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ny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实际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目前的教学改革,都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学习自觉性大多数不高,所以进行分层教学、合理制定学习目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兴趣、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水平和学习自觉性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第一层:数学基础较好,自觉性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第二层:数学基础较好,自觉性一般,思维能力也较好。
  第三层:数学基础一般,自觉性较好,思维能力一般。
  第四层:数学基础一般,自觉性较差,思维能力一般。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只是自己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就行了。
  其次,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
  对第一层,数学基础要求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着重培养,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课堂上让他们回答一些较高难度的问题,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课前预习,多鼓励他们主动指导其他同学,让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思维成果。课后除完成课本习题还布置几道有难度的课外作业。
  对第二层,强化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他们的课后作业重点抽查落实以培养自觉性,使他们一部分能向第一层转化。要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课前预习。
  对第三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第二层转化。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问题,让他们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以提高自信心。同时要求他们在测验前制定目标分。
  对第四层,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提问一些他们确实能回答上来的问题,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以免他们上课无事可做。要求他们完成大部分习题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成绩。
  二、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了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有时也省略了。所以,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差异,对数学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新的课堂改革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如何才能让第一层学生“吃得好”、“吃得饱”,第二层学生“吃得好”,第三层学生“吃得饱”,第四层学生“吃得了”?笔者的体会是,在新的课堂改革中,若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地做到培优补差,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看教学效果,显然,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更加高效。课堂上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扎实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自信心都明显改善了。
  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教师教的多,学生主动学的少,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对于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新课改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大要素,而教师介于教材和学生中间,作用自然不容小觑。因此,本文着重从教师这一要素入手,深入浅出地剖析,希望能给高中语文同仁一些有效启迪。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师 电化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 综合素质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崇高事业。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之旅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欢声笑语还是备受苦楚,是凤凰涅槃还是蜕化变质,是破旧立新还是
期刊
摘 要:自教育部推行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化学教师在课改实验工作中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但仍有不少化学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片面地认为:基础知识少讲或者不讲、探究问题越多、课堂越热闹、教学手段越多、资料越丰富,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只重视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的实效,不能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很多同学借助“活跃的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改变。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死读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为知识的组织者,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新的价值取向。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指导者,因此,语文教学只有以生为本,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以生为本 调动 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初中新版地理教学中运用创新性教学的方法,具体从教材的编写到案例教学,综合运用了创造性教学,达到了超常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创新教学 案例教学 拓展延伸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均渗透了创新意识。下面对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创新意识
期刊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学生的情感,最大的特点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变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是因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具有积累感性认识、引发学生思维、激励学习兴趣、训练动手实践技能、培养优良品格等多种教育教学功能。演示实验因为具有以上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尤其广泛。但是演示实验也存在自己的弱点:一是教师演示,学生被动观察;二是实验可见度不一定都很好,导致部分同学看不清仪器和现象;三是学生不能亲手操作,影响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见识较多、勇于挑战、好奇心较强的中学生来说,传统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概念与法则,并通过案例教学说明了教学数学概念与法则的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对比,以及教学概念与法则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法则 案例教学 教学策略  一、概念与法则的案例  代数式(字母表示数)概念一直是学生学习代数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多学生学过后只能记住代数式的形式特征,不能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代数式的本质在于将未知数和数字可以像数一样进行
期刊
一切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来源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国富民强。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创新教育正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以开发个体自身潜力、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