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穿越雨林之弧》(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是著名的日裔美国女作家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1951—)的处女作。本文拟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切入,分析《穿越雨林之弧》中玛塔考中景观遮蔽本体的现象,探寻小说人物主体性消散的主题,并揭露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困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景观支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个体。
关键词:《穿越雨林之弧》;景观社会;玛塔考
一、引言
《穿越雨林之弧》讲述了文化背景各异的主人公们来到玛塔考,最终遭遇死亡或选择离开的故事。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宣告当代资本主义已把社会变成消费景观王国,资本所刻意建构的社会景观是在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异化。 “景观社会”理论揭露了资本的意识形态控制,作为景观的建筑、商品和生态铭刻着权力与资本的烙印,以视觉表象掩匿了社会本真,最终导致感性主体自由之维的遗失。
二、作为景观的建筑
GGG公司的办公楼是文中反复提及的一处建筑,总是牵引着读者的视线。办公楼以恢弘大气的表象掩盖了真实的存在,因被打上资本与权力的烙印而成为一种景观。办公楼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产物,本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呵护每个个体的主体性。但在这座楼里我们看到的却已经同质化的个体,他们在穿着、发型、甚至在口音上都趋于统一。乔纳森·推普初次到这栋大厦应聘时他就相继遇到了四个留着同样红卷发的女职员,他只能通过指甲颜色、体型、以及细微差别的音调对她们进行区分。除此以外,GGG还是一座权力的角斗场。整座大楼权力呈垂直分布,樓层越高,职位越大。人们成为资本家获利的单向工具机器,资本家通过建筑景观这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工具,不断加深着人的异化。
GGG也是美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巴西原始热带雨林的见证。推普是来自美国的“三只手怪人”,多出来的第三只手象征了美国对巴西的掌控。推普下令在玛塔考建一座和GGG纽约总部一模一样的办公楼。推普豪华的办公室和资本扩张的思想,暗示了欧美帝国主义文化对巴西原始丛林的殖民侵入。小说中的羽毛学专家马内·佩纳是巴西热带雨林的原始居民,在人们开发玛塔考之前,那是他耕作劳动的地方。在佩纳发现能治愈各种病痛的羽毛后,被推普聘请为GGG“羽毛顾问”。虽然羽毛事业使他们一家摆脱贫困,可他内心并不喜欢在这座冰冷的建筑,在这座景观建筑的操控下,他开始被训练成一个机器,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逐渐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把控,最终连妻子也离开了自己。
三、作为景观的商品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宣告当代资本本义社会已经从生产阶段发展到了独特的景观阶段,资本所刻意建构的社会景观是在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异化,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种“景观拜物教”。小说中全球资本扩张最终扩散到了玛塔考这一块处女地,玛塔考迅速取得经济上的繁荣,商品已成为一道壮丽的景观。玛塔考就表现为各种商品景观的庞大堆积,其中魔力羽毛以及和塑料不仅成为资本家谋利的商品,消费者也对此趋之若鹜。
潘纳发现了能治愈各种疼痛的魔力羽毛后一夜成名,吸引着无数为治病不跋山涉水来到玛塔考的朝圣者,奇科·帕克就是其中一位。美国商人推普从中发现商机,希望GGG发展并垄断羽毛事业。出于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推普把羽毛进行大肆推广。资本家推普制造的羽毛这一商品景观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激起人们的欲望。他们还坚持认为羽毛会带给他们飞行的能力,在这种思想的蛊惑下,两个狂热的崇拜者甚至从25层高楼纵身一跃而下,最终身亡。
玛塔考塑料也是小说中的著名景观之一。玛塔考塑料具有异常神奇的效用,它不仅可以展现为各种各样的地质和形状,还可以用来模拟一切物体。因为它的质地比钢铁更硬,可以用于房屋与土木工程。这种塑料逐渐渗透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因为“玛塔考的塑料能够给现代生活的每一个缺口带来商机”(Karen 143),如鞋子、衣服、珠宝、玩具、车辆等等。谁率先开采出这种塑料,谁就掌握了财富密码,于是巴西瞬间刮起一股“塑料热”。德波指出,景观的虚幻表象,掩盖了人与人之间和阶级与阶级之间关系的真正特性,使人们不能看到商品的本质。拜物教好像精神鸦片,让人们在对它形成依赖的过程中,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方法。德波指出景观拜物教是在这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进一步扩展,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繁荣表象。
四、结语
景观社会理论揭露了资本对玛塔考的意识形态控制,通过建筑和商品这两个景观,展现了玛塔考面临着人的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危机。此外,景观理论还揭露了美国帝国主义行为对第三世界巴西的殖民和控制是导致玛塔考走向恶变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Debord,Guy.The Society of the Spetacles.Zone Books,1995.
Yamashita,K.T.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M].Minneapolis:Coffee House Press,1990.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M].徐纪亮、张庆熊,译.台北:南方丛书出版社,1987.
何艺源.《穿越雨林之弧》中的爱之主题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20.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立.“审美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及其价值悖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梁文婷.《穿越雨林之弧》中寻路者的认知构图[D].湖南师范大学,2019.
龙娟,孙玲.“人的行为背后是心智在起作用”——论《穿越雨林之弧》中“马塔考”之恶变[A]. 外文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S PRESS).认知诗学第4辑[C].:四川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研究基地外国语文研究中心,2017:10.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1):5-179.
作者简介
吉先群(1996.06——)女;汉族;籍贯:湖南常德;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方向:英美文学
关键词:《穿越雨林之弧》;景观社会;玛塔考
一、引言
《穿越雨林之弧》讲述了文化背景各异的主人公们来到玛塔考,最终遭遇死亡或选择离开的故事。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宣告当代资本主义已把社会变成消费景观王国,资本所刻意建构的社会景观是在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异化。 “景观社会”理论揭露了资本的意识形态控制,作为景观的建筑、商品和生态铭刻着权力与资本的烙印,以视觉表象掩匿了社会本真,最终导致感性主体自由之维的遗失。
二、作为景观的建筑
GGG公司的办公楼是文中反复提及的一处建筑,总是牵引着读者的视线。办公楼以恢弘大气的表象掩盖了真实的存在,因被打上资本与权力的烙印而成为一种景观。办公楼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产物,本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呵护每个个体的主体性。但在这座楼里我们看到的却已经同质化的个体,他们在穿着、发型、甚至在口音上都趋于统一。乔纳森·推普初次到这栋大厦应聘时他就相继遇到了四个留着同样红卷发的女职员,他只能通过指甲颜色、体型、以及细微差别的音调对她们进行区分。除此以外,GGG还是一座权力的角斗场。整座大楼权力呈垂直分布,樓层越高,职位越大。人们成为资本家获利的单向工具机器,资本家通过建筑景观这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工具,不断加深着人的异化。
GGG也是美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巴西原始热带雨林的见证。推普是来自美国的“三只手怪人”,多出来的第三只手象征了美国对巴西的掌控。推普下令在玛塔考建一座和GGG纽约总部一模一样的办公楼。推普豪华的办公室和资本扩张的思想,暗示了欧美帝国主义文化对巴西原始丛林的殖民侵入。小说中的羽毛学专家马内·佩纳是巴西热带雨林的原始居民,在人们开发玛塔考之前,那是他耕作劳动的地方。在佩纳发现能治愈各种病痛的羽毛后,被推普聘请为GGG“羽毛顾问”。虽然羽毛事业使他们一家摆脱贫困,可他内心并不喜欢在这座冰冷的建筑,在这座景观建筑的操控下,他开始被训练成一个机器,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逐渐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把控,最终连妻子也离开了自己。
三、作为景观的商品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宣告当代资本本义社会已经从生产阶段发展到了独特的景观阶段,资本所刻意建构的社会景观是在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异化,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种“景观拜物教”。小说中全球资本扩张最终扩散到了玛塔考这一块处女地,玛塔考迅速取得经济上的繁荣,商品已成为一道壮丽的景观。玛塔考就表现为各种商品景观的庞大堆积,其中魔力羽毛以及和塑料不仅成为资本家谋利的商品,消费者也对此趋之若鹜。
潘纳发现了能治愈各种疼痛的魔力羽毛后一夜成名,吸引着无数为治病不跋山涉水来到玛塔考的朝圣者,奇科·帕克就是其中一位。美国商人推普从中发现商机,希望GGG发展并垄断羽毛事业。出于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推普把羽毛进行大肆推广。资本家推普制造的羽毛这一商品景观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激起人们的欲望。他们还坚持认为羽毛会带给他们飞行的能力,在这种思想的蛊惑下,两个狂热的崇拜者甚至从25层高楼纵身一跃而下,最终身亡。
玛塔考塑料也是小说中的著名景观之一。玛塔考塑料具有异常神奇的效用,它不仅可以展现为各种各样的地质和形状,还可以用来模拟一切物体。因为它的质地比钢铁更硬,可以用于房屋与土木工程。这种塑料逐渐渗透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因为“玛塔考的塑料能够给现代生活的每一个缺口带来商机”(Karen 143),如鞋子、衣服、珠宝、玩具、车辆等等。谁率先开采出这种塑料,谁就掌握了财富密码,于是巴西瞬间刮起一股“塑料热”。德波指出,景观的虚幻表象,掩盖了人与人之间和阶级与阶级之间关系的真正特性,使人们不能看到商品的本质。拜物教好像精神鸦片,让人们在对它形成依赖的过程中,丧失了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方法。德波指出景观拜物教是在这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进一步扩展,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繁荣表象。
四、结语
景观社会理论揭露了资本对玛塔考的意识形态控制,通过建筑和商品这两个景观,展现了玛塔考面临着人的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危机。此外,景观理论还揭露了美国帝国主义行为对第三世界巴西的殖民和控制是导致玛塔考走向恶变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Debord,Guy.The Society of the Spetacles.Zone Books,1995.
Yamashita,K.T.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M].Minneapolis:Coffee House Press,1990.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M].徐纪亮、张庆熊,译.台北:南方丛书出版社,1987.
何艺源.《穿越雨林之弧》中的爱之主题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20.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立.“审美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及其价值悖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梁文婷.《穿越雨林之弧》中寻路者的认知构图[D].湖南师范大学,2019.
龙娟,孙玲.“人的行为背后是心智在起作用”——论《穿越雨林之弧》中“马塔考”之恶变[A]. 外文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S PRESS).认知诗学第4辑[C].:四川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研究基地外国语文研究中心,2017:10.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1):5-179.
作者简介
吉先群(1996.06——)女;汉族;籍贯:湖南常德;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