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典故在古诗词创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作者在借古言今等形式委婉、含蓄地表达自身情感,以达到一种曲径通幽之效,还能使他们有效避免因直言时事而带来的诸多戕害。在词史上,辛弃疾是第一个将大量历史典故引入词创作中的人。在此,笔者仅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谈谈该词中的历史典故以及典故在词作中的作用等。
关键词:中职语文;历史典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可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辛词中的地位。作为一篇极为重视历史典故运用的佳作,我们想要学生对词作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就必须引导他们在深入了解历史典故及其意义,使他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辛弃疾及其词创作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历史典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由词作内容可知,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主要采用了孙仲谋、刘裕、卫青、霍去病、刘义隆、拓跋焘等人的历史典故。
其中,孙仲谋即孙权,他是长沙太守孙坚的次子,在幼年时便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早逝后,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成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曾建都京口。词中的“舞榭歌台”便代指孙权故宫。“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他曾带领精锐部队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元嘉”是刘义隆年号,在此处指代刘裕之子刘义隆。刘义隆好大喜功,在仓促北伐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重创,不得已“仓皇北顾”。而拓跋焘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二、历史典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作用
历史典故的恰当选用不仅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学色彩,还使词作在含蓄委婉的表达中产生了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感官体验。那么,这些历史典故在作者行文中具体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1、抒发作者主观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权相韩侂胄正在积极准备北伐,并起用废弃十年之久的主战精英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在这一年的春天,辛弃疾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虽然表面上,辛弃疾很受重视,但是,他存在的实际作用只是充当韩侂胄一方有号召力的招牌,并没有参政、议政的实权。辛弃疾在此时的心情颇为复杂,他一方面积极筹备着军事进攻的准备,又对险恶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此,在该词中,辛弃疾不仅借助自身对孙权、刘裕等人的赞美、仰慕等抒发了自己北伐抗金的夙愿,还希望借助刘义隆的失败给世人一些警示,让他们切勿急于求成,十分生动地表达出其主观意愿。
2、营造气氛,展现主题
在该词中,烘托氛围是历史典故的重要作用之一。比如,在一开始,辛弃疾便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使沉郁顿挫之感扑面而来,还让读者在只言片语间感受到一股激昂之意,从而营造出了一种恢弘气势。再如,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一片神鸦社鼓的佛狸祠塑造出了一股浓郁的昨是今非之感,让人读之想到了在时间无情冲刷之下仍然留有余迹的不世功业。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历史典故的精当运用也更好地凸显了词作的主题,展现了作者抵抗金人,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比如,在刘义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对韩侂胄的北伐充满了忧虑,担心他的急功近利会给国家带来分給更大的麻烦和损失;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历史典故中,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因“无人可凭”的感喟中流露出了一股壮志难酬的想法。
总而言之,历史典故的运用和理解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重难点之所在。只有准确理解这些内容,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该词,才能在真正理解辛弃疾理想与抱负的基础上对词作产生更深入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张兆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2(08)
[2]陈智峰.称呼不同,情感各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一个独特切入口[J].语文月刊.2015(10)
[3]欧阳海燕.文韬武略终不用,仰天长叹徒奈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句情感探讨[J].语文教学之友.2015(06)
钟秋 中等专业学校 四川省 南充市
关键词:中职语文;历史典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可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辛词中的地位。作为一篇极为重视历史典故运用的佳作,我们想要学生对词作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就必须引导他们在深入了解历史典故及其意义,使他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辛弃疾及其词创作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历史典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由词作内容可知,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主要采用了孙仲谋、刘裕、卫青、霍去病、刘义隆、拓跋焘等人的历史典故。
其中,孙仲谋即孙权,他是长沙太守孙坚的次子,在幼年时便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早逝后,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成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曾建都京口。词中的“舞榭歌台”便代指孙权故宫。“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他曾带领精锐部队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元嘉”是刘义隆年号,在此处指代刘裕之子刘义隆。刘义隆好大喜功,在仓促北伐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重创,不得已“仓皇北顾”。而拓跋焘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二、历史典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作用
历史典故的恰当选用不仅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学色彩,还使词作在含蓄委婉的表达中产生了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感官体验。那么,这些历史典故在作者行文中具体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1、抒发作者主观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权相韩侂胄正在积极准备北伐,并起用废弃十年之久的主战精英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在这一年的春天,辛弃疾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虽然表面上,辛弃疾很受重视,但是,他存在的实际作用只是充当韩侂胄一方有号召力的招牌,并没有参政、议政的实权。辛弃疾在此时的心情颇为复杂,他一方面积极筹备着军事进攻的准备,又对险恶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此,在该词中,辛弃疾不仅借助自身对孙权、刘裕等人的赞美、仰慕等抒发了自己北伐抗金的夙愿,还希望借助刘义隆的失败给世人一些警示,让他们切勿急于求成,十分生动地表达出其主观意愿。
2、营造气氛,展现主题
在该词中,烘托氛围是历史典故的重要作用之一。比如,在一开始,辛弃疾便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使沉郁顿挫之感扑面而来,还让读者在只言片语间感受到一股激昂之意,从而营造出了一种恢弘气势。再如,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一片神鸦社鼓的佛狸祠塑造出了一股浓郁的昨是今非之感,让人读之想到了在时间无情冲刷之下仍然留有余迹的不世功业。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历史典故的精当运用也更好地凸显了词作的主题,展现了作者抵抗金人,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比如,在刘义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对韩侂胄的北伐充满了忧虑,担心他的急功近利会给国家带来分給更大的麻烦和损失;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历史典故中,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因“无人可凭”的感喟中流露出了一股壮志难酬的想法。
总而言之,历史典故的运用和理解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重难点之所在。只有准确理解这些内容,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该词,才能在真正理解辛弃疾理想与抱负的基础上对词作产生更深入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张兆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2(08)
[2]陈智峰.称呼不同,情感各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一个独特切入口[J].语文月刊.2015(10)
[3]欧阳海燕.文韬武略终不用,仰天长叹徒奈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句情感探讨[J].语文教学之友.2015(06)
钟秋 中等专业学校 四川省 南充市