8期(2011).
[5] 王振平,关瑞芳,以翻译目的论看译者的读者意识-以《呼啸山庄》两种译本为例[J],唐山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