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为了让学生更易于贴近生活、融入生活,采取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如何使探究式教学的运用更有实效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
一、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在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探究。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课程标准,为学生的探究设置问题,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的观念。要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即探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用探究式教学,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过于宽泛、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不能展开探究。探究的问题一定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范围之内,是学生有言可发的,即可操作的;是学生有言想发,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结合政治术语学以致用的,即具有探究性。如一位教师在《党的基本路线》这堂课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党基本路线的依据、领导者、主体、中心环节、内容、实现方式、最终目的各是什么?(2)党为什么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3)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前一个问题太简单,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后两个问题太大而且比较抽象,不仅难以操作,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深浅适当,而且要有探究性。即要让学生运用身边的事和国家的政策,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否则,学生只会“敷衍了事”,从而使探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能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坚持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原则,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使他们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愉悦。
三、以社会实际、点拨、诱导为课堂教学基本功。
1.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社会实际和国家政策引出问题,使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探究式教学首当其冲的因素是“设问”。那么,教师应在什么地方设问呢?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要在教学重点处设问,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使设问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2.合理点拨,驾驭课堂。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设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充当磨刀石,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就得不到磨炼。怎样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面前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热烈讨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讨论时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
3.积极诱导,启发思维。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课堂上几十个头脑在思索,各有各的见解,老师怎样适时地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探究、开展讨论,使合作探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功夫。
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以免远离主题、草场牧羊。
1.课堂教学不能无度开放,应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又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有数,讨论时有话可讲。其次,教师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预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办法,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2.课堂教学要考虑所教对象,不能选题过大,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因为探究问题,学生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设计的探究问题太大,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就很难组织学生进行正常、有效的探究。
3.适度引导,以免偏离探究主题。在探究中,教师不应是观众,而应是积极的参加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探究的动态和进程,并适时给学生的探究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偏离主题,使探究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有学生不参加合作探究,无所事事,做场外观众。教师要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融入集体讨论中。
4.草场牧羊,有头有尾。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时,教师要作出小结或点评,对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要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合作探究中学生观点的正确、合理之处,还应指出观点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
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多媒体已经走进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相整合,越来越为政治教师所认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动感的画面和悠扬的声音及饱满的感情来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能有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主体作用。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一种新鲜感,他们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政治教材中有许多重点、难点,以及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术语,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更富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含蓄的知识具体化,高深的理论浅显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从课堂改革入手,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的需要。在新课改形势下,政治课教师要担当重任,努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在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探究。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课程标准,为学生的探究设置问题,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的观念。要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即探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用探究式教学,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过于宽泛、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不能展开探究。探究的问题一定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范围之内,是学生有言可发的,即可操作的;是学生有言想发,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结合政治术语学以致用的,即具有探究性。如一位教师在《党的基本路线》这堂课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党基本路线的依据、领导者、主体、中心环节、内容、实现方式、最终目的各是什么?(2)党为什么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3)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前一个问题太简单,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后两个问题太大而且比较抽象,不仅难以操作,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深浅适当,而且要有探究性。即要让学生运用身边的事和国家的政策,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否则,学生只会“敷衍了事”,从而使探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能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坚持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原则,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使他们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愉悦。
三、以社会实际、点拨、诱导为课堂教学基本功。
1.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社会实际和国家政策引出问题,使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探究式教学首当其冲的因素是“设问”。那么,教师应在什么地方设问呢?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要在教学重点处设问,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使设问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2.合理点拨,驾驭课堂。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设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充当磨刀石,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就得不到磨炼。怎样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面前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热烈讨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讨论时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
3.积极诱导,启发思维。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课堂上几十个头脑在思索,各有各的见解,老师怎样适时地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探究、开展讨论,使合作探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功夫。
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以免远离主题、草场牧羊。
1.课堂教学不能无度开放,应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又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有数,讨论时有话可讲。其次,教师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预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办法,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2.课堂教学要考虑所教对象,不能选题过大,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因为探究问题,学生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设计的探究问题太大,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就很难组织学生进行正常、有效的探究。
3.适度引导,以免偏离探究主题。在探究中,教师不应是观众,而应是积极的参加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探究的动态和进程,并适时给学生的探究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偏离主题,使探究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有学生不参加合作探究,无所事事,做场外观众。教师要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融入集体讨论中。
4.草场牧羊,有头有尾。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时,教师要作出小结或点评,对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要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合作探究中学生观点的正确、合理之处,还应指出观点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
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多媒体已经走进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相整合,越来越为政治教师所认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动感的画面和悠扬的声音及饱满的感情来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能有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主体作用。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一种新鲜感,他们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政治教材中有许多重点、难点,以及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术语,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更富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含蓄的知识具体化,高深的理论浅显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从课堂改革入手,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的需要。在新课改形势下,政治课教师要担当重任,努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